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金融消费者保护:谁管、保谁、保什么、怎么保

作者 | 《财经》记者 张颖馨 编辑 | 袁满  

2021年04月23日 19:31  

本文2616字,约4分钟

专家提出,现有的监管格局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还无法适应金融市场、金融行业发展趋势,鉴于金融产品实际上已经跨行业、跨部门,集中统一监管服务,是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一系列金融科技类产品和服务相继涌现。业界关注的是,这些产品、服务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和便利的同时,应如何有效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从供给侧看,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有赖于金融监管部门;从需求侧来看,近年来消费者受到市场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某业内资深人士直言。

基于上述背景,近日,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称“中互金协会”)举办的“数字金融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研讨会”上,包括监管人士、学界专家等,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出发,就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互金协会此前发布的《数字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践与探索(2020)》显示,在参与调研的116家涵盖19个业态的数字金融从业机构中,近60%的从业机构已建立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近80%的行业已建立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投诉处理部门和牵头部门。在12000余名参与调研的数字金融消费者中,分别有29%和49%的消费者认为自己在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得到了从业者的全面保护和基本保护。

从供给侧来看,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行为监管,推动数字金融消保智能化发展。

尹优平透露,在牵头开展金融广告治理方面,人民银行研究开发了“互联网金融广告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金融广告随手拍”微信小程序两个系统,搭建起了金融广告治理的“天罗地网”;在金融纠纷化解方面,组织开发建设了三个系统,即金融消费者投诉数据统计监测分析系统、中国金融消费纠纷调解网在线网络调解平台,以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信息管理系统。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不同类型投资者的产品,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保值的需求。但在这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适当性研究。”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权益保护处处长李海波表示。

李海波就证监会开展的实践进一步指出,“我们发布过的资本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核心内容主要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对自己的客户要进行分类,即投资者到底是高风险、低风险还是中风险;第二,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分别,是高风险还是低风险;第三,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要进行匹配,如果不匹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就供给侧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如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是“谁来管”的问题。“就现有的监管格局来说,金融消费者保护还无法适应金融市场、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建议未来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跨监管部门统一协调一致的,因为所有的产品实际上已经跨行业,逐渐已经跨部门。这种情况下‘谁来管’,集中统一监管服务,肯定是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

其次,是“保护谁”的问题。“就保护对象来说,这个边界如何界定,有时候需要进一步探讨,包括我们在保护机构和保护投资者之间怎样把握平衡。一方面消费者和投资者多数都是弱势群体,机构是强势群体;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部分恶意的金融消费者乃至投资者,反过来对保护机构有时会产生影响和冲击,怎样把握一个尺度?每个国家在不同的阶段,跷跷板可能要有所侧重,不能过于偏颇。”

再者,“保护什么”。杨涛直言,无论是金融消费者还是投资者,所谓的权益在金融领域是需要进一步细分和界定的,这个在简单的金融产品里比较简单,但是在复杂的金融产品中有优先和滞后,怎么保护哪些特定的权益,这里面需要细分。

最后,是“怎么保护”的问题。“谈到怎么保护,这不仅仅是做点教育,不仅仅是出了事去解决问题,而是要系统性考量。这个系统性考量可能是着眼于技术和制度规则层面。‘两条腿都要走路’,建议各种各样的保护行为要逐渐依托于监管前置。”杨涛举例指出,此前证监会要对科创板IPO搞现场监管,很多机构突然间都撤回材料,这很能反映问题。前置性的监管方式,可以避免垃圾进入市场,最终祸害投资者。

就需求侧来看,李海波认为,“要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力度,现在搞各种各样的投资者调查行为分析,摸清楚投资者到底是什么行为结构。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比如说针对老人开展一些线下沙龙等,针对年轻人开展一些线上的活动,分层、分类开展投资者调研。”

杨涛直言,在需求侧的素养与教育等问题中,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现在需要从泛泛谈教育跟素养,到进一步差异化细分。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情况千差万别,要按不同的维度进行细分。比如以年龄为参照,这可能就是进一步细分的方向之一。

“老龄化人群跟年轻人群对金融活动的偏好完全不一样,我身边很多学生买基金都会通过App,有的买基金看基金经理的颜值,有的则是看是否喜欢基金名字,这就意味着不同年龄群体对金融投资的偏好发生了变化。所以消费者的素养提升和教育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细分,否则很有可能鸡同鸭讲。”杨涛说。

另一方面,杨涛认为,在谈投资者、消费者教育和素养提升时,也要同步强调金融从业者的素养问题。“买的没有卖的精,在新技术时代,金融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遭遇挑战,这不是批评金融从业者,我自己也是金融从业者出身。金融机构这么多年发展下来,有大量的粗放式行为,在职业道德和素养方面也有一些不足,未来这二者需要平衡。”杨涛表示。

无独有偶。尔湾科技集团创始人李鹏亦认为,中国供给侧情况虽然跟西方的发达国家有差距,但相对于用户能理解的程度来看,已经非常丰富。现状是很多用户不那么理性地在选择,比如上述提到的看基金经理颜值和名字跟风选择基金,就是一些相对不理性的行为。

基于此,李鹏直言,在推动国人金融素养提升方面,财商教育服务机构应积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财商教育平台要发挥人才与专业优势,将专业的金融知识以更易理解的形式传递给大众,普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知识,让国民拥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这是从根本上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