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刻韩伟:健身行业纯线上很难成功,不看好高溢价智能硬件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刘洋 编辑 | 蒋诗舟  

2021年06月21日 09:21  

本文5536字,约8分钟

5月末的杭州城笼罩在氤氲的湿气中,与之不同的是,位于黄龙中心的乐刻员工正热火朝天筹备周年庆。办公区的大屏上,显示成交额的屏幕不停闪烁,在记者采访的四小时间,数字从1.2亿元蹦到了1.8亿元。

2021年是乐刻成立的六周年,这6年,正是健身行业极速变化的时期。从传统健身房乱象不断,到共享健身仓兴起,再到主打高频低价的健身机构涌现,而后疫情爆发又加速了线上健身兴起。经历过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有人评价乐刻:到现在还没死,真是个奇迹。

目前,乐刻门店数量超过600家,根据规划,2021年年底将达到1000家,两到三年后达到5000家;存量改造的健身房目前约为100家,尚未形成规模;专注线上的到家业务则还在摸索。

2019年底,乐刻推出居家健身品牌LITTA。今年5月29日,乐刻健身又发布了与之搭配的智能健身镜LITTA MIRROR,定价2499元起,几乎是健身镜品牌中最便宜的一款。

尽管乐刻已经出手,但韩伟仍不惮谈论自己对健身智能硬件产品高溢价的不看好。乐刻联合创始人夏东也认为,健身是个复杂服务,需要多个环节匹配,不可能靠一款产品来解决问题。

在采访中,韩伟常常将乐刻比作贝壳,做产业互联网的生意,难而正确。“如果距离目标有100米远的话,乐刻今天大概10米还没到。”他说。

观点集锦:

1、如果企业纯做线上业务,是很难成功的。

2、智能硬件高溢价逻辑在中国不成立。

3、Keep、FITURE、Mirror都是类似“电动汽车三兄弟”的逻辑,自己造硬件、自己管系统。乐刻是创造公共系统让所有设备都可以用,大家的发力点是不一样的。

4、传统健身房是负债经营,虽然现金流是正的,但其实是在亏损。

5、生鲜领域一定不能去改,影响因素太多,链条太长,人为因素多,货损高,这是个复杂题。

6、类似Uber的出行行业太轻了,这一行最后输赢靠“拼爹”。

7、Airbnb与中国的文化不匹配,你很难想象你的卧室让一个浑身是纹身的人过来睡,而且还要共用一个卫生间。

8、一定要在不缺钱的时候融钱。

健身企业纯做线上业务很难成功

《财经》新媒体:您如何看待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的关系?线上健身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健身方式?

韩伟:严格意义上,我不认为线上健身会成为主流。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喜欢区分线上和线下,但两者本质是无区分的,比如美团外卖做的再好,还是有人要到店消费,因为到店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另一层需求,比如色泽、口味、热度等,但也有人不在意口味差异而选择点外卖。

对于健身来说,达人用户一定会考虑到店健身,越练越要到店。但附近没有健身房或者时间不合适,消费者就会选择“到家”(指线上健身)。比如一位乡村妇女没有条件去健身房,那么她可以在线上上莱美课,但对一个北京白领来说,她们可能更喜欢到店跟教练一起跳尊巴。

另外,如果企业纯做线上业务,是很难成功的,比如在线教育这么多年一直在烧钱。服务产品用户的增长速度并不快,用户留存率也会更低,所以服务产品通过流量来完成商业闭环是很难的。

按正常逻辑,企业如果偏重与传统产业结合,它一般要先做成线下业务,然后再去做线上,链家、贝壳就是这个逻辑。曾经爱屋吉屋非常火,他把所有的网站都集中在一起,也融了几亿美元资金,与之同时的贝壳则被认为很low的二手房中介,但后来爱屋吉屋没有成功。百果园做比较好,是因为他的水果确实好吃;消费者倾向在58到家找保姆,是因为58到家对保姆管理进行了规范化。

做纯线上信息流匹配而成功企业也是有的,比如今日头条和各大招聘网站,但像水果、保姆这类产品或服务,品质是十分重要的,产业互联网一定要真正地做产品。

夏东:中国的健身到家场景才刚开始,主要还是帮助更多消费者培养健身习惯、学习使用工具。行业在线上健身内容和场景上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整个行业要搭建完整的到家场景,需要良好的内容、硬件和运营方式,而这方面,中国企业才刚刚起步。到家健身不是把到店健身的东西直接搬过去,要最终实现用户价值到商业价值的闭环,挑战是非常大的。

而智能硬件只是到家场景的载体之一,未来怎么做,大家都在探索。去年乐刻推出了在线的直播课和训练营,这是第一种产品形态,今年会推健身镜,这是第二种产品形态。第三种产品形态是什么,乐刻也在探索。健身是个复杂服务,是多个环节匹配出来,不可能靠一款产品来解决问题。

智能硬件高溢价逻辑在中国不成立

《财经》新媒体:目前很多健身企业都在做智能健身硬件,您如何看待这种行业趋势?

