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慧:碳配额拍卖收入,可补贴西北地区发展

作者 | 《财经》记者 张颖馨 发自西安 编辑 | 袁满  

2021年05月29日 20:23  

本文5751字,约8分钟

张晓慧分析,西北地区常年以来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尚未将能源资源转化成经济优势。此外,在低碳转型大背景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对于经济发展相对已经滞后的西北地区来说,低碳转型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协调发展。”5月29日,第二届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举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在提及低碳转型下西北经济发展挑战时,如是表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
图源/中国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

近年来,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紧接着的2020年11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被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降碳”成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方向。

基于上述背景,西北经济如何走上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张晓慧分析指出,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当中传统能源占比较高,低碳转型无疑会给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冲击。具体来看,西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能源基地,常年以来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所以未来受低碳转型的影响不可小觑。另一方面,尽管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西北地区还没有将这种能源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此外,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西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并不占优。

“所以在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维持西北地区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又要不断推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这两方面的要求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显然是非常需要智慧的。”张晓慧强调,如果不能前瞻性地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还有可能成为地区低碳转型一个非常大的掣肘因素。

可行的解决之道有哪些?张晓慧认为,在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实现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好碳市场的作用。

具体来看,首先,可以考虑将碳配额的拍卖收入用于补贴西北地区的“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项目。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碳配额的初次分配早期阶段完全给企业,随后有偿拍卖。

“目前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在呼吁碳配额初次分配实行有偿拍卖,以便更好发挥一级市场价格机制。一旦获取足够的拍卖收入,西北地区作为传统能源行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又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完全有理由可以将拍卖收入拿来用于支持低碳转型。相对财政支持这种方式,碳配额交易更加可持续,不足在于现阶段难以获得足够的拍卖收益,需要财政给予适当倾斜和补贴。”张晓慧说。

其次,发展新型能源和碳储存行业。“发展新型能源肯定是需要有政策引导和支持的,无论是利用风能还是太阳能,都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才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推广使用。中国的工艺和工程技术能力比较强,扩大利用新能源技术突破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有配套的政策和信号的引导。”张晓慧表示。

张晓慧进一步指出,未来西北地区可以考虑把碳储存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来发展。所谓碳储存产业,核心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储存,就是将二氧化碳从与能源相关的来源中分离出来,运输到储藏地点,并长期与空气分离储存的过程,通过将二氧化碳储藏在天然的地下含水层中,如油气田等中,利用天然的条件来防止二氧化碳泄露到大气中。

但新型能源和碳储存行业的发展,归根到底都需要依靠碳市场价格信号的激励引导。

张晓慧建言,可以试点新能源碳捕捉和储存。相对传统能源,新能源与碳储存的前期投入都会比较大,要想很快发展起来必须解决引导问题,其中关键还是碳交易市场,因为碳交易的价格本质上就是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碳价格的上涨会促使私人投资增加,从而促进研发和市场化,包括煤的清洁燃烧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等等。当然,低碳转型还涉及风险管理、预期引导、宏观政策、投资理念等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

以下为张晓慧发言全文(未经本人审核):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再次来到曲江论坛跟大家做交流。

前面的各位演讲嘉宾都说得特别全面,我今天只想就一点,就是我们在完成“30·60”这个目标过程当中,也就是说在低碳转型的背景下,西北经济发展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我想就这个的一点思考和大家进行一个分享。

我们都知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也异常激烈,所以十九届五中全会才提出“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关键时期。

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已经滞后的西北地区来说,低碳转型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协调发展。我们知道在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当中传统能源占比是比较高的,低碳转型无疑会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冲击,如何去直面这个挑战,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协调发展,显然是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

一方面,我们知道西北地区是中国很重要的能源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这个重要地位我觉得不能因为低碳转型而受到极大的影响,我想这也是西北地区人民不能答应的。另外西北地区要推动新型能源,碳储存这样一些产业的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总数上我们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所以在适应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的过程当中,如何发挥好碳交易市场的作用,对于未来西北经济走上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是非常关键的。

先来看一下西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能源基地,常年以来它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所以未来受低碳转型的影响应该说不可小觑。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资源和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基本呈逆向分布,刚才刘珺行长提到的胡焕庸线大家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包括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宁夏在内的西北大地上,富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能源,其中煤炭储量占全国30%以上,主要集中在新疆、宁夏和陕西,石油储量在全国20%以上,原油主要集中在陕西,天然气储量占全国50%以上,陕北居于前列。

然而尽管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西北地区还没有将这种能源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以新疆为例,新疆化石能源位居全国第一,但由于其地处偏远,输送成本高,其丰富的能源储量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而且片面的依靠资源的输出,产业结构单一同样没有办法能够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容易就得上了“河南病”。

此外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西北地区的经济结构显然并不占优。不少省区传统能源产业占比较高,以陕西为例,作为能源大省,能源产业长期占据全省工业半壁江山,2019年陕西能源化工产业总产值突破了1万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53.7%,占全省GDP大约在20%左右。西北地区最近几年经济发展新动能尚欠缺,地方GDP和财政状况相对来说比较差,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能力还是不够。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20年的GDP分别只有26182亿元、9017亿元、3006亿元、3921亿元和13798亿元,其中青海在全国排名第30位,5省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家可以看一下,分别为2257亿元、875亿元、298亿元、419亿元和1477亿元,其中宁夏、青海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9位、30位。5省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只有26226元、20335元、24037元、25735元、238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很多。

