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上市破发 褪去公益外衣的商业模式还能走多远?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任芷霓/文 编辑 | 舒志娟  

2021年05月09日 09:31  

本文2053字,约3分钟

众多明星机构认购也难挡水滴(WDH.US)破发颓势。5月7日晚上,水滴正式登陆纽交所,但尴尬的是,头顶“中国保险科技第一股”的水滴公司征战美国资本市场的首战并未告捷,上市首日便破发。开盘价10.25美元,发行价12美元,截至收盘股价报9.76美元,大跌18.67%,市值38.47亿美元。

对于此现象,水滴公司联合创始人杨光称,不会在意短期的价格波动,他认为上市目的是让融资渠道更多元,降低融资成本。但是,在业界看来,水滴股价破发与其商业模式遭受质疑有关,收入来源单一,业务成长严重依赖营销,此类模式不可持续。

水滴公司此前形成的众筹+互助+保险商业模式中,水滴保险商城才是真正为公司赚钱的部分,占总营收近九成。而就在上市前,水滴互助突然宣布关停。褪去公益“外衣”后的水滴公司,未来能否持续突出重围,仍待观察。

上市即遇破发   三家基石投资者浮亏超4000万美元

5月7日晚,水滴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敲钟,成为中国在纽交所“保险科技第一股”。旗下业务包括水滴筹、水滴互助及水滴保险商城等,因其创始人为美团外卖联合创始人沈鹏,在成立之初,水滴公司就连续三轮获得美团战略投资部的融资,随后,腾讯投资成为常驻投资人,陪伴水滴经历了上市前的6轮融资。

除美团及腾讯外,水滴背后明星投资机构还包括IDG资本、高榕资本、真格基金、中金资本等。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水滴此次计划发行3000万股ADS,募资约4亿美元。最初推介定价区间为每股10至12美元,而在上市前夕,水滴公司公布了最终定价,即每股12美元。

这一定价或许直接导致了水滴的破发,北京时间5月7日晚间,水滴股价在盘前集合竞价阶段就已跌破12美元,随后震荡下跌至最低点9.55美元,收盘价为9.7美元。从市场表现来看,投资者更倾向于将水滴定位在10美元/股,也有网友调侃水滴的股价为“水滴十穿”。

与上述机构相比受影响更大的,是IPO阶段认购水滴的三位基石投资者,博裕资本、厚朴投资及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其中,博裕资本有意以IPO价格认购至少1亿美元的ADS,厚朴投资将认购至少8000万美元的ADS,王慧文及其家族通过信托公司认购至少3000万美元的ADS。若以此金额计算,三家基石投资者在上市首日共浮亏4000余万美元。

水滴方面对破发或有所预期,在上市敲钟前,杨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不会在意短期的股价波动。水滴CEO沈鹏也表示,水滴希望在全球化的资本市场中引进更为优质的股东,这是上市的基本目的。

香颂资本董事长沈萌在接受《财经》新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水滴上市破发是因其未给市场投资者更多的预期和信心,以12美元为IPO定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滴的盲目自信。目前来看,水滴的业务基础结构并不稳固,以保险佣金为主要营收来源,缺乏实际的护城河,业务成长严重依赖营销,此类模式不可持续。

九成收入靠卖保险  单一盈利模式存疑

以公益引流、靠保险经纪变现,这是水滴公司走通的商业模式。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0年,水滴旗下保险经纪平台水滴保分别为其贡献佣金收入1.22亿元,13.08亿元及26.95亿元,而在这三年期间,水滴公司的营收则分别为2.38亿元、15.11亿元及30.28亿元,水滴保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在2020年达到89.1%。

但这与水滴一贯对外的形象并不相符。水滴直接触达公众的业务主要是水滴筹、水滴互助等平台,用户通过大病筹款或捐款在平台上聚集,难免让用户对水滴形成“公益”公司的印象。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杨泽云表示,水滴以公益性的活动为表面形式,背后却将用户引流至保险的商业活动,这种模式不仅可能引发纠纷,更可能伤害公众的感情,甚至影响到实际的公益互助。

这也成为水滴发展路上的障碍。《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称,水滴靠消费老百姓的善心获利,让整个社会陷入彼此不信任。

对于公众的质疑,沈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水滴的确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这个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创新的。

杨光解释称,“水滴筹不是公益组织或者慈善组织,它是免费提供给广大患者一个工具,只不过因为免费服务,大家会误解我们是公益,但水滴的业务是多元的,希望借助上市,让大家更清楚水滴公司不是通过水滴筹获得收入。”

然而,除了外界对商业模式的质疑外,水滴依靠保险经纪获利还存在其他风险。

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赤坤认为,正因水滴的模式尚属新鲜事物,没有现有适用的法律法规,所以监管层面的风险,还处于未定状态,此前互助平台的关停潮就是一个警示。

去年9月,银保监会打非局发文,明确将相互宝、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定义为非持牌经营的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受此影响,美团、轻松、水滴等主要互助平台相继停止运营。

中国人保财险高级主管周运涛指出,互联网保险领域创新不断涌现,特别是行业外基于场景化的保险创新增多,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保险服务的同时,也存在风险和合规隐患,这也成为监管逐渐重视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