韩伟:中国这次热潮兴起其实和美国Peloton大热有关,就像美国Classpass出来之后,中国也有很多人去模仿,但线上健身一定不是“器械+内容”这么简单。

此前有数据显示,中国的跑步机进入家庭后应用比例大概是4.5%,考虑到中国的居住环境,理论上这类硬件很难应用。比如在北京租房的白领,很少会带着跑步机搬家,而且在家跑步还会有震动、噪音。另外,智能硬件单价高,一个跑步机的价格能够买几年的年卡。

所以智能硬件的高溢价逻辑在中国很难成立。

智能硬件要他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比如跳绳可以每天跳,这个运动就是成立的。另外,健身App每日瑜伽也很成功,消费者只需在家跟练,就足以支撑他一年营收一亿,不用靠投资养自己。但我认为,跑步机或其他大的智能硬件很难形成规模。

《财经》新媒体:那么乐刻未来不打算推出更多的智能硬件了,是这样吗?

韩伟:我们希望给别人做赋能,和其他硬件厂商、平台进行合作。这是S2b2c的逻辑,S是指公共功能。基于此,乐刻未必要推出自己的硬件,甚至连健身房都不用做,只要解决消费者健身的产能问题就可以了。

曾鸣在《智能商业》中提出,组织发展最终一定会形成平台,会有一个S端来处理公共功能,然后所有B端都可以借助S端百花齐放。

曾鸣认为,原先都是走B2C的逻辑,未来 S端成立,S端与 B端共同为 C端来提供服务,这一观点是被业内认可的,支付宝、5G技术、华为造车,都是S端的逻辑。

乐刻本质是赋能逻辑

《财经》新媒体:如何理解乐刻这家企业?

韩伟:外界把乐刻视为传统连锁健身房,类似汉庭(现华住)或者链家,但实际这个健身产业链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中国的健身房很多是不盈利的,乐刻把传统的年卡改成月卡,把私教价格降低,24小时开放。但做完这些变革,乐刻想盈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某商业健身房董事长甚至直接说,这种模式必死。

我们通过调整课程数、参与人数、机器配比等来创造效率,让产品赚钱,这一步乐刻大概用了3年时间。然后我们再把这个能力输出给门店合伙人,让大家都变成正盈利。

而后,我们又去赋能传统健身房,通过改造让传统健身房提效,然后我们从中抽取一定费用,这有点像贝壳的逻辑。

现在我们还在做到家业务,到家业务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数据中台赋能乐刻门店。到家场景中,教练不能亲自指导,所以我们要做课件、组织供应链、设计产品。我们已经研发了健身镜,未来还可能和华为联合做智慧屏。

《财经》新媒体:和Keep、超级猩猩等健身企业相比,乐刻的商业逻辑有什么不同?

韩伟:比如中国电动汽车三强——理想、小鹏、蔚来,他们都各自做生产、研发。但华为造车的逻辑是,自己造无人驾驶系统,然后给其他品牌应用。目前,Keep、FITURE、Mirror还都是类似“电动汽车三兄弟”的逻辑,自己造硬件、自己管系统。乐刻是创造公共系统让所有设备都可以用,大家的发力点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看来,到家场景包括内容、课件、标准化等十几环,镜子等硬件只是其中一环,甚至是最不重要的一环,而且镜子非常工厂化,无非是富士康与视源等代工厂级别的差异。

乐刻本质是赋能逻辑。在美国80年代,很多人认为所有的运动基础是健身房,足球运动员们到最后还是要回到了健身房,所以当时我们认为要从基础开始做。就像马云创造淘宝之后,自然就会有支付宝,但却不能先做支付宝后做淘宝。

今天,消费者在美团等生活服务平台上是买不到100节私教课的,因为消费者把钱给了平台,平台把钱给传统健身房,他们跑路的话,平台也亏不起。但如果上1节结1节课的钱就没事了,但这涉及二次核销的问题,生活服务平台目前还没有在这个领域发力。

即便此类平台有二次核销能力也不行,因为传统健身房是负债经营,虽然现金流是正的,但其实是在亏损。在这样的负反馈链条中,为他们打开流量是没用的。乐刻则先把健身房的经营变成正反馈链条,然后接入流量,这样一切就都可以循环起来了。

近年来消费互联网热度很高,他让产品与消费者的匹配效率变得更高了,但并没有改变产能本身。所以阿里一直在提新制造新零售,一定要改变产能、降低库存、安全生产,这是产业互联网逻辑。

《财经》新媒体:您考虑创业方向时,曾研究了住宿、出行和运动健康三个领域,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运动健康?