这个原因何在?除了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之外,我觉得和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交易成本、营商环境这些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在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维持西北地区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又要不断推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这两方面的要求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显然是非常需要智慧的。如果不能前瞻性地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还有可能会成为地区低碳转型一个非常大的掣肘因素。

第二个方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可能碳市场未来将在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来看西北地区的能源产业在国家层面上极具战略意义,在低碳转型框架下需要考虑以适当方式补贴,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众所周知,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来讲,“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这两个项目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西北电网“西电东送”累计外送电量已经突破了1万亿千瓦时,而2019年大家看到的是“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运营了12294公里管道,累计实现管输量4920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6.9亿吨,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近两个百分点。可以说这两个项目一方面有助于西北地区将能源优化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东中部地区的资源利用率比西部地区高,所以将能源从西北地区输送到东中部地区,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问题在于低碳转型会使得化石能源的价格抬升,也就是成本会增加。西北地区传统能源产业的盈利性有可能会降低,考虑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涉及到国家基本安全问题,因此很难以完全市场化的考量来看待其能源产业的优胜劣汰,可能需要给予政策上的补贴。但是由于当前地方财政普遍面临一些困难,中央财政也有不少紧迫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拿这个钱就变得非常的关键。

西北地区发展新型能源的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但是需要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家都知道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首先从公开查到的数据可以看到新疆的风能,理论的蕴藏量居全国第二,太阳能也居全国第二,水能资源居全国第四,相比资源储量,新疆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低,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非常大。宁夏绝大部分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大于3000小时,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甘肃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在全国排名前五。青海在可再生能源装机发电量方面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新能源装机达到1229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第二个小点我们可以看到要是想发展新型能源,可能还需要配套发展煤电就地转化项目。发展清洁能源意味着要对风能和太阳能做进一步的充分利用,风力发电并不稳定,对电网改造需求也比较大,而在西北地区建设太阳能并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更多技术上的突破,一定程度讲,更多的火电站建设也就是煤电的就地转化,既有助于稳定电网,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效率,也符合国家长远能源建设的需要。

但有一个问题我需要在这里提一下,从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G3国家已经达成共识要在2030年代使电力部门脱碳,并在2021年年底停止对煤炭项目的国际融资,并逐步取消对所有化石燃料的支持以实现全球气侯变化目标,这对处在不同阶段,能源结构和生产能力都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应对这类融资突变,化解面临的巨大融资发展压力,都将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未来西北地区的煤电就地转化项目能否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融资的难题。

发展新型能源肯定是需要有政策引导和支持的,无论是利用风能还是太阳能,都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才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推广使用。中国的工艺和工程技术能力比较强,扩大利用新能源技术突破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有配套的政策和信号的引导。

未来西北地区可以考虑把碳储存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来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正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抓手,因此发展碳储存产业前景光明。

所谓碳储存产业,核心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储存,就是将二氧化碳从与能源相关的来源中分离出来,运输到储藏地点,并长期与空气分离储存的过程,通过将二氧化碳储藏在天然的地下含水层中,如油气田等中,利用天然的条件来防止二氧化碳泄露到大气中。新疆就有许多中小油气田或者是煤矿,开采完其实就废弃了,完全可以用它来作为碳储存的地点。把碳储存作为产业来发展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只有建立了国内碳配额和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国际碳交易市场,才可能有收益,才可能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

在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实现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好碳市场的作用。

第一可以考虑将碳配额的拍卖收入用于补贴西北地区的“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项目。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碳配额的初次分配早期阶段完全给企业,随后有偿拍卖。到2020年拍卖占比已经提高到75%,拍卖收益的使用并且仍用于低碳发展领域的原则,欧洲实现的拍卖总收入超过570亿欧元,仅2019年当年拍卖总收入就超过141亿欧元,其中77%都将用于气侯和能源用途。

目前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在呼吁碳配额初次分配实行有偿拍卖,以便更好发挥一级市场价格机制,一旦获取足够的拍卖收入,西北地区作为传统能源行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又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完全有理由可以将拍卖收入拿来用于支持低碳转型,相对财政支持这种方式,碳配额交易更加可持续,不足在于现阶段难以获得足够的拍卖收益,需要财政给予适当倾斜和补贴。

第二是新型能源和碳储存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碳市场价格信号的激励引导。可以试点新能源碳捕捉和储存,相对传统能源,新能源与碳储存的前期投入都会比较大,要想很快发展起来必须解决引导问题,其中关键还是碳交易市场,因为碳交易的价格本质上就是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碳价格的上涨会促使私人投资增加,从而促进研发和市场化,包括煤的清洁燃烧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等等。当然低碳转型还涉及风险管理、预期引导、宏观政策、投资理念等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最近很多学者在多个场合提出来了有关未来碳市场发展的一些机制和功能的研究,都对我们发展未来的碳储存行业和碳交易市场极具指导意义,所以将来我们可以在这方面继续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