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净利增速重回两位数背后的喜与忧

作者 | 《财经》记者 张颖馨 编辑 | 袁满  

2021年09月03日 19:29  

本文3306字,约5分钟

截至今年6月末,建设银行集团资产总额达到29.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实现净利润1541亿元,同比增长10.9%。这是建行自2014年以来,净利润首度重回两位数增长。

“今年上半年10.9%的净利润增长,在去年较低利润基数之上呈现出一个阶段性高点,应该说可能这是今年的一个最高点。”8月30日,在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行”;股票代码601939.SH,0939.HK)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行长王江如是表示。

中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建设银行集团资产总额达到29.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实现净利润1541亿元,同比增长10.9%;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1.53%。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建行自2014年以来,净利润首度重回两位数增长。

对此,王江进一步阐释具体原因:首先,中国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为银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建行深入推进“三大战略”,第一曲线的价值创造能力在不断夯实,同时第二曲线搭力续势;再者,建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强化,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此外,去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商业银行自身就疫情对未来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的影响做了统筹安排。

王江亦强调,“全年总体不一定能达到10.9%的增幅,但是保持和宏观经济走势相匹配,保持健康和近几年较好的利润增长是可期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在净利润增速重回两位数之外,市场亦关注,作为建行“三大战略”之一的普惠金融,当前发展增速如何,面临怎样的挑战?同时,在绿色金融领域探索多年的建行,将怎样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普惠金融加速发展承压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

这已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三年提出该目标,2019年、2020年相应目标分别为30%以上、高于40%。从过去两年实际情况来看,大型国有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实际增速均高于目标增速。

据《财经》记者统计,上半年六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普遍较高,其中工行、中行、农行增速超过30%,已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

从贷款余额看,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一直处于六大行前列,具有较高的基数,今年上半年增速放缓。中报显示,6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到1.71万亿,相比上年末增长20.3%。

“上半年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的基数高,达到1.71万亿元。特别是上半年日均普惠金融贷款投放81亿元,日均回收67亿元,压力也非常大。因此,在高基数下保持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是一种挑战。”王江直言,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建行建立起数字化普惠金融的打法,为普惠金融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担忧,下沉市场客户相对风险较高,伴随疫情下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政策,这部分贷款是否将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压力?

王江坦言,当前小微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疫情演变的不确定性和前期各地的自然灾害,各种因素的叠加使得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面临一定困难,不可避免地会对普惠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资产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目前普惠金融资产质量的情况来看,风险是可控的。上半年末,整体普惠金融贷款不良率1.3%左右,其中小微快贷的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王江表示,从风险而言,尽管面临相当大的挑战,但由于建行建立了全流程的智能风控管理体系,目前小微企业贷款整体风险是可控的,预计年底不良率不会超过1.5%。

疫情影响下,国家多次提出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另据中报,六大国有银行普惠金融贷款利率在4%左右,已维持在较低水平。在资产质量等方面压力下,建行是否还会继续降低贷款定价来让利中小微企业?

王江认为,就贷款定价而言,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17%,较上年下降了19个基点。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定价低于建行新发放贷款的整体定价,确实面临着收益如何覆盖风险的问题。“但因为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建行也享受了国家在定向降准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应该说收益是可以覆盖风险的,未来会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两高”贷款占比持续下降

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同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将绿色金融确定为2021年和“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此后,多家银行纷纷加码绿色金融。

建行副行长纪志宏透露,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建行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研究制订了建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同时,创新推出“节能贷”“碳金融”、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等产品,形成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此外,在政策指引、资源配置、考核激励、评价体系以及流程管控等方面制定了专门措施,主动优化信贷结构。

事实上,建行自2007年起,便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信贷政策。此后基于明确的发展战略、完善的制度体系等,建行绿色金融探索初见成效:截至今年6月末,建行绿色贷款余额为1.57万亿元(按原银监会口径),较上年末增加2236.01亿元,增幅16.65%;累计承销境内外绿色债券97笔,累计承销规模超4300亿元;在境外同步发行多币种ESG主题债券,募集资金规模约24亿美元。

当前,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这是否意味着银行毋须关注部分业务潜藏的风险?央行行长易纲此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需要及时评估、应对。

中报显示,在推动信贷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建行积极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制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支持先进低碳技术的研发运用。同时,加强火电、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管理,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高排放(即“两高”)行业贷款占比连续多年保持下降。

建行相关人士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亦透露,对于可能存在上述风险的企业,近年来已主动调整信贷政策和信贷结构,在环境与气候风险较突出的行业加强名单制管理。同时,建行此前已对高污染、高碳排放领域进行限制,比如2016年就主动提前退出30万千瓦以下落后煤电机组。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方面,建行通过将环境和气候风险因素纳入信贷全流程管理,将环境和气候相关指标融入相关行业政策,将碳排放指标、环境和社会风险情况作为客户选择、贷中放款的重要标准等,促进信贷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制定并持续更新农业、电力、林业、矿业、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材料、建筑行业相关政策,引导信贷资源优化配置。

如针对矿业,建行严格控制相关行业信贷投放总量,在客户选择标准中明确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坚决压缩退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违规产能、落后产能以及环保、安全生产不达目标企业。

除了较早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信贷政策,前瞻性地对高污染、高碳排放领域进行限制等,建行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还有何差异化优势?上述建行相关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强大的科技支撑。

以山东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为例,基于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建行于2020年9月10日搭建该平台。

“之前寿光的一些蔬菜销售公司拿到钱就跑路,或者将农民的钱拿到后做其他用途导致亏损,农民受损严重,我们的平台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同时,基于蔬菜销售记录,农民在平台上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建行就可以向其提供诸如贷款等金融服务。”建行相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通过这个金融科技平台,建行的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战略得以同时落地。

另据中报,在金融科技战略推进方面,上半年建行审议通过了2021-2025年金融科技战略规划,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智能决策五大领域研发180个模型,累计已投产507个应用场景。截至6月末,建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4012人,占集团人数的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