韩伟:当时在美国梳理 S端做赋能,聚焦三个产业和典型企业:一个是Uber、一个是Airbnb,还有一个是运动健康。

为什么这样梳理?生鲜领域一定不能去改,影响因素太多,链条太长,人为因素多,货损高,这是个复杂题,服装、制造等其他产业也是一样。

但出行很简单,它的供给源是人车合一的,算法系统主要调度人车和消费者就可以了。但Uber出来之后,几乎一夜之间有480多家公司都来做出行。

在Uber的同时,美国还有Airbnb,通过把除酒店以外的零散房源搬到信息平台上进行撮合交易,但他对管理进行标准化,比如房东要不要交钥匙、提供早餐等。Airbnb比出行还要再麻烦一些,他是两环半的逻辑,货是一环,销售是一环,房东有灵活解决方式,因此算是半环。

健身行业是人、货、场三环逻辑,包括场地供给、内容供给和消费者,但它一定比生鲜、宠物医院比要简单。类似Uber的出行太轻了,我不敢做,这一行最后输赢是靠“拼爹”的。Airbnb与中国的文化不匹配,很多人无法接受他的卧室让一个浑身是纹身的人来睡,而且还要共有一个卫生间。

运动健身当时没有人做,一方面当时少有人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这件事很累、很苦。但我们专业研究了一年,觉得这个行业很好。美国2016年的健身人口渗透率超过30%,中国大概是0.8%-1.2%,相差约30倍,这意味着中国未来有20年的高增长时期。

另外,中国人的健身意识理论上是一直在崛起的,京东、淘宝上的运动服饰销量很高,但线下消费却增加很少,主要是因为线下健身太贵。另外我们发现,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已经打开,人均收入是增长的,人口基数又大,所以健身行业长远看一定是好的。

规模对于健身行业极为重要

《财经》新媒体:根据乐刻的规划,2021年乐刻门店数量要达到1000家。目前,乐刻已经开了600家,那么接下来半年的时间里新开400家门店,乐刻能做到吗?

夏东:今年的速度比去年快很多,运营能力提升也非常明显。健身房主要聚焦在核心的城市,但是更低线的城市比较少,我们也在酝酿下沉。

我们认为,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有两种路径,创新和规模化,创新之后,规模化就是最核心的任务,不能持续规模化,创新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简单来讲,规模是一个企业的产品能力、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体现,怎么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不“抛弃”效率,这是非常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地做出自我调整。

站在健身行业的角度来看,规模对行业同样极为重要,如果乐刻能做到,意味着中国健身行业出现了一个里程碑。

《财经》新媒体:乐刻现在走到最初规划的哪一步了?

韩伟:乐刻直营门店至少要在中国突破5000家,到今年年底能做到1000家,距离5000家目标还要两到三年。

存量改造业务只走到一半,门店数量100家还是太少,效果还没有直接显现。目前我们也不能完全保证改造门店就一定能赚钱,干扰因素太多。就像阿里做盒马这么多年,资金投入很大、做得很重,因为改造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还需要继续探索,再有一年时间可能会更好。

到家业务还在摸索中,大概有60%的成功概率,目前我们正在储备技术人员,到明年大概会有200到300位技术人员,这项投入是非常大的。整体上,如果距离目标有100米远的话,今天大概10米还没到。

一定要在不缺钱时融资

《财经》新媒体:2020年前后,运动健身企业在资本市场大受欢迎,但这其中,乐刻反而略显低调,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韩伟:在市场上存在很多如史上最大融资、估值接近独角兽等夸张说法,让人们觉得企业、行业的融资火爆。另一个维度说,现在大家很推崇张謇,认为当一个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时候,商业价值不应是最高目标,而核心目标是做一件对社会有价值的事,而社会价值又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夏东:融资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事情,乐刻隔一段时间就会融资,这跟企业的现金流没有直接关系。第一,我们想做的事情非常多;第二,行业的竞争在升级,如果某一天发现自己的钱无法支撑行业竞争,这会十分被动,所以一定要在不缺钱的时候融钱。

乐刻的投资方基本都是一线投资机构,他们对行业有着非常清晰的看法,他们一直都很支持公司的发展和决策。

《财经》新媒体:乐刻是否有上市的打算?

韩伟:暂时还没有打算,我们先把业务做好,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

夏东:目前确实没有时间表,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乐刻现在有三大业务体系——自有品牌,赋能存量改造和到家业务,自有品牌是第一曲线,赋能存量改造和到家业务是第二曲线,三大业务都要实现规模化。另外,在我们的自有品牌体系里面,还有3-4个其他的品牌,也要规模化。

《财经》新媒体:乐刻如今的造血能力如何?

夏东:我觉得很好,好到可以不融资的同时快速扩张。

(* 本文获受访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