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米勒:通过解构标准普尔500指数学习选股策略

作者 | 珍妮特·洛  

2021年07月28日 16:44  

本文1169字,约2分钟

米勒用解构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方法来研究它的走势,就像棒球教练研究比赛录像一样。他问自己:为什么把股票纳入指数的机构没有想要超越任何人,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表现能超过95%的共同基金经理?他们只是试图挑选出能代表美国整体经济的股票,从而反映市场状况。他们还会寻找在某些领域、某个行业或利基市场拥有领导地位的公司,这些公司存在的时间足够长,有充分的流动性,并且其财务特征显示,它们还能在市场上存在10年或更长时间。

出于某些特定的原因,标准普尔指数的编制者有时也会替换指数中的股票。当一家公司被收购时,它就会退出指数,而新的股票将填补这一空缺。如果一家公司的变化太大,以至于不再能够反映整体经济状况,它就可能会被指数剔除。正因如此,伍尔沃斯(Woolworth)被标准普尔500指数剔除,而美国在线取而代之。

即便如此,米勒仍表示:“这并不是选股,而是标准普尔的资金管理策略。指数长期保持低换手率,这非常节税,且不改变公司和行业的权重。它只是自然进化。”3 当基金经理的业绩落后于指数时,往往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与构成大部分投资组合的中小公司相比,在指数中占主导地位的超级大盘股表现更加突出。4

米勒得出结论:为了达到某种理想的平衡而不断地折腾投资组合中的股票,这种做法通常是错误的。“标准普尔指数不会出来说:‘微软是最大的公司,让我们缩减它的份额吧。’标准普尔会让胜利者继续奔跑。35年前,科技和金融服务业占标准普尔指数的比重为5.5%。现在这一数字超过了40%。”5这反映了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以及编制者允许标准普尔500指数出现这种变化。

巴菲特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他不会为了平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组合而不停地买进卖出可口可乐。他已经学会了购买优质的股票,只要这些股票还有增长潜力,他就会一直持有。当他觉得基本面不再具备持有的理由时,他就会卖出。

如果标准普尔500指数如此智能,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投它呢?比如购买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或存托凭证。米勒说:“这是个不错的主意,标准普尔指数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选择。如果有人说,‘我这里有一只基金,成本非常低,也很节税,有15~20年几乎击败所有人的纪录’,你为什么不投它呢?”

然而,这并不是说,要想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投资组合就应该和它完全一样。这种被动管理的策略只会导致业绩与市场保持同步,而不是超越市场。总体而言,美盛的资产配置策略是持有约11%的动态增长股票,这代表着市场的高成长部分;加上43%的全球特许经营股票,代表大型成长型股票;还有46%的传统价值型股票,包括高股息、中小型公司的股票。

 

(本文选编自《比尔·米勒投资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