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科技与金融应相互尊重,而非彼此颠覆

2021年07月25日 11:59  

本文2515字,约4分钟

“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不在了,从坐商到行商,现在我们不光靠人还要靠技术。从物理网点的扩张到无线网点的扩长,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看到,从这种无形的扩张更需要一些智慧,这种物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技基因的高估值和传统基因的低估值,这种趋势我们一定要顺应。”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在“2021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

商敬国认为,科技和金融应相互尊重,实现互相合作而非彼此颠覆,只有合作才能双赢,否则可能双方都会受损。金融业的运行是有自身逻辑和规则的,金融的逻辑依旧是不变的。

此外他还指出,科技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替代人。科技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金融一直是用人来服务的,这种冰冷的科技和温暖的金融之间一定要结合,哪个走到极端都不是好现象。

以下为发言实录:

商敬国:其实我也想讲一讲,我们说的很多金融科技、保险科技,其实刚才几位前面说到,技术是中性的,我们给它冠以定语不太认同,应该是讲数字技术,集中在数字技术,它是金融业转型升级,高速行驶但是避免翻车。

第一点要顺应趋势。就是数字技术已经重塑了金融业的生态,这个我们必须接受的,特别是服务效率的提高,这个是我们以前没有体验到的。我们金融行业从被动到主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我们就是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不在了,从坐商到行商,现在我们不光靠人还要靠技术。从物理网点的扩张到无线网点的扩长,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看到,从这种无形的扩张更需要一些智慧,这种物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技基因的高估值和传统基因的低估值,这种趋势我们一定要顺应,我们不可能把它搬回来。

第二点要遵守规则。我们金融业的底线,它的运行是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则的,我觉得金融的逻辑还是不变的。如果说我们改变了逻辑,那就造成了金融业的不公平竞争,与我们很多产生的金融机构是遵守金融规则的,如果不遵守这就是不公平的现象,所以说科技和金融应该是相互尊重,是合作而不是颠覆,只有合作大家才能双赢,属于是颠覆可能大家都会受损。

第三个是尊重规律。我们提的科技因素有时候有点过高了,其实现有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的,我们金融行业都是人才为主的,其实还是不匹配的。我们行业有这个例子,我不说哪家公司,定的标准很高,后来发现他的队伍根本就不适应,引起业务的大起大落。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我们在科技基因的主导下,我们要用到多少?我认为应该是适当超前,要和传统之间进行一个同步,降低我们经不起大起大落的风险。

我们说科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金融一直是用人来服务的,这种冰冷的科技和温暖的金融之间一定要结合,如果哪个走到极端我觉得都不是好现象。我觉得这个现象要引起重视,我们积累了那么多人才,其实我们要慢慢提高他的一些技术的素养,要相互同步,科技毕竟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替代人,我觉得完全替代人,我不相信完全没有人的这种金融能够存在。

第四个是包容性监管。其实刚才前面说到了,监管限于他自身发展的历史,确实在一些规则上可能有些定得过细。应该是原则底线下的包容性监管,有秩序的科技运用需要一个有底线的监管,但是这个监管的底线或者监管的原则可以审慎地同步。

这就是我说的四点,谢谢。

主持人张燕冬:你后来也提到了包容性监管,刚才纪敏主任提到有一点我觉得挺好,他说一个是不要遗漏对科技的监管。事实上欧美我觉得在这一块比我们做得更为谨慎,他们有一些并没有做。还有一个,他讲到不要因为监管去限制了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从您这个角度,您觉得这个度到底怎么把握?

商敬国:其实我们有一句话,让子弹飞一会,其实你就得让它飞起来,如果子弹掉下来我觉得这个就over了,要让它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能失速,如果失速的话成本应该是很高的。这个确实是一种艺术性的,什么叫度?我觉得它从根本上,它有没有损害我们消费者的利益,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说客户的利益没有被损害,还提高的话,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审视我们的一些规则,这是最根本的目的。有些如果脱离这个目标的话,其实很容易我们找不到方向。我觉得应该是客户有没有得到更大的价值提升,损害客户的我想对于每一个监管者都是不可以容忍的。

谢谢。

主持人张燕冬:谢谢,今天谈得真的非常好,实际上就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的关系,你从思路上怎么认知,方法论上怎么认知,现实当中怎么认知,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度,实际上是动态性的监管还是怎么样,我觉得还是在摸索当中,没有监管还是不行。我也看了很多美国的资料,他们比我们严得多,我们一开始也没人去管,现在突然一下子。

最后一个问题给商秘书长,您从保险的角度来看,你们在操作当中,你们保险公司也接触得比较多,在操作的过程中,您觉得现在大家比较纠结的,在监管和发展金融科技都是哪些问题?谢谢。

商敬国:其实问题我们也交流很多,在技术上是没问题的,但是在现实中出现了确实是没有想到的问题,相当于我们现在市场的模式,我们的队伍,我们的业务结构其实是不完全匹配你科技目标的,所以造成了你很难大范围使用。特别这些大的公司,就算规模很大的公司,他发现他的使用率和他的预期很远,当然有效果,但是和他们期望的差距很大。因为我们现在这种模式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历史积累下来的,比如我们一些销售队伍利益的结构,如果说你没有找到一个替补的,你想做大的动作风险是很高的。所以又回来,是不是我们太超前了?我们有一个实践,这个技术的应用一定不能脱离我们的现实,我们公司的结构,公司的队伍还有我们的客户,我们客户是不是接受?因为每个公司的定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县级以下、农村,有的是城市,他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开我们行业发展的现状。

还有一个,要逐步地,循序渐进的过程,让你在接受波动风险的范围内逐渐来进化你的模式,你的公司发展,这才是比较现实的。我觉得我们要拥抱科技,但我们不能在实验室里去用科技。这就是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要有一个很好的合作。科学家在实验室没问题,我可以做到,我可以模拟,发现现实的队伍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这需要一个高超的智慧,真正把我们说的金融科技发挥光大,而不是你得到的还没有失去的多,这就不是技术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