李克强:就业要让市场唱主角,养老产业是巨大的朝阳产业

文 | 《财经》记者 俞燕 编辑 | 袁满  

2021年03月11日 20:22  

本文3332字,约5分钟

2020年中国实现了城镇就业1186万人,2021年新增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李克强表示,2020年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2021年也没这个必要急转弯;GDP增速定为6%并不是定任务,而是旨在引导预期。

3月11日16时,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会如期举行。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以来出席的第九场总理记者会,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举办的第四次总理记者会。

一年前的2020年总理记者会,首次以网络视频的方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和梅地亚中心分会场之间进行,这一次仍然沿用这一形式。

在2018年—2020年的总理记者会上,首问皆聚焦在经济领域,2021年也不例外。2018年的首问是改革开放,2019年问及经济调控措施,2020年是关于政策工具,2021年的首问则是关于疫情影响下的中国就业问题。

“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都是天大的事,2020年在疫情严重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李克强表示。

2020年中国市场主体表现出坚强的韧性,实现了城镇就业1186万人,经济全年则实现2.3%的增长。李克强表示,这些指标都好于预期。

在一个多小时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还就经济政策的延续性、养老问题、科技兴国以及中美关系等热点话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首问:就业优先

自2018年以来的总理记者会,首问皆集中于经济领域,不过每年的重点各有不同。从2018年的首问关键词改革开放,到2021年与个体息息相关的就业问题,折射出的都是当年度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

李克强表示,2020年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时,没有制定经济增长目标,而是制定了城镇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是财富创造的源头。只要能够实现900万人以上的新增就业,就有经济的正增长。有就业就有收入,就能带动消费,拉动经济。”

2020年中国实现了城镇就业1186万人,而2021年新增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以上。

李克强表示,在实际执行中也希望就业目标能更高一些,但政府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此外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以及为两亿七八千万名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

李克强表示,政府依然要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把保就业放在“六稳六保”之首,其他政策都要有利于就业。为此,2020年出台的关于就业的政策和举措不仅没有调退,还会有所增加。“就业要让市场唱主角,通过保市场保就业。”

李克强亦指出,现在的就业市场有一些新变化,新动能、网购、快递等产业出现逆势增长,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因此,除了继续鼓励相对稳定的就业,也要广开灵活就业的渠道。

目前中国已有2亿多人灵活就业,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部分群体可能出现的职业伤害问题,李克强表示,这一群体的社保补贴要用机制性的办法来解决,为其提供基本的保障权利,有利于灵活就业市场更加稳定地向前发展。

GDP增速6%“不低了”,不是定任务

在2018年中美贸易纠纷的复杂背景之下,中国仍取得了6.6%的GDP增速。2019年则实现6%的增速。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未设定GDP增速目标,但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新设定GDP增速目标,将其定为6%。

对于6%的GDP增速目标孰高孰低,市场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一些观点认为该目标低于预期。

李克强对此表示,我们当然乐见经济向好,但2021年是在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前行,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因此,GDP增速6%的目标“不低了”。

李克强算了一笔账:如果按中国当前10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GDP增速达到6%,则意味着经济总量要增长6万亿元,如果是在“十三五”初期,则GDP要增长8%才能达到这个规模。

李克强同时指出,6%以上是开了口子的,实际过程中也可能会增长得更高一点。“GDP增速定为6%并不是定任务,而是旨在引导预期,希望把预期引导到巩固经济恢复增长的基础上,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表示,制定目标除了考虑2021年当年,还要与2022年—2023年相衔接,不能大起大落,“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利,要行稳致远,保持定力”。

政策保持持续性

2018年以来,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中国采取了不同的经济调控措施,比如2018年四次降准,同时加大减税降费力度。2019年则进一步放宽货币条件和减税降费,并采用区间调控的方式。

市场亦关注,当前中国政府的宏观政策力度是否偏小。李克强表示,目前的政策力度是合理的,“施肥要打到根上,起效才会快。”

李克强指出,2020年面对罕见的巨大冲击,中国政府及时果断采取措施,但也保持了定力,没有搞“大水漫灌”。新增的2万亿元财政资金,绝大部分都是用于市场主体和民生之需,主要是减税降费,保基本民生。而且采取了直达机制,让这些“救命钱”最快7天时间便可直达基层,以保证基层减税降费、稳岗等财力,很快就见到效果。

李克强指出,目前中小微企业还在恢复元气,经济正在恢复性增长,要合理而适度地调整政策。有一些结构性的政策比如减税降费政策,则要保持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的力度不减。

如何保持力度不减?李克强指出,保持一定规模的资金很重要,用好钱更重要。2020年宏观调控积累的经验还可以继续沿用,具体到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则是“一减、一增、一稳中有降”,“一减”是指中央政府减支出,各级政府要带头过苦日子;“一增”是指扩大直达资金的范围,更快更有效地地直达实体;“稳中有降”是指稳定杠杆率,引导金融企业合理让利,对中小微融资的便利、融资成本支持的力度要稳中有降,同时也要防范各类风险。

对于2021年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偏紧,李克强表示,2020年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2021年也没这个必要急转弯,要保持政策的持续性,保持经济稳健运行,运行在合理区间。

李克强同时指出,由于经济已在恢复性增长,政府要合理调整政策,但调整是适度的,有些阶段性政策会退出,同时会用一些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来冲抵其影响,保持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的力度不减。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的重点之一是处理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宏观政策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不急转弯。

养老产业是巨大的朝阳产业

2020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随后召开的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当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之一。

李克强指出,中国现在的老龄人口达2.6亿人。老龄产业是巨大的朝阳产业,带来了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这个广大的市场同时也能给国外的产品服务和投资创造更多的机会,因为市场是开放的。

在养老托幼方面,李克强提出,政府还要通过引导社会力量来兴办社区服务业,尽可能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给家庭在养老托幼方面不仅减轻一点负担,也多一点温暖。”

李克强指出,要在发展中持续改善民生,中国目前实施的是广覆盖、保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保基本,要在经济发展中持续提高水平,但也要突出重点。对于事关人人、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各级政府都一定要把它扛在肩上。

此外,李克强还关注到中国政府网上经常有很多关于异地养老带来的异地报销医疗费的留言。为此,2021年要扩大跨省直接报销的范围,到2022年年底以前,每个县都要确定一个定点医疗机构,用来处理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的问题。

“我们政府工作人员多费些心,就能让老人、让家庭多一点舒心。”李克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