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才为何流向江苏?

文 | 韩毅 编辑| 金文丰  

2021年04月01日 17:01  

本文3558字,约5分钟

山东的人才越发青睐隔壁江苏,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人才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经济的竞争更多表现为人才竞争、发展的优势更多表现为人才优势。在“人才经济”的趋势下,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明显加快。比邻的山东和江苏,不仅界定了地域上的南北之分,也各自成为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为了引聚人才、留住人才,山东与江苏纷纷从政策导向、营商环境、城市安居等方面发力,放出大招开启“抢人大战”。

根据齐鲁人才网基于网站2020年山东省驻鲁高校毕业生就业样本抽样调查(涉及138所高校183587名毕业生)显示,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成为山东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出地区。数据显示,江苏对于驻鲁高校的吸引力已经超越上海,位列第二,仅排在北京之后。

 “人才争夺战”的背后,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吸引力的较量。而今,不仅国内的人才更倾向于流向南方,山东的人才也越发青睐隔壁江苏,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经济实力决定“人才池” 

一般认为,经济牵引力越强,就越容易形成人才集聚。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凭借发达的经济,已经形成资源丰富的“人才池”,而高校毕业生的偏好流入,又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池”持续“注水”。

经济牵引力的核心是经济体量在国内的地位。从GDP全国排名来看,山东在江苏之后,和稳居榜首的广东位列中国GDP总量前三甲。在2013年~2014年间,山东始终咬紧江苏,二者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在伯仲之间。从2015年开始,山东与江苏的差距逐渐拉大,尤其是2017年之后,江苏GDP连跨三个万亿级台阶,由7.13万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0.27万亿元,紧跟广东正式迈入“10万亿GDP俱乐部”,成为全国第二个达到10万亿GDP的省份。而2020年山东省GDP为7.31万亿元,接近于2017年的江苏,已经被江苏甩在了身后。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江苏的GDP名义增速达到3.1%,表现不俗。江苏的常住人口为8070万人,远低于广东和山东,因此江苏在2020年的人均GDP达12.5万元,而山东的人均GDP仅有7.2万元。在江苏定下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提到: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元。

经济总量差距逐年拉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苏、山东两省在重点产业和经济发展活力方面的差距,致力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山东显然已经落后一步。2020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1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6.5%。而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1.46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5.1%。

从创新活力来看,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不足江苏一半,从产业结构来看,山东省内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大,这点和东北类似,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而江苏近年来创新创业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82%,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强劲,也带来了更多的新兴岗位和就业机会。

拼政策不如拼未来

山东真的缺人吗?从常住人口数据来看,山东省2019年常住人口达10070万人,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

但山东也是人口输出大省,2012年,山东首次成为人口净流出的省份,此后8年延续流出趋势,9年间共流出106.16万人。东营是山东常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2019年常住人口为217.97万人,9年间,山东已经流出了相当于东营近一半的常住人口。

 同时,山东的老龄化也相当严重,根据山东省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底,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325.21万、占总人口的23.0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88.07万、占总人口的15.77%。预计到2035年,山东省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0%。山东已经成为全国“最老”的省份,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人口流出逐年加大,解决引人、留人问题已成为山东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山东发布了系列人才政策,围绕落户、购房补贴、生活补贴、配套保障等多方激励,推进人才本土化。在不久前的3月,山东宣布“十四五”期间将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只要有合法稳定的住所或合法稳定的工作均可落户,取消年龄、学历、社保缴纳年限等限制。

山东多年来终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门槛”落户,却引来众人调侃——“落户即送全国最难高考卷子一套!”这让原本敞开胸怀,想靠宽松落户政策引才的山东,只添了几分尴尬。

显然,随着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进入白热化,引才聚才已不仅仅是出台简单的政策就可以实现。人才政策已经由送钱送户口的“1.0模式”过渡到比拼城市硬实力的“2.0模式”,零门槛落户的吸引力已经相当微弱。

据齐鲁人才网2020年所做的调查显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才竞争已成为“三驾马车”,决定着毕业生的留存与否,其占比分别为21.81%、20.90%和19.74%,只有15.37%的毕业生关心当地人才政策。也就是说,相比一个政策优惠的城市,毕业生更愿意选择一座配套设施完善且更具发展潜力的城市。

相对于此,江苏省的人才政策则更加精准和有的放矢。2020年7月,江苏省发布《关于开展青年人才培养集聚专项行动的意见》,推出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覆盖青年人才从“起跑”到“起飞”的各个阶段,精准突破青年人才来苏的“关键难处”。例如:省级人才计划大幅提高对35岁以下青年人才的支持比例;特别优秀的青年人才可免予评审直接纳入人才计划进行培养;试行全职在苏外籍高层次人才进事业编或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智联招聘研究院在2020年曾做过一项调查,当前人才流动的主体为高学历年轻人,而年轻人在选择城市发展时,69%看重薪酬因素、43%看重福利待遇,32%看重培训与发展,只有仅13%的人关注是否解决户口。可见如何让人才在城市长期留存和展现活力也是城市引才的重要课题。

为人才创造一个能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环境,这比承诺优惠条件更为重要。正所谓许人短期利益,不如许其一个美好未来。

 

“城市礼遇”至关重要

 “吾心归处是吾乡”,除了经济引力、政策导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成为吸引人才的关键要素。人才所需要的城市“生活礼遇”,既要能提供事业上的发展空间,又要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同时,一个地域的文化张力和情感牵引同样影响着人才的归属感。

关于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根据两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 年江苏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 96527 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每月平均工资约 8044 元,超过月薪八千元大关;2019年山东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81446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4089元,月平均工资7007元。山东和江苏的平均薪酬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已经拉开了档次。

从房价来看,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发布的相关数据,2021年1月,江苏省房价排名最高的三大城市为南京、苏州、无锡,均价分别为33320元/平方米、23099元/平方米和18843元/平方米;山东排名最高的三大城市为青岛、济南、烟台,均价分别为23436元/平方米,16124元/平方米,13057元/平方米。江苏房价均价过万的城市有11个,山东有8个,其中日照市的房价均价为11343元/平方米,和江苏的盐城、徐州、连云港、淮安基本持平。

除此以外,文化的认同感,对于人才的集聚至关重要。山东和江苏的差别尤其体现在北方和南方在思想观念上的不同。江苏自古以来物产丰饶,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多元,兼收并蓄,特色鲜明。而山东的文化更传统,官本位立场浓厚,很多山东人给人的印象是求稳不求变,一心谋求在体制内发展,这一定程度遏制了人才发展的活力。

除此之外,南京、苏州、无锡等江南城市在文化上的包容和对外来人口的友好,确实值得自诩为“海纳百川”的青岛好好学习。

试想一下,一个家在山东的人工作在江苏,和一个家在江苏的人工作在山东,谁的幸福感更高?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也不难得知山东的人才为何纷纷流向隔壁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