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今明两年全球经济显著好于预期,全球宏观政策的钟摆向就业倾斜

2021年04月11日 22:38  

本文3920字,约6分钟

“全球化进入下半场,恐怕系统性风险会明显上升,机遇还在吗?全球贸易投资恢复性增长会继续下去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格局还能继续下去吗?”4月11日,《财经》杂志、《财经智库》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联合联合发布《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并举办主题为“财经前沿——2021: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论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发言中如是说。

在他看来,未来全球化治理的架构可能是非常不确定的,“2021年我们说的最多的是‘开局’,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对于贸易格局的演变,张燕生认为,国际贸易的黄金时代已结束,拜登政府推行的贸易链、技术链、产业链要符合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标准,会进一步造成全球贸易收缩减速,新冠疫情后,很可能形成全球需求东移、供给东移、创新东移、服务东移、资本东移、货币和金融(合作)东移的新趋势。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东亚为世界提供制造环节和劳动力的时代将发生深刻变化。

国际贸易格局会因中国贸易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陷入萨缪尔森陷阱吗?张燕生指出,这取决于中国能否构建更高水平的互补性贸易和产业结构,构建更高层次的共享型贸易和产业结构,获得国际贸易领域的话语权、定价权、规则制定权的同时,建立基于对等、基于规则、基于包容合作的国际贸易新规则体系。

他指出,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好于预期,全球宏观政策的钟摆将更向就业倾斜。此外,在被问到如何看待中国区域合作成果的影响时,张燕生强调,去年中国达成了两个重要协议:RCEP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同时积极考虑加入CPTPP。2021年会继续积极推动市场开放和制度开放。“RCEP对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将发挥积极作用。中日韩FTA将形成更高水平的区域市场开放和制度衔接。CPTPP则会倒逼我们实现高标准的改革开放建立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和压力机制。由于美国因素,这些区域协定的达成受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的影响很大。如CPTPP,我的理解是过程比结果重要,区域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倒逼我们改革进步的新模式。”

以下为发言实录:

张燕生:关于2021,我的题目表达了我的观点,即“今明两年全球经济显著好于预期,全球宏观政策的钟摆向就业倾斜”,也就是一鸣主任讲的美联储将目标修正为实质性通胀,元春校长讲的通缩比通胀更可怕,以及益平教授讲的全球投资人的市场情绪怎么看2021年中美经济的相对表现。我的观点非常简单,也就是世界可能回不去了。全球宏观政策会更侧重于刺激就业和增长,最可怕的不仅是通缩,而且包括全球领导地位的能力竞争,传统意义上的通胀不是最可怕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全球宏观政策的钟摆可能摆向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更好的增长态势,尤其对中美,要创造一个更好的全球竞争和领导地位,因此它会下这么大的气力去刺激经济。

第二个问题是,全球经济贸易恢复性增长态势会持续下去吗?我们都知道2021年IMF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是6%,中国是8.4%,美国是6.4%;WTO预测全球货物贸易量的增长率是8%,去年是收缩5.3%。可以看到,国际组织对2021年全球经济和贸易的预测是非常强劲恢复的。我的问题是它能持续下去吗?从中长期看这个增长趋势是难以持续的。事实上,凡是逆境往往是调整的黄金期,要把握住其中的危和机。对此,我对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全球化进入下半场,系统性风险会明显上升,发展机遇还在吗?第二个问题,全球贸易投资恢复性增长会继续下去吗?你可发现1990年到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和GDP增长的倍数,大幅高于2009年到现在。不仅全球贸易减速,而且贸易方式、结构和利益都发生巨大变化。第三个问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格局还能继续下去吗?目前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格局形成基础和依据发生了变化:一是全球化,现在出现逆全球化潮流。二是IT革命带来的国际工序分工,综合物流革命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发生变化。现在讲的AI革命,尚未改变全球劳动生产率减速的趋势,说明其效应仍处于替代而不是创造的初始阶段。但IT革命带来了全球综合物流革命和供应链管理,一个产品可以在全世界不同地方组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不同工序和环节,还可以做到零库存,及时供货。AI革命的大国竞争呢,链条更短,更本地化,更意识形态化。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大三角的分工格局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即使是用再大力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全球“三链”格局也不一样了。我们是用旧范式研究新问题,还是用新范式研究新问题,结论会很不一样。做好自己的事情,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双循环要深耕东亚,深耕一带一路,深耕美欧生产网络;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第二部分,多边体系的未来前景会怎么样?现在世界有三种不同的治理观:一是传统的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治理观,美国会认为,这个体系美国吃亏,中国占便宜。二是美国最近提出来的基于对等的公平贸易治理观。对等,即取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地位;公平,即国内政策也要符合美国标准。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传统的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治理观和基于对等的公平贸易治理观,在拜登说“美国回来了”,这两种治理观现在开始并轨,矛盾指向了中国。三是基于共享的包容贸易治理观。强调发展,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三种治理观的未来是合作还是对抗很不确定?拜登以民主、人权的旗号回归多边体系将有更多的对抗。美国新上任的贸易代表讲,下一步要把应对中国所带来的挑战作为美国的关键和优先事项,而拜登回归多边主义会在盟国体系、价值观拉帮结派,维护美国的核心利益和霸权地位,未来世界会出现更多的冲突和对抗。

