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珠三角塞港:香港短期补位,优势如何持续?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2021年06月24日 18:13  

本文2679字,约4分钟

深圳盐田港疫情防控期间香港的航运运力,让部分贸易商感到了庆幸。

距离“5·21”深圳盐田港疫情一个多月后,从6月24日零时起,盐田港区作业能力整体操作迎来全面恢复。按照6月23日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发布的通知:所有泊位基本恢复正常运作后,盐田港区将继续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安全有序地推进生产。

这也意味着,已持续了一段时期的华南多个港口主要塞港及由此带来的货物跨境转运至香港后再出口的现象将得到缓解或减少。

受新冠疫情防控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盐田港业务处理量曾一度下跌六至七成。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是:大量国际班轮不得不长时间等待,一部分货物转运至深圳蛇口港或广州南沙港。为满足部分着急要货的客户,仍有处理能力的香港码头、空运乃至中欧班列等渠道,均是出口企业的可选项。

疫情对港口运输的影响程度及方面均远大于空运。受制于此,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至今,深圳船公司集装箱舱位已由1000多美元上涨到最紧张时候的1万多美元。与之相比,香港航运出口的此前的运费虽一直比深圳高,以将一个货柜运往美国为例,以往的价格约为2000美元,目前则上涨至6000美元、7000美元不等,仍有一定优势。而与船运相比,空运的价格则要高3倍至5倍。

在深圳港口疫情防控较为紧张的时期,香港部分改由香港出口的企业曾做过的打算是,“受盐田港疫情影响,现在华南物流业供给端出现问题,一开始是船舶和货柜难以满足需求,随后则波及码头作业。”主要从事服务美国海运物流业务的一位香港出口商对《财经》记者称,“假如盐田港持续不出明确的恢复时间表,实在没有办法的话,就将货物出口转到香港,相信香港的码头仍有足够容量处理。”

从长期因素来看,这种紧急时刻的应对能力其实源自香港海运长期领先后的竞争力不足:以葵青货柜码头为例:大规模的建设时期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当时的海运船只运量只有几千个货柜,现在则普遍是当时的七八倍左右。根据海运谘询机构Alphaliner的数据:截至2020年初,全球有37艘巨型货轮订单,运力介乎1.8万至2.4万标准柜(TEU);总运力在1万TEU以上的大型货轮则占总订单的八成。

近年来香港航运业在讨论的一个与之相关的细节是:香港位于珠江口东边,货柜船需自西向东经青马大桥进入葵青货柜码头。有些巨型货柜船高达58米,但青马大桥的高度限制为53米,这些船只能绕过大屿山,由南边进入码头,无形中又增加了运距和时间等成本。

另一个与成本有关的细节则源于自动化:与香港相比,内地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均大量采用新设备,部分码头更采用了“无人化”的运营方式。这些做法最明显的优势是操作处理费用的降低。有相关研究者曾经测算出:深圳港口的码头处理费只有香港葵青货柜码头的一半左右,上海则更低,只有香港的约四分之一。

操作能力及费用均没有优势的前提下,加之珠三角区域内的运输网络日趋成熟,大量货物逐渐分流至盐田港等其他港口。这也是近年来香港作为航运中心排名不断被内地其他港口超越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深圳盐田港疫情防控期间香港的航运运力,却让部分贸易商感到了庆幸。“部分订单是今年3月、4月就签订的,近期受疫情、汇率等因素影响,盈利空间已经被压至很低,如果华南的港口塞港持续下去而香港的出口渠道又不畅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前述出口商说。

从竞争实力来看:香港理工大学海事研究及发展中心曾于2019年发表的《巩固香港航运中心地位》报告中指出:香港是全球第四大船舶注册地。吸引到船主注册的因素,主要包括完善的法例、简单的手续、无国籍限制、税费优惠等。选择香港作为东亚地区的物流枢纽,因为如果货物到香港后再分拆到周围地区,不用担心任何关税损失和海关麻烦。

更多的软实力还体现在其他一些不那么正式的方面:香港的自由港政策让货物进出海关均非常高效,间接提高了货物流转的效率。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报关事宜可以在货柜出去港口后再补手续。

“韩国2020年左右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提出:韩国依赖香港作为中转口,若出口改道,将对韩国企业构成风险。报告提醒,若出口至中国的商品改道经上海或深圳,出口产业将无法享受经香港转口的免关税优惠,反而需承受一定的法律及制度风险。”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曾对《财经》记者指出,“这显示出了香港作为转口贸易基地的综合优势。这些优势有税收方面的,也有操作便利和融资方面的。对国内企业来说,选香港做转口,货到了香港,手续是非常少的,但是一到国内部分地区,各种手续、单证要是有点问题,处理就很麻烦。”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国际航运局势的变化多端,也让拥有“清关快”和“航点多”的香港显现出了一定的优势。6月23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贸易发展局公布消息称:香港二季度出口指数环比上升至48.7,已连续上升五个季度,并预料今年全年出口增长15%。

近期的一系列提升,与香港的出口贸易结构有关:在香港总出口的构成中,70%左右的是电子产品。由于多地实行社交隔离措施或采用在家工作及学习的方式,电脑、网络摄像头、医疗设备等市场的需求增长较快。此外,香港的玩具出口亦因儿童和青少年在家时间延长出现了增加。

香港贸发局每季度均向500名来自香港六大行业包括机械、电子、珠宝、钟表、玩具和服装的出口商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近期出口前景的看法,指数高低分别代表看好或看淡市况,以50为盛衰分界线。该局最新的调查显示:本季度指数环比大幅上升9.7点至48.7,几乎所有行业和出口市场都录得正增长,反映出口商情绪持续改善。其中机械业上升13点至55.9、电子行业上升9.8点至48.8,升幅高于整体水平。

“在考虑多项因素后,香港贸发局决定将今年的出口增长预测由5%上调至15%。在低基数效应下,这是香港自2010年从金融风暴复苏以来最强劲的出口反弹。”香港贸发局研究总监关家明表示,“是次上调本港今年出口增长预测,主要是因应订单流向内地使到香港受惠,加上香港出口至欧美的表现较预期好所致。”

中长期来看,与深圳、广州等地相比,香港出口是否能发挥现有优势更好的适应“单量小、运费贵”的新常态尚在摸索之中,而其与珠三角各地的航运业如何进一步分工与合作形成更好的贸易进出口网络,则是此次华南“大塞港”期间很多业内人士均关心的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