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晖离世,他完成的和未完成的

作者 | 《财经》记者 王博 张光裕 编辑 | 马克  

2021年05月21日 10:03  

本文4134字,约6分钟

左晖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上市房产交易平台,但他的心愿是把房地产经纪行业变成一个“有尊严的行业”

贝壳集团于5月20日下午发布消息,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左晖因“疾病意外恶化”逝世,公司会在2周内就公司治理等事宜适时发布公告。

左晖是贝壳集团的灵魂人物,也是公司上市主体贝壳找房(NYSE:BEKE)的第一大股东,截至今年2月底,左晖持股38.8%

左晖生于1971年1月,离世时年仅50岁。生前创立了链家地产、贝壳找房、自如等多家业内领先公司。2020年8月,贝壳找房登陆纽交所,截至发稿,公司市值595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上市房产交易平台。

做好产品的信念、长期主义的定力、对技术的信仰、资本加持,是链家/贝壳成功的四要素,这与左晖的性格息息相关。

左晖生前还担任北京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贝壳发布左晖去世消息后,《财经》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多名贝壳员工。

“天塌了,信仰没了。”一位贝壳一线经纪人如此描述她的第一反应。至于对公司的影响,她说,“公司太庞大了,涉及到的东西不是我能体会的。”

一位贝壳中层员工对噩耗感到震惊,说此前并不了解他的病情。他认为左晖离去对整个贝壳集团最大的损失是“精神领袖没了”,但对业务不会产生大的冲击,因为左晖已经淡出一线很久,几个核心业务都有人挂帅,运转良好。贝壳是彭永东、链家是王拥群、自如是熊林。

一位贝壳高层员工说,公司一切运转正常,“大家都在深切地追思老左,回味他的力量和精神。”

“很多LP(有限合伙人)打电话问我们情况,老大以为是假新闻,和我们确认了好几遍。”一家贝壳的主要投资机构的工作人员透露,确认之后,该投资人感到震惊。

“现在来看,彭永东这几年深度参与公司业务,成长迅速,也可能是老左在培养接班人。”这位工作人员对《财经》记者说。

彭永东是贝壳集团执行董事、CEO,2010年自IBM加入贝壳集团的前身链家。

另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贝壳的主要投资人一直了解左晖的病情,并将其视为贝壳最大的投资风险。但此后几年,左晖病情稳定,投资人以为能够治愈。没想到,贝壳找房上市不满十个月,左晖就突然离世。

有消息说,左晖9年前罹患肺癌。但该消息未得到贝壳官方证实。

贝壳在招股书的风险提示章节中写道:“公司的业务依赖于董事、高管团队的付出。如果有人因辞职、意外事故、健康状况或家庭等原因无法继续工作,公司业务和前景可能受到重大影响。”不过此条提示并未具体提及左晖。

受左晖去世消息影响,贝壳股价盘前一度跌超10%,截至发稿,跌幅收窄至9.09%。

左晖生前曾多次接受《财经》记者专访,他最大的心愿,是把房地产经纪行业从一个“不骗人就没法做”的行业,改造成一个“有尊严的行业”,从收入,社会形象,到职业成就感。

“他已经为此做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但房产经纪人群体还未彻底赢得社会尊重。”上述贝壳中层员工说。

重写行业规则

贝壳上市后,股价最高点达79.4美元/股,市值940亿美元,约为6000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中国头部房地产公司碧桂园、万科、恒大市值之和。

万科董事长郁亮曾经私下评价贝壳找房,“给了行业很大启发,一个卖房子的公司,做到如此市值,是技术+平台的力量。”

左晖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毕业后做过软件公司销售,成立过保险代理公司。1998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开始走向市场化。2001年底,左晖创办链家,主要从事二手房交易中介服务。

过去二十年间,房地产交易行业逐步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在这一过程中,链家曾多次扮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贝壳找房源于此前左晖创办的线下垂直房产交易平台链家,是18年链家和2年贝壳的结合体。

与传统找房中介平台不同,贝壳通过基于链家体系内部的ACN(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经纪人合作网络)、楼盘字典和线上化交易流程,基本解决了房产交易环节虚假房源、经纪人利益分配不均等行业顽疾。

几十年来,中国房地产中介行业一片混乱,那时候地产经纪人普遍没有尊严,因为不得不骗人。

新手和老手的差别就是老手底线更低,骗人时面不改色,但心里知道,因此眼神躲闪,不敢直视客户。消费者(买房卖房人)则让中介的无底线折磨得怨声载道,对所有经纪公司都失去信心。恶性循环之下,经纪行业离职率极高,平均从业时间6个月,且劣币驱逐良币。

为了赚钱不用靠骗人,链家在2008年开始人工逐盘记录,建立楼盘字典,即房源数据库的建设,精准定义每一套房子的门牌号、户型图、配套设施等信息。2011年,针对市场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虚假房源多的市场痛点,链家在业内成功首推“真房源”行动。

楼盘字典为链家的数字化、线上化之路打下基础。2018年,链家升级为开放平台贝壳找房,上百家品牌陆续接入。以前链家内部的ACN协作机制是服务内部经纪人,贝壳平台建立后,这种标准和合作机制向所有加入贝壳联盟的品牌商开放。

