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跌不休”的海底捞:市值蒸发2500亿港元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欧阳叶萍 编辑 | 蒋诗舟  

2021年06月22日 09:05  

本文1545字,约2分钟

海底捞正被重新审视。这家一路狂奔、创造诸多行业神话的餐饮巨头,似乎走到了命运的拐点,前途弥漫着危险的气息……

6月21日,“海底捞市值蒸发2400亿港元”登上热搜。继上周跌破2000亿港元市值之后,当日股价再度下跌5%,报收37.50港元/股,最新市值1987.5亿港元。

而4个月前,海底捞(06862.HK)还风光无限,2月26日的股价飙至85.68港元,总市值一度突破4500亿港元。相较最高点,海底捞市值已跌去2500亿港元。

那么问题来了,这支原本像火锅一样热气腾腾的“火锅第一股”,市值怎么就“跌跌不休”呢?这究竟是资本的“残酷”还是吃货的“薄情”,抑或是其自身走到了无法逃避的命运拐点?

事实上,早几年就有观点直言海底捞估值过高,“海底捞的高估值还能维持多久”这类话题也不断涌出,有人看好,有人唱衰,有人观望。

某证券行业经济分析师向《财经》新媒体表示,资本市场没有童话。即便是乘坐南瓜车的灰姑娘,总会迎来现出原形的晚12点。“一家企业虚高的估值,会回归。”

关注食饮行业的加华资本总裁宋向前向《财经》新媒体指出,原来由于供给的稀缺性等因素,市场给了海底捞估值方面很大的空间。在市场多轮博弈之后,海底捞历经一个均衡价值回归的过程,这也是一家企业正常的成长之路。

作为久负盛名的餐饮巨头,海底捞的故事足够精彩。其在餐饮江湖打下的印记,不止是成就了创始人夫妇的“新加坡首富”神话,不止是那句底气十足的“海底捞你学不会”,不止是像滚雪球一样吸附源源不断地忠实拥趸,还有那逐步构筑的护城河——海底捞是中国传统餐饮行业第一个完成全产业链建设的企业。

在品牌势能上,海底捞依然是那个海底捞。但在业绩增长上,海底捞已疲态尽显。

一位关注餐饮行业的投资人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指出,投资最终会回归到本原,那就是看企业业绩。业绩下降是海底捞市值缩水的主要原因。

梳理2017年至2020年财务数据发现,海底捞餐厅单店净利润从437.4万元降至23.9万元,单店净利率从11.22%降至1.08%。2017年至2019年,其单店净利润和净利率连续三年下滑。

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更是雪上加霜,海底捞全年营收286.1亿元,同比增长7.8%,净利润3.093亿元,同比下降86.8%。海底捞在年报中直言,“新冠疫情的暴发对人们消费活动的限制”是其净利润下滑原因之一。

从关键指标翻台率来看,海底捞也遭遇“三连降”。2018年至2020年,海底捞翻台率分别为5次/天、4.8次/天、3.5次/天。逐年降低的翻台率,侧面反映出海底捞正陷入盈利焦虑。

负面消息也侵蚀着海底捞多年积累的好口碑。仅2020年,海底捞就因涨价、食品安全等问题频上热搜。去年4月,海底捞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餐饮消费复苏的节点,将菜品价格提升10%。诸多消费者迅速在网络端掀起一场针对海底捞涨价的“抵制潮”,这场风波最终以海底捞官方公开道歉收场。

从悄然涨价到网友讨伐,到登上热搜,再到公开道歉、恢复原价,彼时的海底捞,经历了让人唏嘘的“涨价4天游”。

盈利不佳,涨价受阻,为守住资金链,海底捞通过发债融资。2021年1月,海底捞发行6亿美元于2026年到期的2.150%票据,用于企业经营。

一场疫情,让海底捞被重新审视。这家一路狂奔、扩张的餐饮巨头,已然走到了命运的拐点,前途弥漫着危险的气息:不止是业绩承压,火锅赛道已然上演围剿式竞争,呷哺呷哺、巴奴火锅、东来顺等铆足了劲儿抢流量。

对于海底捞而言,市值缩水或许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