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链科技和电子科技大学两项区块链技术专利获批

作者 | 冯铭  

2021年07月15日 10:02  

本文3315字,约5分钟

吴晓华向《链新》表示,我国区块链政策环境积极向好,企业多领域开拓业务,垂直行业应用落地项目不断涌现,区块链产业蓬勃发展,但应用落地模式仍有待探索。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专利公布公告,抹链科技和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申请的两项区块链技术专利——基于改进多层PBFT(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的个人档案许可链管理系统及方法、基于面向通信设备体系的多层区块链协议拓展系统及方法正式通过申请。

2021年3月3日,海南抹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智能软件与感知计算研究中心智慧金融研究所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在区块链学术理论、底层技术方面展开合作,上述专利是双方深度合作的产物。

公开资料显示,抹链科技目前在联盟链、区块链存证、区块链金融等领域展开了布局并推出相关产品。抹链科技开发的MBaaS系统可支持快速进行区块链部署,同时支撑了中国信合联盟CCAL超级账本项目。

目前,抹链科技还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区块链分会的理事,并在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担任副会长。

电子科大智慧金融研究所成立于2018年,固定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研究所聚焦智能金融、区块链等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前沿,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一体,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教授吴晓华2012年获博士学位,现为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她发表了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中央高校基金3项。

关于两项专利成果的具体作用和带来的影响,《链新》专访了这两项专利研发的核心人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吴晓华。

1 、专利1:提高许可链系统实用效率,改进区块链扩展性能

“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逐步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同时,目前由于区块链的社会因素以及相关技术、算法的成熟度、实用性不足,导致了区块链落地应用较少。”吴晓华向《链新》表示。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专利1”提供了一种基于改进多层PBFT的个人档案许可链管理系统及方法。

PBFT是一种著名的算法,PBFT是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的缩写,即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解决了原始拜占庭容错算法效率不高的问题,将算法复杂度由指数级降低到多项式级,使得拜占庭容错算法在实际系统应用中变得可行。

但是,PBFT也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在性能方面,许可链系统中传统PBFT算法无法动态增删网络节点,一旦故障节点以及恶意节点数量超过拜占庭容错数,则可能使网络瘫痪;在场景方面,PBFT对于某些特定场景,缺乏标准化的激励机制与共识机制进行“适配”,导致应用落地难等问题。

对此,“专利1”采用了多层PBFT共识模型,用理论证明与实验测试结果说明了多层PBFT架构的优势,其可有效提升联盟链共识扩展性与降低通信复杂度、通信时延,而改进的多层PBFT算法可用于政府机关等机构的员工个人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透明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可靠性与安全性。

吴晓华介绍,目前企业员工档案管理为传统数据库型管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通过员工档案对其进行量化考核,并进行实质性奖励调动员工积极性,在联盟级大型企业中还可能存在档案数据造假的情况,这样会使公司对外招聘核实个人履历过程繁琐,得到的数据不够可靠。

吴晓华认为,商业化场景方面,各个机构、企业可通过购买联盟链平台服务进行联盟链节点注册,然后通过联盟链平台进行机构的档案数据上链,上链操作可存在一定的手续费,用平台服务与手续费用等进行变现。

2 、专利2:提高通信效率,拓展多层区块链协议系统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人们对于在区块链基础上搭建完整的生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区块链拥有着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性,特别适用于构建使用于各行各业在各个维度的信任模型,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与价值。

但是,现在的区块链架构主要面临着共识与可信度的局限性,面临着不可能三角,即安全性、扩展性、去中心化三者不可兼得的问题。

非许可链往往采用计算给定哈希值的方式参与区块链的构造中,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计算和电力资源,而且极大的限制了计算处理的速度。而对于许可链的区块链架构往往采用拜占庭容错的机制,这种方式又极大的受到带宽通量的限制,无法实现有效的拓展。

“其中区块链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又格外关键,区块链可以保证物联网中的通信设备能够有效的进行交互和信息传递,防止可能出现未知的恶意设备对其他设备进行恶意通信,导致其他设备状态出现问题。或者恶意设备通过非法渠道获得通信权力进行信息窃取。”吴晓华介绍:“但依然面临着通信效率不佳,各个区块链之间缺少联系,或者一条主链的压力负载过大的情况。”

为此,“专利2”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通信设备体系的多层区块链协议拓展系统及方法。在吴晓华看来,“专利2”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其巧妙得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通信设备得数据交互过程中。

“不仅利用了区块链天然得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得特性,同时通过层级区块链侧链架构得特性大大减少了主链上得通信负担和存储负担。使得其可以面向大量通信设备进行扩展。同时巧妙地设计了备份和欺诈证明机制保护了设备通信安全。”

吴晓华十分看好“专利2”的商业化前景。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快速发展,多个厂家的多个产品在同一空间进行相互通信、协同作用是必然产生的需求。届时,如何保证这种跨产品跨厂家的设备通信安全性是必然迎来的挑战。针对这种挑战,该专利可以用来在厂家中间建立一个独立且公正的认证过程,通过向厂商收取费用的方式实现商业化。

“在未来,随着区块链算法的迅猛发展,‘专利2’中的一些特性也许会被更具效率的方法替代。但在肉眼可见的将来,该专利针对大体量通信设备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实现方法显著优于其他方法,其可行性,先进性,安全性还可以在未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实现技术壁垒。”吴晓华表示。

3 、应用落地模式仍有待探索

吴晓华向《链新》表示,我国区块链政策环境积极向好,企业多领域开拓业务,垂直行业应用落地项目不断涌现,区块链产业蓬勃发展,但应用落地模式仍有待探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不成熟制约商业应用落地。性能、安全、可扩展性等问题阻碍大规模应用;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尚未凸显。目前产业龙头企业对区块链的应用大多处于内部的场景探索和试用阶段,要进入规模化的推广阶段尚有时日;

三是中小企业应用动力不足。部署区块链系统需要对原有业务系统进行改造,初期投入成本较高,部分项目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是分布式、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与现有体制机制存在冲突。企业对上链数据共享的机制、治理和程度存疑,缺乏成员间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数据共享、资源互通。

“如何分辨区块链技术中的真需求与伪命题也成为区块链发展的一个待解决问题。”吴晓华向《链新》表示,目前有大量的企业采用区块链技术在各种应用场景下进行探索,但有些领域只是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了形式上的系统集成和升级,它们取得成效的根本不在于用了区块链技术,而在于通过系统升级将原来松散孤立的各个子系统连接起来,从而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结果。

“采用区块链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安全可靠、去中心化的特性,区块链技术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重要抓手。当一个项目在某个领域中用到区块链技术时,需要去判断在领域中区块链技术扮演的角色,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挥区块链技术的优势,让其优势变为刚需,该项目或所在领域则并不是对区块链的真需求。”吴晓华表示。

在政策鼓励下,国内注册区块链公司已有数万家,但区块链目前还只是在完善底层技术的阶段,各个区块链公司需要去沉淀自身技术,在密码学、共识机制、分布式、智能合约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有独特的商业化落地方案,才能在未来站住脚跟。

“区块链本身是一种结合多个领域的技术,区块链公司必须要以技术作为驱动力去发展公司,才能在未来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