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夜经济应如何“点亮”

2021年08月27日 10:59  

本文3451字,约5分钟

发展夜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综合考虑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多个因素。

有人曾说,看一个城市是否繁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它夜晚的灯光。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夜生活”的繁荣,与之相应的“夜经济”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甚至投资环境的“晴雨表”。

在以消费带动内需的顶层设计下,多地从政策端不断发力,将“培育夜经济”作为关键之举,城市夜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活力。以重庆、成都、长沙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红城市,为全国夜经济发展树立了标杆。青岛紧随其后,也明确提出一系列具体规划,其中包括打造新商圈、开设音乐酒吧一条街、灯光秀表演等带动夜间消费的系列举措。但在开发城市夜经济的过程中,存在内容同质化,过于“高大上”,有些商圈未结合本地需求,盲目跟风等系列问题,成为青岛发展夜经济的短板。

正在激活的青岛之夜

2020年,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腾讯微视发布了《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20)》,青岛跻身全国夜经济影响力排名前十位。青岛在城市夜经济传播力、创新力上居于第一梯队,产业规模及商圈流量上居于第二梯队。

在北方城市中,青岛发展夜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青岛是知名的沿海旅游城市,根据青岛市文旅局发布的相关数据,2019年,青岛成为旅游消费二十强城市,是山东省唯一上榜城市。2016年至2019年,青岛实现旅游总收入6622.7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比值由2015年的12.79%上升至2019年的17.08%。优质的旅游资源禀赋和人流为夜经济的打造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青岛具有优秀的人均消费能力。根据七普发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测算,2020年青岛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17万,居全国第6位。

为点亮城市之夜,青岛从多个方面发力,为夜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支持,城市夜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和新活力。

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举办,期间举办的灯光秀惊艳四方,也让青岛的夜景一举成名。峰会过后,“上合灯光秀”作为一个常态化的文旅项目被保留,引起了游客夜游青岛的小高潮,为青岛夜经济注入了活力,也直接刺激了夜间消费。借“上合灯光秀”的东风,青岛旅游集团推出了“夜游浮山湾”项目,成为青岛夜游的又一靓丽名片。

接着,青岛天主教堂也开始进行灯光秀表演,效果绚烂的灯光秀愈发流行。每到华灯初上,市民和游人纷纷打卡灯光秀所在“网红地点”。与此同时,青岛城市各角落里时不时举办的“星星市集”“月亮市集”“银河市集”等夜间集市,也成为了居民们休闲生活的好去处。

除了灯光秀之外,青岛市政府还在2019年出台了《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组织各区(市)打造10条以上“酒吧一条街”。于是,各区纷纷响应号召,打造形态各异的酒吧街。例如,市北区酒吧第一街—台柳路1907音乐街区,崂山区首个酒吧街—协信星光里,市南区海尔洲际酒店顶楼的高端商务酒吧“维纽海景酒廊”…各区域对于酒吧经营也给予了真金白银补贴:崂山区每年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业户代表,吸引国内外知名酒吧品牌入住休闲酒吧区,按照政策最高奖励100万元;在西海岸,对音乐吧实行演出费用补助,年度最高补助20万元…

除此以外,青岛的夜经济繁荣也表现在线上。根据第三方外卖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青岛市民在21时后至次日凌晨5时这一时段内,外出消费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迅猛,而外卖订单量更是大增70%。

夜经济发展有短板

青岛凭借优越的资源禀赋,为北方城市发展夜经济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短板和问题。

自《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后,青岛的酒吧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20)》中也特别提到青岛酒吧一条街的打造,并将其称为“青岛创新打造夜经济的生动实践”。据青岛政务网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青岛共有25条酒吧街开街,营业酒吧总数达110余家。但笔者实地走访了解到,众多区域的“酒吧一条街”并没有预想中火爆,甚至很多都因经营不善而难以为继。

