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投资如何赋能“双碳”目标?

作者 | 《财经》记者张寒 编辑 | 王延春  

2021年06月08日 18:40  

本文4938字,约7分钟

中国需要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三方面,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当前,能源革命正在与数字革命走向深度融合。碳达峰、碳中和将带动新的技术进步,催生新的投资机会。实现“双碳”目标则离不开数字化,在能源消费环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改变了能源的消费方式,降低了能源需求,推动形成能源消费的新理念。“双碳”与数字经济相得益彰,将酝酿百万亿的投资新“蓝海”。

6月3日,在由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主办、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承办的“碳中和下的数字经济投资机会”主题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学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的专家和企业家,围绕科技趋势下的节能与赋能、碳中和下的数字经济投资机会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中国,数字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的空间很大,应当重视算法算力的优化降耗。科技企业要利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现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通过数字化赋能物流、交通行业,通过数字化治理建设智慧城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导资金流向使用低碳技术的企业。”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吴海在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上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年-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要实现这些投入,单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投资需求,让包括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咨询公司等在内的社会各界跃跃欲试,期待在这个百万亿“蓝海”市场中有所作为。

在吴海看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数字经济既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接下来,建议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三方面,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碳中和孕育四大投资主题

根据GFMA和BCG数据,实现全球碳中和需要122万亿美元的投资,中国需求占全球总量的17.5%。

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曹永刚认为,当前对于碳减排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政府资金仅能覆盖一部分,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能够成为缩小资金缺口的重要一环。

在曹永刚看来,碳中和新机遇将带来四大投资主题与机会。一是电力系统的清洁化转型,包括光伏、风电和储能等。二是非电系统的“电气化+清洁化+智能化”,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氢能、绿色建筑、资源化再生利用和数字经济加速碳中和。

三是工业供给侧节能提效。短期,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双控举措为抓手,压减高碳排放行业产能和产量。长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工业流程低碳改造,全面转向低碳技术路线;更多采用碳排放强度低的原材料代替高碳原材料。四是市场端碳交易系统逐步完善,包括碳交易、碳检测、碳资产管理等。

“全国碳市场将在今年启动上线交易,碳交易行业机会在于碳交易与碳登记结算等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企业出售CCERs、碳监测,以及碳价上升的长期趋势。”曹永刚说。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是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的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据该基金战略部副总经理纪鑫华介绍,绿色基金有战略性、功能性、引导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将致力于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目前,绿色基金重点支持对象包括:长江带保护工作、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以及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重点投资领域。

碧桂园创投董事总经理韦毅认为,碳中和将孕育全新的、低碳的生意和模式,这对产业资本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以建筑行业为例,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国建筑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0%。作为产业资本,碧桂园创投能发挥对产业的理解,为新兴科技的应用找到实质应用场景:通过渗透到母公司产业及战略合作企业上下游的各个环节等,加速绿色科技的落地和迭代应用。

智慧城市是指融合城市管理和数字技术,通过数据管理优化城市运行,为居民带来便捷与高效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的减少。下一步,科技如何助力城市生活的提效减排?

中金公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彭虎举例称,在提效方面,智慧红绿灯可动态调整不同方向红绿灯时间以提高通行率;基于早晚交通流量变化,潮汐车道可动态调整早晚高峰通行方向;依托车载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设备,无人驾驶车辆可分析周边环境及行车状况,进行制动、转向、变道、速度等控制,降低交通拥堵风险。在降耗方面,基于SLAM技术,汽车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的机器视觉信息与激光雷达ToF的测距功能,定位并绘制出位置环境的地图,解决路线规划的不合理问题,降低碳足迹;基于V2X通讯,车辆可编队行驶减少阻力、共享信号灯信息规划刹车时间。

中金公司预计,当前货运行业车辆运输空载率达40%,如果成立互联网平台型货运调度公司有助降低空载率。截至2020年6月,根据公安部披露,中国载货车保有量为2944万辆,假设这些车辆空载率从40%降至20%,将减少全年无效行驶里程1472亿公里,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量695.08亿千克。

中国企业能源数据信息披露待完善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接近100亿吨,其中煤炭燃烧排放量约占80%,石油消费排放量约占15%,天然气消费排放量约占5%。中国能源转型的总目标是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而能源转型的阶段性目标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控制煤炭的消费总量。

“中国能源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偏煤、结构偏重和效率偏低,碳中和是倒逼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和机遇,其路径也是从如何解决能源偏煤、结构偏重和效率偏低的问题上入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表示。

他建议,一要尽快完成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到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转变。“十四五”期间实现新增能源主要由非化石能源供应,新增发电量全部由非化石能源满足;“十五五”期间实现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存量替代。

二是坚定不移地推动煤炭尽早达峰,“十四五”期间可以实现煤炭消费量的实质性下降。

三是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节奏,“十四五”开始实现煤电增容减量的发展转变,煤电的发展要以支持新能源为基础。

