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潮持续,港交所上半年IPO集资额全球第三

作者 | 《财经》记者 黄慧玲 张欣培 编辑 | 陆玲  

2021年08月12日 07:55  

本文1971字,约3分钟

在新股市场畅旺、市场交投活跃及沪港深通强劲增长带动下,港交所上半年收入及溢利皆创出新高,录得最佳半年度表现。

“虽然未来宏观环境挑战重重,但我们会沉着应对,继续致力提升市场吸引力,回应客户所需,推动业务稳步向前。”8月11日下午,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介绍道,在新股市场畅旺、市场交投活跃及沪港深通强劲增长带动下,港交所上半年收入及溢利皆创出新高,录得最佳半年度表现。

此外,针对近期科技公司上市的严监管问题,欧冠升也作了回应:“中国对科技公司做出更严谨的监管,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做法。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很多大平台的垄断性业务也会有监管。中国正试图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监管新经济公司,在新的监管方法推出的时候市场会有较多的波动,但我相信长期来看,在市场将这些消化后会更加平稳。”

欧冠升表示,港交所可以提供一个活跃的市场。“过去两年,市场平均交投量增长了两倍,另外在微架构的方面也有提升。国际参与者通过互联互通或者其他类别产品参与进来,都让港交所增加了国际吸引力。”

半年度收入再创新高

“环球金融市场今年开局表现强劲,随着新冠疫苗陆续推出、经济初现复苏迹象令人鼓舞,加上政府刺激措施的支持,带动市场欢乐气氛。然而,上半年市场情况仍然相当波动,反映市场忧虑疫情复苏进度、环球地缘政治局势持续进账脆弱以及全球通胀水平趋升的情况。”港交所主席史美伦表示。

在市场持续波动下,港交所上半年平均每日成交额达到了1882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0%,创下半年度新高。

收入方面亦创下新高。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港交所收入以及其他收益达109.0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股东应占溢利达66.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其中,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创新高令交易及结算费增加,加上存管、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增长,带动主要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7%。

港交所的沪深港通业务增长势头强劲。上半年,港交所与上交所、深交所继续密切合作,共同完善互联互通机制,包括扩大北向及南向交易合格股票范围。2021年2月1日,科创板上市的合资格A股纳入沪港通股票范围,其对应的H股亦纳入港股通范围。

北向及南向交易的半年度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均创新高,北向金额达人民币114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南向金额为48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2%。相关收入达13.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8%,其中10.18亿港元来自交易及结算活动。

投资收益方面,金额较去年同期下跌6400万港元。港交所解释称,主要由于低息环境下保证金投资收益减少,但集体投资计划录得的3.21亿港元收益已抵销部分跌幅。

支出方面,营运支出较去年同期增长9%,主要源于雇员费用及资讯技术成本增加。

赴港上市热潮延续

上半年,港交所共迎来46只新股在港上市,包括4家生物科技公司、4家来港作第二上市的发行人及3家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前六个月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达2120亿港元,为去年同期的两倍多,位列全球第三。香港新经济医疗及资讯科技业集资额增长显著,2017年至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35%及115%。

“去年成交量最高的四只股票均为新经济股,而2017年时仅有一只是新经济股。可见新上市制度为香港交易所带来了更多不同类型发行人,为市场带来了重大改变,配合市场发展。”港交所在财报中表示。

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的热潮能否持续?欧冠升回应道,“目前港交所三分之一的交投都是来自于新经济公司,从历史数据来看是不断增长的,最近几个月有显著增长之势。”

近期,随着美国对中概股政策的收紧以及国内相关政策的限制,中概股告别美股、回国上市或为大势所趋,而国际化的港股市场也成为许多企业的新目标。

“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安全性,香港市场被这些公司看成避风港。” 诺亚首席经济学家夏春对《财经》记者称,“2020年突发的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美国加强对中概股的监管政策等,成为一个导火线,促使中概股回归。因此,从2020年6月开始,大批新经济公司开始加速到香港发行上市。”

富途证券投研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港股更贴近本土市场,投资者对于本土公司的定价会更有效,在估值和品牌上都比较有优势;当制度上允许的时候,搭建跨市场的上市架构也有利于平衡全球的地缘政治的风险;同时,通过二次上市还能获得一笔不小的资金。在市场情绪比较活跃、外部环境支持的背景下,选择回归的公司就变多了。

尤其是港股市场在2018年推出改革后,吸引了大量的新经济企业,加速实现科技、医药、新消费为主导的转型。“我们正在继续研究及探讨多项重要举措,以进一步巩固香港上市制度的竞争力,同时保障投资者权益。”史美伦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