ACN的核心逻辑是拆流程、分利益。以前中介服务行业,房源就是利益,每个拿到房源的经纪人都自己捂着,偷偷找买家,就算公司互联网化要求经纪人挂网,为了防止别人撬单,大部分经纪人也会想尽办法私下成交。

这极大影响了体系内的资源共享、营销效率和客户体验。每个经纪人只能卖自己圈内的房源,一旦客户要看别的房子,就得更换经纪人,甚至,更换平台。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链家制定了ACN规则,把房源交易的各个环节拆分,每个环节对应房源录入人、钥匙的持有人、房子的带看人、客源成交人等,每个角色都会根据不同的贡献在ACN的制度下得到相应的利益分成。

在贝壳找房时代,ACN制度经过了几轮迭代,但初衷都是基于高效的服务用户和经纪人体系。

截至2020年12月31日,贝壳找房全年GTV人民币3.5万亿元,同比上涨64.5%,创下历史新高。贝壳平台连接的经纪人超过49万,同比增长37.9%;连接的经纪门店数超过4.69万家,同比增长25.1%。线上、线下两张网的持续扩展,叠加ACN的网络效应和人店模式的平台效应,驱动各业务板块快速跃升。

身后的挑战者

贝壳的迅速成长侵蚀了行业内大部分玩家的市场份额。三年来,伴随贝壳崛起,行业矛盾和竞争不断激化。为了防止贝壳一家独大,安居客、我爱我家等中介线上、线下平台,曾组织过多次“反贝壳联盟”,而行业规模也在合纵连横之中迅速成长。

灼识投资咨询(CIC)预测,到2024年,中国住房市场总交易规模(GTV,新房+二手房+租赁)将达30.7万亿元,经纪服务渗透率将由47.1%提高到62.2%,这意味着一二手房交易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至19.1万亿元。与此同时,房屋装修、房产金融等房产相关服务将从2019年的7.9万亿元增长至约15万亿元。两者合计,市场规模将超过30万亿元。

市场红利之下,贝壳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4月28日,易居(中国)企业控股有限公司(02048.HK)发布公告,宣布收购阿里巴巴集团(NYSE:BABA/09988.HK)所持有的天猫好房公司85%股份,交易完成后,阿里成为易居第二大股东。

易居2020财报显示,其房地产代理服务及房地产经纪网络服务GTV为5134亿元,约是贝壳的14%。从易居的主页来看,其商业模式与贝壳完全一致,并有阿里的技术支持。

易居曾表示,收购后,将主导天猫好房的发展,阿里则以技术支持易居做房地产数字化营销和交易平台。

4月8日,58同城子公司安居客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此后,姚劲波在朋友圈中指责贝壳在房产交易中存在垄断行为,让用户二选一,并声称,“58安居客今年作为挑战者全面进入新房交易领域”。

贝壳找房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为二手房交易和新房交易,占比分别为43.37%、53.83%,新房业务已经代替二手房成为主要业绩增涨点。

虽然安居客的体量和交易额还有差距,但安居客的第二大股东也是腾讯。安居客招股书显示,姚劲波合计持股约58.8%,腾讯持股14.1%。腾讯在贝壳的持股为11.6%。

除了易居、安居客,字节跳动全资控股的房产信息综合平台幸福里也把目标对准了贝壳。从原来的九九房、掌上租房、懂房帝、优优好房,到现在的幸福里,字节跳动利用流量优势分羹房地产市场的企图昭然。

幸福里此前对标安居客,但今年以来幸福里流量大涨,已经把目标调整为对标贝壳。

贝壳研究院的一位分析师曾表示,贝壳也密切关注业内头部几家的玩法与布局。阿里有技术、今日头条有流量,都是进入房产中介交易平台的优势。但贝壳的护城河宽阔,对手籍资本、技术、流量的合力,短期内也无法跨跃。

左晖的信念

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曾说过,对住房互联网化改造是是每一个投资人都梦寐以求的赛道,也是一条又缓又长的雪道,更多的需要的是长期主义信念。

一位参与了贝壳创立整个过程的高管认为,从链家到贝壳,左晖做对了两件事:100%的战略坚守、精细到0.01颗粒度的细节把握。

贝壳的模式可以模仿,但其创始团队近二十年积累下来的,如何制定规则,保证ACN公平、高效运转,以及不断试错,服务用户和中介平台的基因和方法论却不易快速复制。

左晖在招股书中致投资人的信中说,“中国很多行业都有三件事情同时发生:行业非常复杂且基础很差,效率极低;从业者和消费者体验都很不好;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三件同时发生的事情会使得所有从业者都面对短期大机会的大诱惑,因为不对效率和体验做任何改善也能获得可观的增长。

但这种增长会在整体经济由短缺变为过剩、由数量关切变为质量关切后结束,此时那些坚守长期主义的幸存者就会成为市场主导者。

我们这个组织的独特性在于坚定地选择长期利益,选择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快速成功的事情,我们对走捷径有天然的反感,做难而正确的事,是我们理解并相信的成功之道。我们经历过一次次艰难的‘无产出期’,之后迎来长期增长和消费者的正反馈,从而更坚定了这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