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状态如何?美联储降息对货币政策影响多大?未来是否进一步降准降息?
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直播发布了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出席介绍了有关情况。
阮健弘从社融总量、宏观杠杆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和重点领域金融风向防控五大方面介绍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回答了关于货币政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等相关提问。“总体而言,今年上半年金融运行持续平稳,金融结构持续优化。”
对于实体经济支持金融力度,阮健弘表示,中长期来看,金融对制造业、基础设施业,除房地产以外的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稳固,信贷投放结构持续优化。
宏观杠杆率方面,2021年一季度,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76.8%,比上年末低2.6个百分点,为疫情后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其中,非金融企业、政府和住户三大部门杠杆率均出现环比下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取得显著成效。”阮健弘说道。
对于2021年7月9日傍晚央行释放的降准信息,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孙国峰再次强调,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
此外,孙国峰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讨论对中国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共同发出正面声音,促进全球经济稳定恢复。
货币政策取向未变
2021年7月9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央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伴随此次降准,央行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备受关注。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孙国峰再次强调,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兼顾内外均衡,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货币总量上,孙国峰指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结构上,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价格上,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数据显示,6月PPI同比涨幅较5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到8.8%,但是仍在高位运行,对于PPI下一步走势判断以及央行是否存在进一步降准甚至降息的必要性,孙国峰提醒,对于年内PPI阶段性上行,应当客观看待。中国PPI上涨幅度较快,这既有去年同期疫情冲击导致PPI负增长形成的低基数因素,也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影响。
“总体看,我国PPI走高是阶段性的,今年二三季度可能维持相对高位,随着基数效应逐步消退和全球供给恢复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减弱,PPI有望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趋于回落。”孙国峰说。
除了国内货币政策取向,外部美联储近期货币政策发声也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2021年7月10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发布的利率会议纪要声明中释放了讨论缩表和加息信号,尽管市场主要声音认为美联储即便真正宣布缩表也会等到2021年更晚些时候,但是美联储未来加息的预期已经浮出水面。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报指出,下半年,稳增长、控通胀、稳利率是可能影响货币政策走向的三股压力。综合来看,高通胀的可持续性较弱,有逐渐缓解之势;美联储缩表兑现时点靠后,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实施,因此它们都不会是今年货币政策的掣肘;而稳增长、防风险则是下半年需要考虑的主要压力。预计货币政策将对经济恢复维持必要的支持力度,平缓社融增速的过快下滑,不排除定向降准的可能性。
此外,上述研报认为,从投放模式来看,OMO小额操作和MLF等量续作相搭配的“日常投放模式”有望延续,能在熨平短期波动的同时有效平滑市场预期;从投放结构来看,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结构性精准滴灌作用,定向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预计下半年社融与M2增速回落趋缓。
那么,伴随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暗示,中国人民银行是否担心中美货币政策分化,以及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等带来的风险?
孙国峰表示,近期市场上有关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的讨论,从中国的金融市场来看,中国的十年期国债利率目前在3%左右,比前期还有所下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金融市场保持平稳运行,经济也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所以关于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讨论对中国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共同发出正面声音,促进全球经济稳定恢复。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疫情暴发以来,金融体系不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为疫后经济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疫情影响仍未消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相关政策仍然备受关注。
据阮健弘介绍,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76万亿元,同比多增 6677亿元。同期社融累计增量是17.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3万亿元,但是比2019年的同期多3.12万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的增速是11%,与上月末基本持平。
“这样的一个增速,与名义增长的增速基本匹配,总体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与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她解释道。
其中,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受到普遍关注。
邹澜介绍,上半年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三大特点。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31%;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830万户,同比增长29.2%。5月新发放的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是4.93%,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
2020年-2021年5月,通过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10.9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6.3万亿元。上半年小微企业和制造业新发贷款合同利率分别为5.18%和4.13%,同比均出现下降。
另一方面,央行近期联合发文推出银行账户服务、人民币结算、电子银行、银行卡刷卡、支付账户服务等五方面12项降费措施,配合银保监会降低自动取款机跨行取现手续费,全部降费措施实施后预计每年减少手续费支出约240亿元。
“总的看,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企业融资便利性提升,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邹澜总结道。
针对上半年金融数据,阮健弘表示,社融的结构有一些分化,这种分化可能会对总量的感受产生一些影响。
在少增或者多减方面,一是影子银行压降使表外融资减少得比较多。数据显示,上半年,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净减少了8436亿元,同比多减8699亿元。二是去年为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量都比较大,今年是恢复了常态化增长,所以有一个高基数的对比。
多增的方面是对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和股票融资有所增加。数据显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比上年同期多增了6135亿元;非金融企业的股票融资是495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494亿元。
信贷投放结构呈现持续优化态势,从中长期投资的投向结构来看,金融对制造业、基础设施业,除房地产以外的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稳固。
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6%,比上年同期高16.9个百分点,比全部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高24.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3%,比上年同期高5.4个百分点;不含房地产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9.1%,比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2.3个百分点。此外,孙国峰强调,在货币政策结构上,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
疫情后宏观杠杆率环比首降
据阮健弘介绍,2021年一季度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76.8%,比上年末低2.6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杠杆率分别下降0.9个、1.3个和0.4个百分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宏观杠杆率出现过短暂急升。整体杠杆率一度从2019年末的245.4%升至2020年三季度末的270.1%,同期非金融企业、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杠杆率分别上升8.3个、12.7个和6.4个百分点。2020年四季度,非金融企业和住户部门杠杆率开始下降,但是整体与上一季度持平。2021年一季度,实体经济三大部门杠杆率同时下降,宏观杠杆率在疫情后首次出现下降。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取得显著成效。”阮健弘表示,“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为宏观杠杆率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她进一步指出,从二季度的经济恢复和债务增长情况看,预计二季度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平稳。
此前,居民部门杠杆率的增长引发市场普遍关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住户部门贷款增长主要与房贷有关。上半年,中国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量为3.43万亿元,为近年来最高,结合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银行房贷额度趋近等情况,房贷已成为舆论焦点。
发布会上,阮健弘亦对此有所回应。据其披露,截至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是50.8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年末回落2.2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低2.8个百分点。从绝对值来看,房贷余额比年初增加2.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18.9%,同比少增5699亿元。
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年末回落了3.3个百分点,同比少增4012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上年末回落1.6个百分点,同比少增1602亿元。
另一个影响住户部门杠杆率的是居民消费贷。据邹澜披露,6月末,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其中,短期消费贷款增长11.1%,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13.4%。
他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人民银行将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审慎、规范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加强消费贷款用途管理,发挥好消费金融在支持居民消费升级和促进双循环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