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拟在港发行人民币地方债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2021年08月25日 18:57  

本文3119字,约4分钟

“作为经济特区和创新创业之都,深圳具有良好的财政状况和发展前景,由其率先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债,可确保实现‘一炮打响、一鸣惊人’的引领带动效果”。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获得国家相关授权近一年后,8月24日,深圳市财政局官网发布公告称:2021年,该市将在中国香港特区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同日,广东省财政厅亦发出通知称:广东省政府计划2021年在中国澳门特区发行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广东将组建相关承销团。但通知中暂未公布将在澳门发债的具体规模。

深圳市财政局在这则名为《关于2021年境外地方政府债券承销商等机构采购事宜的公告》(下称《公告》)中透露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决策部署,2021年深圳将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不超过50亿元。

2009年9月28日,中国财政部在香港发行60亿元国债,是中国国债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也是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深圳此次发债如能在年内完成,则被认为将是国内首次发行离岸市场人民币地方政府债。

在时间节点方面,按前述《公告》要求,有意向担任承销团成员的金融机构提交相关申请资料文件的截止日期为8月30日。

深圳“试水”背后

在经济相对发达国家,地方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通较为普遍。中国过去对境外发债的审核比较严格,主要是担心外债风险。但就以本币进行国际债券融资的接受度来看,国际债券的计价货币是一国货币功能的国际延伸,本币国际债券占比的提高,往往也意味着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此次深圳“试水”发债的背景,是2020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提出:“深圳先行先试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授权深圳在国家核定地方债额度内自主发行。创新地方政府举债机制,允许深圳到境外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近年来,为拓宽境外融资渠道,包括深圳(探索在境外发行绿色市政债)在内的一些省市开始积极进行尝试。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其二,通过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发挥评级体系对举债主体的约束和监督作用。

2020年3月,四川曾通过“债券通”方式,向境外投资者分销地方债。所谓“债券通”,其全称为“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是指境内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在交易、托管、结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机构连接,买卖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债券的机制安排。

“与四川相当于在岸市场发行相比,深圳尝试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引领意义大得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所所长刘国宏对《财经》记者解析称:地方政府境外发债不仅是因为境外发债相对利率较低,可降低利息成本、缓解地方偿债压力,还可加快国内地方债市场与国际接轨,让市场反映地方信用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丰富海外人民币的投资标的,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回流,以内外循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创新创业之都,具有良好的财政状况和发展前景,深圳海外率先发行地方政府人民币债券,可以确保实现‘一炮打响、一鸣惊人’引领带动效果。”刘国宏称。对于此次深圳拟发债的规模,其也指出,“不能简单说象征大于实质,破冰之举虽不意味着冰雪消融,但其代表了趋势已成,春天的脚步已近了。”

作为发债的基础性条件,深圳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及债务率一直较低。据深圳市地方债发行材料显示:截至2020年末,深圳政府债务余额为881.2亿元(其中专项债余额812亿元,一般债余额约70亿元)。当年财政收入3857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1287亿元,综合财力超5000亿元,深圳政府债务率较低。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则显示:7月份,中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1669.1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券发行6567.8亿元。截至7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124.6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券托管余额27.8万亿元。

深圳市财政局一位相关人士曾在2020年底的一次研讨会上表示:深圳在2015年、2016年都没有举借地方政府债务,2017年为探索发行融资与收益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发了20亿元的轨道交通专项债,2020年发债规模为482亿元。

“深圳市地方综合财力雄厚,近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综合财力逐年增强,财力稳定性较好。”曾有评级公司在评级报告如此形容深圳的财政实力。

香港“发力”债市

全球化、高效流通的人民币债券市场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手。对于近年来持续希望做大人民币离岸市场总盘子的香港来说,深圳的此次“破冰”亦被解读为意义不小。

“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环球资产收益率下降,人民币资产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外资加仓中国债券是大概率事件。香港如能把握住相关机遇、在股市IPO之外做大债市,逐渐将债券打包卖给更多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既能发挥自身金融服务业的传统优势,也能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推一把,可说是双赢机遇。”香港经济评论人博取对《财经》记者称。

在此之前,坊间不少人认为香港的债市发展相对较慢,落后于其他金融产品市场及区内竞争对手。但2021年一季度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发表的一份关于亚洲国际债券市场的最新研究报告则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此类观点。其相关数据显示:

香港在安排首次债券发行方面领先于其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占亚洲市场的75% (180亿美元),高于新加坡(9%)及英国(5%);以上市地点计,香港亦排名第二(28%),稍逊于名列榜首的新加坡(31%)。

“相比本地债券发行,国际债券发行不限发债人国别、债券币种、投资者所在地区,因此是评估国际金融中心实力更适合的参考指标。换言之,ICMA的最新研究结果充分印证了香港作为亚洲国际债券中心的领先地位。”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3月的一篇“汇思”专栏中指出。

香港未来将在“债券通”及绿色及可持续债券市场方面继续发力。就前者而言,余伟文亦透露称,“债券通下一步的发展是推出‘南向通’,为内地投资者透过香港进入国际债券市场开拓全新的渠道。香港正就‘南向通’的框架与中国人民银行紧密沟通,期望早日正式启动。”

今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中,亦对香港的债市发展进行了相关筹划,指出香港将提升其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entral Moneymarkets Unit,CMU系统)的效率和容量,并引入新功能,应付“债券通”北向交易下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同时支持将来开通南向交易,为内地投资者提供风险可控的渠道参与本地及海外债券市场。

此外,由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担任主席的香港债券市场发展督导委员会亦于8月24日召开了其第一次会议。除检视香港债券市场整体情况,亦讨论了市场基础设施和债务证券监管制度等。

“香港特区政府致力强化香港的亚洲领先债券枢纽地位,督导委员会汇聚金融监管机构和市场专家的集体智慧,将制订促进香港债券市场持续发展的策略。”陈茂波在此次会议上表示。

(本文为“香港经济求稳”系列报道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