四是合理控制非化石能源发电,特别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节奏,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以每年不超过2个百分点为前提,让电力系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大体上控制在每年1亿千瓦时左右,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比例在3:7左右。

五是形成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制度保障,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适应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的要求;制定能源法,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保驾护航。

在2021年4月22日举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本世纪中叶,应建立“全球零碳联盟”,每个国家、地区、城市、企业和行业都应参与。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数据中心研究部副主任王月表示,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承诺,部分国内企业陆续开始自愿设立和公布碳中和目标并规划减排路线。但是王月认为,当前国内企业披露数据的年份跨度、颗粒度仍较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仍有大量企业能源信息披露落后,未披露用电量和温室气体排放信息。

朗坤智慧董事长武爱斌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三侧同时发力。一是供能侧:主要通过运行优化、智能监盘,提高发电效率。二是需求侧:楼宇、工厂、园区从“投建营”全周期进行管理,降低碳排放。三是固碳侧:建设碳足迹监测追踪系统,实现碳生产、传输、消费全链路的追踪监测分析;要进行碳排放与碳达峰趋势分析,以及区域及行业碳排放全面监测追踪。

中国科技公司的碳中和实践

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创新应用是推动碳中和的有力举措,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持续在交通领域研究探索,以技术赋能交通,通过汽车智能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升级、治理城市拥堵,实现减排降碳。

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副总裁尚国斌介绍,作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先行者和推进者,百度在过去几年里,通过打造共享无人车、推进汽车智能化发展以及治理城市拥堵开辟了智慧交通的“绿色通道”。未来,百度将继续履行“3060”碳达峰、碳中和责任,以科技赋能智慧交通减污降碳。

福瑞泰克首席技术官沈骏强分享了对于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思考。他表示,一是ADAS(指实现无人驾驶的过渡阶段,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路线和自动驾驶路线齐头并进。二是从ADAS向上演进,实现快速的商业化落地,在产品的迭代中,不断地沿途“下蛋”。三是从自动驾驶向下演进,实现系统架构的统一化,选择合适的落地场景。四是应用5G技术,把单车的小交通,演变成所有车辆和道路网联化的大交通。

如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中控信息总裁赵鸿鸣建议,要基于统一互联、融合互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水务水利大数据的采集、治理与智能分析,以更加精细、动态的方式管控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水资源保障、河湖库保护、水灾害防御、水发展规划、水事务监管、水政务协同等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使得水环境的全循环管理达到“智慧”状态,提升和改善水环境、水生态。

当前,在城市生活的人每天都或多或少参与减排的生活场景,但是这些减排场景和减排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量化和合理的运作。如果记录个人的减排场景,严格计算减排量并挖掘价值,不但可以给国家“双碳”战略提供巨量减排空间,同时将为每个参与减排场景的个人和企业带来额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

中汇信碳资产副总经理、信碳云创始人兼CEO宋一凡分析,现阶段,中国人对于个人减排市场没有过多重视的原因主要是缺少认知,从而根本没有共鸣。目前一些具有大型生态的企业也在尝试解决上述的痛点。

因此,宋一凡建议,目前亟待解决的是计量标准能否准确和能否统一的问题。例如,公交场景及其他个人减排场景推广较难的问题之一,是减排量核定的方法学不完善的问题。解决方法之一是成立技术委员会,通过独立第三方、独立第四方,行业协会来开发并制定准确的公交场景减排方法学。

展望未来,高碳资产特别是一些高碳能源在未来40年可能会消失,中国国内正在进行关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测试,根据清华的研究团队估算,煤电贷款10年后的违约率将从现在的3%上升到22%以上,这些风险需要金融市场输出风险管理能力。

国泰君安碳金融业务负责人仝岩认为,应当要求高碳企业强制碳信息披露,为金融市场识别和评估风险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建议金融机构结合碳交易市场等开发对冲风险的工具。

同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合理定价的碳市场支撑碳的资产属性,企业可以通过抵质押、交易性回购等融资进行减排,这是碳市场的重要功能。仝岩建议,中国对碳的抵质押、回购融资给予政策性支持,比如风险共担机制、利率优惠等。主管部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考虑配额的跨期分配,即一次性向企业发放3年-5年甚至更长期限的碳配额,以增加企业利用碳资产进行融资的规模,促进其减排,提升市场体量和流动性。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开启,发电行业的控排企业将被纳入配额管理、强制履约。未来,控排企业的碳资产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普华永道中国能源及低碳行业交易战略合伙人鲁冰强调,企业的履约成本将受配额缩进和碳价上升等因素影响,上升成为一笔不可忽视的经济支出。

“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能源企业的事情,也需要创新性技术突破。100%的供给端清洁化尚处于理论阶段,工业、建筑、交通等传统高碳排行业是减排贡献的重点潜在来源。仅供给端清洁化发展无法直接实现净零碳排放,必须配合消费端的低碳技术进行脱碳。”鲁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