在位于青岛市市北区的台柳路1907酒吧街,酒吧店铺数量已由2019年刚开街时的20家,减少到现在的7家,1907酒吧街所在的新都心商圈是青岛市人气热度较高的区域,但即使在周末的晚上,酒吧街也是门可罗雀。本该为这些商圈发展锦上添花的酒吧,如今只是蹭商圈的热度,成了“有名无实”的存在。

一位酒吧老板向笔者表示,他于2019年底响应政府号召,在台柳路1907酒吧街开了店,一开始看中了新都心商圈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密集的人流,但自从开业起,酒吧一直经营惨淡。“不止我自己,整个酒吧街内,都是亏损运营的。即便是人气最旺盛的奥帆中心,那里的酒吧也是经营惨淡。”他表示。

除此之外,虽然青岛在政策层面明确鼓励商家延迟经营,但出于实际情况,商场的营业时间依旧没有延长。一位位于万象城内的餐饮店家告诉笔者,商场平时十点准时关门时,基本就已经没人来了,餐饮成本太高,人流不够,没必要为一两个客人延长营业时间。

无论是酒吧街的经营惨淡,还是餐饮业的不延时营业,归根结底,还是青岛本身并没有根深蒂固的“夜文化”,仅单纯复制南方一些城市的酒吧文化而“水土不服”,除此之外,鼓励商圈延长时间也不能盲目跟风,还要看所属商圈的定位、功能、周边消费属性以及夜晚公共设施的配套等。

除了消费文化不同,青岛的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一点也体现在夜经济上,例如灯光秀一般只在旅游旺季每日上演,各种夜间集市到了冬季销声匿迹。发展夜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综合考虑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水平等多个因素。开发符合城市定位和气质的夜间旅游产品,才能形成城市独有的吸引力,这一点,青岛还远远不够。

拉动本地夜消费

在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化的当下,人口流动性明显降低,夜经济的突围与创新,首先应该拉动本地人的“夜消费”,成为各地撬动消费回暖的“金钥匙”,灯光秀、夜游等文旅项目,对外来游客更具有吸引力,对于大多青岛人来说已失去新鲜感。

提及夜经济,大多数的本地人都会想到青岛的“深夜食堂”——野馄饨。家住台东附近的老青岛人王女士表示,“野馄饨那是青岛夜的代名词,自从路边摊进了店里,外地朋友来青岛,晚上都没有既能体验美食,又能休闲放松聊天地方了。”

曾几何时,深夜在路边支起的烧烤摊,被市民称为“野馄饨”,遍布大街小巷。自2019年6月,青岛在出台各项措施搞活夜经济的同时,开始治理路边的野馄饨。于是,有经济能力的野馄饨开了店,剩下的则消失无影踪,而进了店的野馄饨价格应声而涨,不再接地气,王女士表示,进了店的野馄饨烟火气没了,感觉很平常,也没有了往日夜晚放松地坐在街边的舒心感觉。

野馄饨摊没了,无数市民扼腕叹息,青岛的夜经济,还没有在规范化与“烟火气”之间找到平衡点。过去不顾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脏摊儿”模式已行不通,精致的餐厅和高档的酒吧也并不符合大众消费,从商业角度来看,与青岛人群的消费特点结合才是促进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点。

提及夜间的消费娱乐,青岛的台东商圈或是最早的夜经济发源地,曾经的台东步行街,东起延安三路,西至威海路,聚集了300左右的商家,一到夜间,人流涌动,除了实惠的大排档,还有廉价的衣物,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满足了广大市民的消费需求。“现在台东就是标准的商业餐饮街,整整齐齐的夜市根本没有吸引力,况且摆摊的都没了,也买不到那么平价的东西了。” 王女士表示。

青岛一千多万常住人口是夜经济和夜消费的主力军,因此,打造夜经济需要打造更多符合本地人需求和能力的消费场景。如何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调动更多市场主体出门消费,是点亮“青岛之夜”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