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强行留住优质生源究竟维护了谁的利益?

文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 编辑 | 王小贝  

2021年04月12日 14:15  

本文2138字,约3分钟

现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能想到最简便的办法,就是用行政手段切断优质高中跨市招生的途径。但这能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吗?

《中国青年报》近日刊登了一篇报道《“县中塌陷”?一个衡水临近县的生源保卫战》,将县中难以吸引优秀生源的尴尬事实再一次呈现。

一个省的优质高中在全省范围内生源掐尖的现象存在多年了,近些年愈演愈烈。三十多年前我从湖南中部一所连县重点都算不上的高中考上国家重点大学(后来的985高校),那时候县中毕业生考上清华、北大也不稀奇。今年清明节小长假回乡与在母校任教的高中同学聊起这个话题,这位同学说现在普通高中招生太难了,省城的四大名校先选一遍,市内的几所重点高中再选,接着县一中择优录取一批,剩给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质量可想而知。

中青报那篇报道中说,“河北一位要求匿名的高中校长告诉记者,衡水一些民办高中通过各种手段抢夺优质生源,甚至不惜重金奖励,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使当地学校无法招到本地的优秀学生,造成教学质量下滑。他认为,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他建议,河北省应该尽快出台、完善相关规定和措施,有效遏制生源大战。”湖南省教育行政部门先行一步,已取消了长沙市四大名校(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雅礼中学)2021年面向全省招生的资格。也就是说,这四所优质高中只能在长沙市内招生,不能全省范围内掐尖。

如此,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吗?高中教育资源因此就能走向均衡?我认为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生源大战”因何而起,如何能够以公平的方式来达到教育均衡的目标,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只乞灵于行政手段的干预,那就是“锯箭法”的解决方式。民间流传一个笑话,一人在观武场,飞箭误中其身,被送到外科治疗。医生说:“这事容易。”遂用小锯截断其外竿,即索谢辞去。患者问:“里面的箭头如何?” 该医生答曰:“此是内科的事。”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以行政命令禁止高中在省内跨地区招生,究竟维护了谁的利益。首先维护了该省高中教育质量一般的市、县教育局长和县中校长的利益,好的生源被强行留下了,三年后高考成绩会好看一些;其次是维护了高中名校所在地区的初中毕业生利益,譬如长沙市四大名校把以前在全省掐尖的名额全部投放在长沙市,利好长沙的初中毕业生。那么损害了谁的利益?损害的是本来可以考上省内高中名校的初中毕业生利益,他们被强行留在县内中学,由于师资等条件的差距,原本能考上985,很可能只能考上211。高中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原因很复杂,主要责任在教育行政部门,无辜的孩子不应当为强行抹平生源牺牲自己的选择权。

这种以初中生户籍或学籍为依据,限制名校全省范围内选拔的招生政策,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是不公平的。我们知道,现行高等学校招生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的,高校在某个省份内招生是全省范围内采取同样的标准统一录取,如北大、清华在湖南或河北每年招生的数额是一定的,而其自主招生更偏向于优质高中。假若各大高校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地级市或县,那么不许本市或本县的优秀初中生报考外市或外县名校,这倒是公平的。如各大高校特别是985、211等名校在湖南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地级市,衡阳、永州的初中毕业生学霸,愿意考到长沙四大名校与诸多学霸竞争985高校投放到长沙的名额,悉听尊便,而投放在衡阳、永州的高校名额,本地高中的学生竞争起来更轻松。如此,优质高中还能跨市掐尖么?

科举时代就是逐层级进行名额分配,生员(通俗所说的秀才)名额分配到每一个县或散州,此谓“学额”。教育欠发达的偏僻州县,也有一定的学额,优秀学子更愿意留在本州县考秀才,如此带来另一种舞弊就是“冒籍”,教育发达的县、州学生冒充欠发达州、县的籍贯考秀才,类似高考移民。

近些年优质高中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确实带来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一定程度县中的坍塌,这个锅不能由优质高中来背,更不该由家长和学生来背。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程度加快的必然现象,各种资源当然也包括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资源集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资源集中比分散所产生的效能更好。在笔者读高中的时候,县委书记、县长的儿女都很难去省城念高中,只能留在县中。而现在经济、交通、通讯各种条件比起三十年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优秀初中生跨市、跨县读高中的障碍给消除了。要解决“县中塌陷”问题,只能通过其他资源如师资向县中倾斜的办法,来提高县中的教育质量,使县中能吸引好的生源。诚如中青报那篇报道中一位家长所言,“如果本地高中变强了,谁愿意把孩子背井离乡送到外地呢?”

现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能想到最简便的办法,就是用行政手段切断优质高中跨市招生的途径。县中短时间内教育水准很难有大的变化(即便强行留住好生源,未必能留住好老师),如此最可能产生的后果是,有条件的家长在初中时就把孩子送到省会城市读书,或者干脆在省会买房落户,省会城市会拍手欢迎。这样加剧了县域人员、资金向省会的转移,只有家境贫困、无力去省会的孩子老老实实留在本地读初中、升高中——这难道就能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