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王信谈养老基金:构建可持续投资标准和框架

作者 | 《财经》记者 陈洪杰 编辑 | 袁满  

2021年09月14日 21:01  

本文1386字,约2分钟

王信表示,需要将顶层设计和机构广泛参与有效结合起来。要强化相关金融机构的能力,包括推动强制性环境气候信息的披露,加强数据库建设;更重要的是推动绿色信贷、债券等金融产品有序创新和发展。

养老基金可持续投资渐成国际趋势。“对各国政府而言,要细化可持续投资的法律法规,明确养老基金将气候相关问题纳入投资决策过程的法律义务;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构建统一的可持续投资定义、分类标准和披露规则,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对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而言,要建立稳健的可持续投资治理结构,提升气候相关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近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第四届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

具体到中国,在提高监管的效能上,王信建议,需加强跨部门监管合作,畅通信息的渠道。养老投资的改革并不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领域,但养老投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供给,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也要高度关注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包括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建设,能够让更多的养老金能够投资到资本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推动构建可持续投资标准和框架、加强可持续投资体系建设和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的前瞻性研究非常重要。”王信表示。

另外,王信表示,需要将顶层设计和机构广泛参与有效结合起来。要强化相关金融机构的能力,包括推动强制性环境气候信息的披露,加强数据库建设;更重要的是推动绿色信贷、债券等金融产品有序创新和发展。

当下有市场观点担心,因大量的资金都去追逐极少的绿色标的物,短期内绿色投资一定程度上是否存在着泡沫?

王信称,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要扩大绿色资产、绿色标的的供给。这方面有非常大的空间,而且完全可以把绿色低碳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建设连接起来,这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国际来看,国际养老基金可持续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标准、核算不统一,各个机构投资者、各个养老基金内部的准备不一致。

王信称,其中之一是低碳的标的规模比较小,养老基金总体来讲资金规模非常大,仍有非常多投向化石能源相关的领域,低碳解决方案投资缺口巨大。前几年,全球前100大的养老金里面,47%没有设置明确的气候相关投资政策,60%没有明确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投资项目筛选和监测,同时投资组合中平均只有1%的资金投向低碳解决方案类项目。

“最近一两年各类投资者和国际养老基金对于绿色、可持续投资都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尽管养老基金已经承诺逐步从涉煤、化石燃料领域撤资,但是中短期内,养老基金仍将持有高额化石能源类资产。”王信表示。

另外,国际养老基金可持续投资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国际统一的分类标准与定义,影响可持续投资的效果。王信称,新兴经济体仍然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石燃料,其产业结构也比较依赖于制造业。新兴经济体对短期的经济增长、保证就业和长期的绿色低碳发展、金融稳定等方面需要进行权衡,相关事项的优先级也不一样。各个国家低碳投资的定义、分类、披露的标准缺乏统一的框架和方法论,而且标准不同,投资工具和规则不断变化,也增加了可持续投资国际标准统一的难度。

“各国养老基金可持续投资缺乏明确可行的政策支持,金融与财税等支持政策有待细化与加强。现在各个国家都很重视养老基金可持续投资,但是相对的行业指引和支持举措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进一步落地,提供现实的可操作性。例如,已经出台的可持续投资的指引往往强调宽泛的社会责任,划定不建议投资的领域(如涉煤),但具体的绿色产业目录还比较少。”王信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