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如何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作者 | 《财经》记者张寒 孙颖妮 编辑 | 王延春  

2021年10月18日 18:33  

本文4474字,约6分钟

多重挑战和风险下,中国经济亮点犹存。当前中国经济仍在复苏进程中,制造业投资的恢复显示制造业企业的中长期信心在改善,只要政策适度对冲下行压力,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环比增速有望提高。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比二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9%,比二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51430亿元,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20940亿元,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450761亿元,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4.9%。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

对三季度以来的国民经济整体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国际收支保持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尽管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整体表现靓丽,但是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财经》记者提醒,这和去年上半年基数比较低有关,进行经济分析时,应当尽量看第三季度单个季度的同比和环比数据,才能更加客观地分析当前经济运行的状况。

“今年三季度经济数据中,GDP同比增长4.9%,显著低于过去几年的平均增长数值。出口是最大的亮点;消费在九月有所回暖,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三季度零售同比增速只有5.1%,去掉通胀后只有4.3%,明显低于往年正常水平;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0.5%, 去掉通胀因素后在-11.0%一下,可以说投资是非常疲软的。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从更能反映短期经济波动情况的环比数据来看,今年三季度GDP环比增长仅有0.2%,未来数据若有调整,我认为是很有可能降至零甚至是负数。”陆挺表示。

当前,受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煤炭电力供应紧张、国内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复苏进程面临多重挑战。多位专家分析,下一阶段中国应当强化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协调性,多管齐下、想方设法保障能源供应,并避免个别地方政府过度防疫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天风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分析师郭微微对《财经》记者表示,9月官方制造业PMI录得49.6,自2020年2月以来首次降至荣枯线50以下,环比8月回落0.5。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已突破此前官方预测的“十四五”期间潜在产出增速区间的下限。

消费有所回暖,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偏弱

数据显示,1月-9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7.3%,涨幅较前8个月收窄1.6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1月-9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涨幅比前8个月收窄1.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8%,涨幅比前8个月收窄2.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8%,涨幅比前8个月收窄0.9个百分点。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认为基建投资仍可能受到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意愿较低的限制,而无法在短期内有明显起色,即便地方债发行提速,也可能部分是财政存款沉积再现,近期财政存款的积累已经展现了一定的迹象。当前累计增速已经回落到2.9%,四季度进入冬季后实物工作量更难形成,全年增速预计可能比去年疫情时期稍高,全年增速在2%左右。

从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看,中国政府推动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在持续增强。由于今年国家继续贯彻“房住不炒”政策,对房地产投资影响较大。根据野村证券测算,9月当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仅为-1.8%,如果剔除原材料价格上升影响,甚至可能降至-10%。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3.1%,是过去几年来的低点。 

陶金告诉《财经》记者,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占到了总投资近80%,但是目前这三大项投资的增速都比较缓慢,主要是因为内生动力减弱,这也将使得中国整个资本积累的速度明显减弱。

从制造业投资来看,当前受到投资周期影响较大。从库存看,企业存货仍然在积累,但从主动采购量减少这一现象看,目前的库存周期很可能处于被动积累库存阶段,未来的主动投资意愿也相对较小。总体看,制造业投资未来的唯一希望是外需的持续爆发。另一方面,从设备投资看,停电限产以及上游价格上涨都在压制生产活动,但需求端则受到外需拉动,目前形成了紧平衡状态,产能扩张的意愿总体不大。

房地产投资方面,由于融资环境越来越严格,再加上房企的债务问题以及存量房较多等,使得房企的投资热情下降。预计未来针对房企融资端的政策也不会放松,更多是在购房需求端做边际上的调整,比如部分地区会抬升房价,但这些短期内较难刺激房企增加投资。当前,房地产企业的投资热情已转为冷静,对未来前景的认识更加理性,近期土地拍卖市场的走弱即反映了这一现象,房地产投资后续增长空间较小。

