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卫健委主任马晓飞:把全国医生放在云端

文 | 《财经》 记者 辛颖 编辑 | 王小  

2021年03月30日 18:41  

本文4133字,约6分钟

医疗服务的终极目标是均等化、同质化。

“我生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他就生在北京协和医院门口,我们天生就不平等了。”一位宁夏银川市的市民说这话时,银川市卫健委主任马晓飞已经花了几年的时间,在解决这个问题。

“医疗服务的终极目标是均等化、同质化”,为了实现目标,银川市卫健委也曾积极推进过“医联体”,即派大医院的专家去基层医院查房坐诊。

然而,马晓飞观察到,当医联体成员医院发展到30家时反响很好,可到80家时就不如预期了。有的县副主任以上医师太少,全加起来也不够排班的。而且让一位三甲医院的骨关节置换专家,去乡镇医院坐诊看头疼脑热的病,太浪费。

互联网医疗的到来,让马晓飞看到希望。5年前,银川发出全国第一张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牌照后,至今已有100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落地银川。

全国的医生随之跟进来了。截至2021年3月,在银川备案的多点执业医生总数已达6.3万名。医生在线上接诊的全国患者数量,已经远超过本市患者。宁夏也成为了国家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

一心想打造一套“低成本、可复制”医疗模式的马晓飞,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坦言,无论对公立医院还是第三方互联网医疗企业,核心问题在利益分配机制上。

想让医生上线,就得有激励机制

《财经》:银川成为探索互联网医疗第一地,是被倒逼?

马晓飞:在银川,但凡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有人得了大病,直接就去北京了。拖家带口不说,钱花得多,还未必挂得上号、住得上院,这个问题在银川很突出,在全国也很普遍。

跟北上广比,银川的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依然突出。所以做互联网医疗,西部地区的积极性比东部要高。我就是想通过互联网医疗,把全国的优质医疗资源引进来,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

同样的,利用互联网医疗,我也让银川市三甲医院的医生下沉到基层,指导乡镇卫生院的医师为患者看病,另外,患者在基层做的检查,由上级医院的大夫做诊断,这样就向基层打了一套组合拳,把患者留在基层,自然就推进了分级诊疗。

把这些交给第三方企业去做,政府来统筹、引导,这样既可以减少投入,也节约了财政资金。

《财经》:当时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马晓飞:当时最难的是让大家接受互联网医疗的理念,医生是否习惯在网上诊疗,患者是否习惯在网上看病,管理者、院长又怎么看这种新的模式,都需要一个理念转变的过程。

第二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一线城市大医院的院长,对互联网医疗不感兴趣。他们愿意做远程医疗,但让自己的医生去其他互联网医院执业,他们是不愿意的。这里面还涉及到医联体、医疗集团,每一方的利益诉求都不一样,所以利益分配机制建不好,这个事情就做不好。

银川推互联网医疗,主要就是在利益分配机制上下功夫。首先是不能增加患者负担。比如远程医疗看一张胸片,基层医院收取58元,5元给上级医院的阅片医生,3元给第三方互联网医疗企业。

每个项目的利益分配都不一样,如何保证下级医院利益最大化,如何激励上级医院医生参与,第三方平台如何在做好运营维护的同时,收回它的投资,要大家的利益收入都合理才行,只要中间一个环节不得力,就做不成。定好机制,市场自然就将资源合理优化分配了。

《财经》:怎么能让院长们同意医生在互联网医院执业?

马晓飞:我2017年到银川市卫健委任职的时候,还在兼任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我鼓励医院所有符合资质的医生,在不影响医院工作的情况下,用碎片化的时间在互联网医院多点执业。

《财经》:院长也要接受考核,医生都去线上做兼职了,你不担心会影响医院的收益吗?

马晓飞:医院收益不仅没有影响,线下的业务反而更好了。

银川第一人民医院当时的问诊量在全市排第三名,前两名都是自治区属的三甲医院,从体量上根本不能比。通过线上问诊,更多的患者知道银川第一人民医院了,知道在这里能请北京的专家看病。虽然现在医院的排名还是第三,但整体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三、四级手术率大幅上升,地域影响力也明显扩大。

一家医院做好了,这个模式才能以点带面,推广到更多的医院去。

《财经》:互联网医疗可是打着“颠覆传统医疗”的口号的?

马晓飞:不是颠覆,互联网医疗对传统医疗是非常重要的补充力量。

为啥我要干这个,因为我坚定地认为传统医疗中,患者看病就医的模式和医生的执业模式迟早要改变的。我想真的想为患者做点事情。

在西医引进之前,就是郎中加诊所的模式,没有住院部。随着西医的引进,医疗模式的改变,出现医院。

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这么多年没有变,就是一个封闭性的“金字塔”,全国顶尖的医院在塔尖上,一层层排到基层医院,但所有的病人都想往塔尖走,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服务效率。每家医院都是一个封闭的单元,把人才、设备、资源都围在墙里,大家都得进到围墙里去看病。

未来医疗模式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一个梯形结构,实现人员、设备、服务及信息的共享。