全球区域化出现了分化重组的新动向。去年中国达成了两个重要协议: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同时积极考虑加入CPTPP,一个高标准制度规则的区域协定。目的是什么?首先是推动市场开放,如RCEP的零关税十年内达到90%,中日韩FTA谈判的零关税有可能达到95%,CPTPP零关税则是99.5%,中国推动区域化,市场会越来越开放。其次是推动制度开放。中欧的全面投资协定,积极考虑加入CPTPP,代表着中国下一步的制度会更加开放。

关于国际贸易的未来前景,我问了自己五个问题:第一、国际贸易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吗?我认为,国际贸易过去三十年的黄金时代可能结束了。第二、国际贸易还是基于国际工序分工的中间品贸易为主的体系吗?拜登上台以后,我们会发现国际工序分工的贸易体系会发生重大变化。第三、国际贸易的区域化会不会形成新的格局。我预测,新冠疫情结束以后,可能会逐渐出现全球需求东移,供给东移、创新东移、服务东移、资本东移、货币和金融合作东移的新趋势。同时,能够阻碍或逆转这个趋势的风险在明显上升。第四、国际贸易的格局怎么才能破解萨缪尔森陷阱,即中国的技术进步、产业进步、贸易进步不可避免的会动发达国家的奶酪,从而引发冲突对抗。如中美贸易逐渐由互补性结构转变成竞争性结构。要避免落入萨缪尔逊陷阱,就要构建更高水平的互补型的贸易和产业结构,更高层次的共享型贸易和产业结构,从赢者通吃转变成共享合作的结构,这一步对中国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第五,达成碳中和目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关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塑,自立自强,开放合作最关键。一个浪漫的产业时代结束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考虑在上升,政府干预在增强,中美对抗冲突的干扰在高频率增加。以前的架构恐怕不会再继续下去。同时,一个新的神奇的时代开始,数字全球化、服务全球化、人文全球化在继续,合作意愿仍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因此,2021年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叫“开局”,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我就讲这么多。

张燕冬:非常感谢燕生老师,他补充了前面几位嘉宾没有谈到的一些问题。    

提问:讲了很多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区域合作成果在多大意义上对冲中美矛盾进一步的不确定性和对抗性?

张燕生:RCEP就不说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包容的自由贸易协定。我个人觉得,核心问题是中国积极考虑申请加入CPTPP,PPP是奥巴马时代想转向区域主义,也就是用美国标准为世界建章立制打造的一个自由贸易协定的范本,号称是高标准的,CPTPP对中国的价值是有限的,因为它的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规模也就是13%,中国经济规模占世界的17%,而11CPTPP的成员,应该有一半多是RCEP的成员,从经济上来讲,我认为它的意义并不是那么重大,重大的是它的标准、制度、规则,这些东西对中国来讲是比较高的,零关税99.5%,我们要达到90%都非常困难,要达到95%恐怕是一个很长的努力,要达到99.5%,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包括国有企业、竞争政策等等,中国要积极考虑加入CPTPP,我个人理解,很像当年申请加入WTO,1986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国内的舆论并没有接受市场经济,但最后发现中国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开放经济、中国的工业经济获得了巨大进步。因此,我认为RCEP对下一步倒逼我们高标准的改革开放有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对CPTPP我的理解,过程比结果重要,重要不是入还是不入,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10年、15年之内,在市场经济制度、法制等方方面面达到国际的高标准水平。就像WTO,三个条款每一个对我们都是挑战,但加入以后的变化,大家都看到了。因此,区域化很大程度是倒逼我们改革的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