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杰:艺术的边界不可逾越,警惕“全民NFT热”

作者 | 冯铭  

2021年09月13日 10:48  

本文3402字,约5分钟

近日,NBA勇士队球星斯蒂芬·库里花费约18万美元买了一张NFT头像,又一次掀动了NFT热潮。

3月11日,一枚代表着艺术家Beeple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所有权的NFT在佳士得拍卖行,最终以6934.6万美元的天价售出,引起了艺术圈的强烈震动。这一场拍卖,也成为了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事件。

一方面,Beeple在佳士得的天价拍卖,让人担心这是否是泡沫、炒作,认为可能仅仅是昙花一现;另一方面,NFT的创作形式和社交模式又非常契合当下加密艺术开放、社群、全球化的形态,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基于区块链技术带来的艺术新形态,也受到传统艺术圈的关注。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刘春杰一直关注着NFT的发展,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同时避免其金融投机属性带来的不利后果。

“NFT艺术现在很红火,但是才刚刚开始,有没有泡沫还需要时间来鉴定。一个可持续的、不伤害参与者的模式,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如果只是为了短期圈钱撤离,就是杀鸡取卵,不可能长久。”刘春杰向《链新》表示。

1、不拒绝新生事物

“我之前没有接触过NFT,对NFT还没有非常清晰的认知。但是,我也不会拒绝新生事物。”刘春杰向《链新》表示。

近期,在一位多年艺术家好友的邀请下,刘春杰开始对NFT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意合作方尝试将其所画的数百幅鲁迅头像NFT化。

“在鲁迅的生前身后,有关他的美术作品不计其数,其作品的木刻插图,包括刻画他的版画数以万计。”刘春杰向《链新》介绍。

鲁迅仅仅活了56年,却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不仅是文豪,还是中国木刻的导师,因他的扶持倡导,木刻艺术得以重生。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逝世85周年,也是鲁迅倡导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

刘春杰认为:“NFT不是把一个作品简单地放到网上,还是要和原来的作品有所区别,更需要特色。”

在火爆的NFT热潮下,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式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一群从社交媒体圈层出道的数字艺术家、CG和游戏程式设计师、平面与影像摄影师等,他们的海量粉丝人数与作品的规模,产出的速度与多样化,都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 “艺术家”。一种“艺术为人人,人人皆可艺术”的新局面,似乎正在到来。

“人人皆可艺术,这个观点不可以进行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需要有独特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刘春杰向《链新》表示。

刘春杰认为,艺术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就是一个有别于理性思维,有别于科学的感性认识和表现世界的方式。艺术的概念很宽泛,也很包容,并不是高不可攀,也非神圣殿堂。

“人人都是思想者,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说自己的话,发出自己的声音。”刘春杰坦言,他愿意看到艺术走出书斋、走出画室,成为公共空间的艺术。

2、NFT短期内难以颠覆艺术圈的权力格局

“不要说现在,在百年前,艺术和技术就已经互相关联了。技术是实现艺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途径、媒介。”刘春杰向《链新》表示。

艺术离不开技术,不存在无技术的艺术。某种层面上看,艺术是在技术的进化下完成发展创新的。

NFT本身是一种数字科技的运算、分配与记录技术,可以对物理存在的任何实体,建立一套独立的数字文件夹,透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技术,加密成为NFT存证档案。每个非同质化通证之间是不同的,非同质化通证的实例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游戏,每一个NFT的实例都是独一无二的。

已有的共识是,NFT将对传统艺术市场产生两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方面,NFT给艺术家带来了创作方式的改变,使得一些在传统艺术行业很难被非机构收藏的艺术品,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被更容易地收藏,比如装置艺术通过VR技术被观看和收藏。

另一方面,NFT无国界、易交易的特性也大大增加了数字艺术品交易的流动性。区块链组织形式DAO的形成,使得高价格的艺术品能够被一个收藏群体的成员来共同持有,为其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那么,NFT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是否意味着艺术界将话语权下放?在艺术生态里,那些所谓的独立策展人是否会逐渐被淘汰?

“不同时代、不同行业,公不公平都是相对的。艺术家的话语权跟他自身的影响力密切相关。从来就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刘春杰向《链新》表示。

事实上,现存的平台并没有明确的主导性和绝对的话语权。而话语权的下放也需要一个过程的,这意味着NFT在短期内难以颠覆原有的权力格局。

3、警惕“全民NFT热”

NFT的美妙之处还在于,任何人、任何产品都能够直接参与交易。目前,许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甚至跨国大画廊、大拍卖公司,都已经进入NFT这个广阔的新市场。

3月11日,佳士得进行了史上第一次NFT艺术品的拍卖。Beeple的“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以近7千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成为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的第三高。这场交易在币圈、艺术界和金融界掀起了万丈波澜。

整体而言,各界现阶段对于NFT的投资前景还是众说纷纭。

短期看来,新型的NFT艺术作品也许难以被更多人接受。由于没有既定的标准和规则,初期必然会成为少数资本的游乐园。

但是,未来它是否会成为新一代收藏家热衷的藏品?谁都无法预测。也许,随着NFT所涉及的传统行业不断增加,会掀起一股“全民NFT热”。

“艺术金融化没有错,但是不能欺骗别人。在NFT设计过程中,不能设立陷阱和圈套,否则就是搞一个暴雷一个,如当年的P2P。”刘春杰向《链新》表示。

“NFT艺术现在很红火,但是才刚刚开始,有没有泡沫还需要时间来鉴定。一个可持续的、不伤害参与者的模式,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如果只是为了短期圈钱撤离,就是杀鸡取卵,不可能长久。”刘春杰称。

值得关注的是,NFT也不是万能的。关于传统艺术中的盗版现象同样也出现于NFT领域。更糟糕的是,加密艺术的侵权不再只是停留于图像表层的侵权,而是更深层的源代码的知识产权侵权。

“盗版永远存在,怎么办?艺术人要坚持维权,不要怕麻烦。”刘春杰回忆,他曾打过两场侵权官司,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4、艺术是生活的舞台

当下,对于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认证机构说了算。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是在探寻一种新的可能性,是在探寻人类历史在审美观念上的突破。

刘春杰出生于1965年,参加工作36年来,无论做中学老师、报社编辑、记者、也包括现在的艺术管理岗位,从未停止创作作品。创作之于刘春杰,其实就是对着生活的舞台速写,各色人等尽兴舞蹈、即兴表演,只要觉得有意思,就把它记下来。

刘春杰的作品以简朴的“木”味“刀”味使木刻版画参与时代精神的建构。他的作品曾获第五届高知县国际版画三年展佳作奖、日本国际版画会金奖、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艺术奖”等。

目前,刘春杰的职务包括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副院长等。

“把生活、工作、事业糅在一起,我庆幸找到了一生的方向。”刘春杰表示。

今天,一个新的世代正在引领着新时代的美学观席卷而来。AI、VR、AR等技术进步将带来样态的丰富、审美的演化、观念的创化,有望大大促进艺术的发展和演化。与此同时,针对NFT的火爆现象,艺术圈内的主流批评质疑声浪此起彼落。

在刘春杰看来,艺术是有边界的,而且不可逾越。“艺术和技术的区别是天然的,是明显的。技术就是技术,艺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艺术目标。”

刘春杰坚信人的信念、认识、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但也乐见新的技术工具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往大里说,“无数的人们,无尽的远方,都与我有关”。往小里说,“我总算没有旁观这件事儿,总算没有成为一个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