因为按疾病分类,患者群体就是这种结构的,有常见病,慢性病、普通疾病和疑难重症,按需形成的医疗服务供给市场,应该也是一个梯形结构,看常见病应该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稍微复杂的疾病在二级医院,疑难重症在三级医院。

现在全国都在做互联网医疗、医联体内的远程医疗,但是大三甲医院只给下级医联体成员医院服务,不会把医生贡献出来,在全国平台上服务。而作为一个医疗行业的管理者,想要实现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同质化。怎么办?互联网能改变这点。

互联网发展的这20年,你能看到生活颠覆性的变化,在医疗行业同样会发生。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一是连接,二是共享,它能打破时空限制。我现在做的,就是将银川作为一家大医院建设,将银川市所有符合互联网医疗资质的医生和药师云化,为区域内的患者服务。

如果把全国医生都放到云端,资源完全整合、共享,以后为全国人民进行点对点的服务,必然会改变现状、打破围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财经》:有人认为,远程医疗成为了大医院虹吸患者的工具?

马晓飞:我不认为远程医疗会虹吸患者,至少在银川是推进分级诊疗,减少患者奔波,留在基层的。如果出现这个问题,是机制建设出了问题,不是远程医疗技术本身的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让患者主动分流,让三级医院的医生把精力花在疑难重病上。比如,北京的名医在网上问诊收费800元,而市级三甲医院大主任收费可能200元,如果患者的病没那么严重,自然就选择200元的。

皮肤病、心理疾病,可先尝试互联网首诊

《财经》:2017年曾出现“互联网医院”被叫停的苗头,银川已经批了17家互联网医院,你当时担心吗?

马晓飞:2017年银川已经在体系化地推进互联网医疗,不仅是发了一些互联网医院的牌照,还在同步开展互联网远程诊疗和诊断。当时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政策出台,我们做了一些创新。2018年国务院出台管理文件了,我们肯定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按照规定做。

我之所以会坚持探索互联网医疗,是因为实实在在地尝到甜头了,解决了本地患者的就医需求,这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我在做对的事情。

过去,村里的病人都是拿着片子进城去看,但有了互联网医疗,在乡镇卫生院拍的片子和在三甲医院拍的片子,诊断医师是一样的,患者就不用往城里跑。患者得了大病,也不用跑北京,通过远程专家门诊就能享受北京的专家服务。不仅看病便捷了,还能省钱。

对本地的医院也有好处,疑难病患者能留到本地,经常有北京专家过来会诊、做手术,本地医师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否则永远成长不起来。常见病患者能留在基层,基层医疗机构病人多了,医生待遇自然就高了。这样既能推进分级诊疗,还能节约医保资金,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实惠。

《财经》:监管层担心的是互联网医疗安全,试点中遇到过这方面的问题吗?

马晓飞:不能说在线问诊不存在风险,但通过对比来看,线上医患纠纷比线下要少得多。

从前期的互联网医院准入、医生管理、病历书写、用药规范、信息安全到诊疗后的患者投诉,再到线上支付、医保报销,银川已经出了19个配套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并且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中。

《财经》: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算是技术支持者,还是医院?

马晓飞:只要拿到了互联网医院牌照,那它就是医疗主体,而不是为公立医院医生搭建平台的技术企业,这是要明确的。

有一些企业,还没有拿到互联网医院牌照,但也通过技术平台和医院合作,那是另外一件事。

《财经》:还没有互联网企业能够依靠在线医疗服务盈利,这条路能走通吗?

马晓飞:很多企业没有盈利,但是它们有走得通的盈利模式,而且每个企业的盈利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它们需要的是时间。

这两年互联网医疗才开始快速增长,企业其实还在初创期,需要大量的投入、扩张,成本是大于收益的。对所有行业都是一样,医疗行业的周期又特别长,比如说线下开办一个实体医院,平均7年才能盈利。这么多的投资公司进入互联网医疗,都是进行过详细核算的。再过两、三年,它们前期的扩张成本摊薄后,就能看到盈利数据了。

《财经》:武汉疫情时期,有些互联网医疗的“轻问诊”其实突破了对线上首诊的限制,你怎么看?

马晓飞:“轻问诊”是企业提出的一种概念,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非常明确问诊和咨询的界限。但对互联网医疗放开首诊,我的态度是不反对。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可以探索先选择几个病种,比如皮肤病和心理疾病等开展首诊服务。

《财经》:医院和互联网企业都在做慢病管理,谁能做得更好?

马晓飞:不能说谁能做得更好,只是从各自不同的服务角度出发去做。机制建好了,都值得探索。从利益导向来说,第三方企业更有动力去做。

《财经》:公立医院做线上医疗的短板是什么?

马晓飞:关键就是一个体制机制的问题。我们能看到,在大部分行业的改革中,都是社会资本把它做成的。具体到医疗行业还需要探索。

《财经》:互联网医疗能撬动医疗服务体制的改变吗?

马晓飞: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必将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有益补充,而且会推动分级诊疗,推动医疗资源共享,推动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和同质化。它们和公立医院不是竞争、不是博弈,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和共赢的。作为卫生行政部门,我们要积极引导第三方平台型的互联网医院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将来是会撬动整个医疗服务模式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