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亿人的医保账户变了

作者 | 《财经》记者 王小 辛颖 编辑 | 王小  

2021年04月22日 19:37  

本文2068字,约3分钟

个人账户的钱将缩水,但可全家共享。

这是一次涉及3.4亿参保人的改革。

2021年4月22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这是建立职工医保23年来第一次对个人账户进行重大改革。

与之前相比,新规有三处较大变化:一是以后在门诊看病有医保报销;二是家人可共用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三是单位缴纳的医保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接下来,各地有三年的过渡期来落实新规。 一位地方医保局官员透露,目前正在做地方版本的实施草案。

左手个人账户,右手统筹账户

此次新规提出,从高血压、糖尿病等负担较重的门诊慢性病入手,逐步将多发病、常见病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新规扩大了支付范围。之前,统筹账户一般只能用于住院医疗,或特定疾病的门诊治疗。

整个基本医保付费的资金,来自医保账户的两部分,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

个人账户里的钱,直白地说就是个人财产,用途在医疗方面基本不受限制,看病、买药、住院都能用。在出现身故、移民等情况时,个人账户资金可以直接取出来。

统筹账户则可称为大家的账户,为所有缴纳了职工医保的人共享,账户不受个人支配,个人社保关系的转移、注销等均不会影响统筹账户。简单说就是谁生病谁用这钱。

“有研究显示,有一半人在60岁时,个人账户中是没有结余的,只靠每个月的那点钱,对他们在门诊就医、用药的保障能力很低。”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超群说。

新规也致力于解决了这一困境。当然,这也需要统筹基金账户有更多的钱做支持。于是,新规调整了医保缴费的分配。

医保账户里的钱,来自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之前个人账户里的钱,是个人医保缴费的全部和单位医保缴费的30%。

新规调整后是,个人缴纳的还是放入个人账户,单位缴纳的则全部归统筹基金。一句话,统筹基金账户将多了单位缴纳的那30%部分,个人账户的钱以后要少了。

此前,个人账户每月收到的钱,一是个人缴费,约占工资的2%;另一部分来自单位总缴费的30%,而单位缴费约占工资的6%,因此个人账户中的单位缴费部分,约占工资的1.8%。

未来,每月个人账户收到的钱就只剩下个人缴费这部分了。“无论是在职员工还是退休人员,个人账户每月的钱大概会减少一半。”一位地方医保官员介绍。

个人账户的家庭共济

新规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个人账户的家庭共济。

按照新规,个人账户,除了本人使用,也可以用来支付其配偶、父母、子女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费用,甚至包括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也就是说,个人账户结余较多的年轻人,可以将结余部分用于父母、子女等家人合乎要求的医疗费用。

比如,一位职工医保参保人,家中的老人只参加了居民医保。王超群认为,实行共济后,老人仍然要带着自己的医保卡去看病,享受居民医保的报销待遇,在付费的时候,可以用个人账户里的钱支付的那一部分,就可以用子女的个人账户里的资金。

然而,新规还没有具体如何支付的细节。

“在结算时如何识别是否是一家人?如果一家人在不同地区参保,如何操作?很多细节有待今后落实。”一位原北京医保官员说。

而且,医保卡仅限本人使用的规则并没有改变。武汉市医保局就公开介绍,仍然实行“一人一卡”,和身份证一样,且必须“专卡专用”。

一位北京职工看了新规后提出,真心觉得未来我爸妈看病想用我和我哥的个人账户,很难,我、我哥、我爸妈,户口都不在一起,势必要证明我妈是我妈了。

总之,“现在的医保系统还不能支持为别人付款,需要技术升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仇雨临说。

一些地方纷纷在探索。福建已经开始实施个人账户的家庭共济。“在当地的政府服务平台上,由家庭中的任意一个参保人开设共济账户,可以把父母(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子女都加入这个账户中。那么个人账户中,超过2000元的部分就会被划入‘家庭账户’中。家庭成员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只需要带着本人的医保卡,就可以直接用‘家庭账户’里的钱支付了。”福建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其实,个别地区,比如北京也可以说家庭共用个人账户了。因为在北京,个人医保账户的钱每月直接打入职工的北京银行卡,个人可以随时直接将这笔钱提取出来,帮助支付家人的看病费用,甚至于任何消费。

新规强调了个人账户的禁区,不得用于公共卫生费用、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消费等,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的其他支出。 

“未来是否可以用于购买商业健康险?这也是对健康保障的一种投入,还有很多探讨的空间。”上述地方医保局官员说。

最终,一个个人账户用的人会增多,国家医保局也提出,建立对个人账户全流程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个人账户使用、结算等环节的审核。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财经杂志】所有,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享有本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