陆挺认为,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不容小视。“房地产销售数据也非常弱,9月新房销售数据同比下降13.2%,8月份同比下降15.6%,预计10月份可能继续恶化,同时水泥产量在9月份同比大幅下跌13%,提示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更大的萎缩风险。”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告诉《财经》记者,房地产对中国经济贡献率达到20%左右,尽管房地产调控政策长期有利,但是要警惕短期对宏观经济的过度冲击,应当合理调控,做好应对方案。

数据显示,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13.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4%、6.6%。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0.8%、38.5%,反映出国家推动和鼓励研发制造;卫生投资同比增长31.4%,反映出国家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投入加大。

相比于投资趋弱,出口数据相对仍是亮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5%,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而消费数据有所回暖。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8%,比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师温彬对《财经》记者表示,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有助于维持外需稳定,但主要国家生产能力逐渐恢复,对中国出口形成替代。整体上看,年内出口有望继续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支撑,但对经济的拉动力度或将减弱。

温彬认为,展望下一阶段,内需具有一定压力,十一期间的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显著不及疫情前的水平,体现出消费恢复的压力较大。制造业投资在外需向好的带动下,有望延续稳步改善趋势;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大背景下,房地产投资有望回落至逐渐企稳;在财政逐渐发力、政府债券加快发行的作用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具有一定增长空间,有望发挥托底经济的作用。

陶金告诉《财经》记者,三季度中国经济动能弱化,受到生产端和需求端等多重干扰因素。

从生产端来看,工业生产受到上游原材料供给紧缺、价格上涨和限电限产等影响,使得制造企业盈利和生产活动出现下降迹象,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直接对企业的盈利和营收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需求端来看,虽然在三季度消费增速有所回暖,但是修复速度缓慢,短期内快速恢复的难度较大。需求端受到多个扰动因素影响,第一,服务业受到疫情局部散发的影响。第二,缺芯问题严重,尤其是汽车缺芯。芯片短缺造成电子等消费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出现延迟消费,汽车消费向后延迟的影响最大。第三,居民收入增速依旧缓慢,消费的基本盘受到很大影响。除非未来收入增速有较大增长,消费才会形成持续的反弹。

四季度宏观经济走势如何?

多位受访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复苏存在不均衡不稳固现象。

一是内需与外需复苏不均衡。近期,随着主要国家疫情形势好转,经济逐渐恢复,外需保持了较旺态势,带动中国出口增速较快增长。然而,从景气指数、高频数据、实物量指标等角度看,内需呈现逐渐放缓的态势。

二是CPI与PPI走势不均衡。在煤炭、能源等价格较快上涨带动下,9月PPI同比上涨10.7%,创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新高。CPI受食品价格持续回落影响涨幅回落至0.7%。PPI和CPI剪刀差达到10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体现了价格传导仍不通畅。

三是企业之间复苏不均衡。大型企业景气指数改善,9月大型企业PMI指数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至50.4%。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景气回落至荣枯线之下,9月中型企业PMI指数回落1.5个百分点至49.7%,小型企业PMI指数环比回落0.7个百分点至47.5%。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9月CPI环比持平,同比上涨0.7%,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PPI环比上涨1.2%,同比上涨10.7%,同比涨幅创历史高位。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财经》记者表示,物价上下游分化加剧。“双控”限产、煤炭短缺造成的供给约束使PPI再创高位。预计10月PPI仍将继续上行,大概率突破11%高位。10月部分地区限产压力有所放松,但总体产能将低于历史同期。保供措施拉动煤炭库存小幅回升,但仍处于相对低位,叠加供暖期囤货需求,煤炭价格易涨难跌。电价机制改革将提升工业生产成本,价格传导效应或将有所体现。

宋雪涛、郭微微分析,今年四季度经济走势能否改善,取决于诸多因素:外生因素能否消退、供给约束能否缓解、需求潜力能否释放。乐观情形下,外生因素消退(疫情恢复平稳,自然灾害轻微)、供给约束缓解(主要是煤炭供应改善和电价上调后的电力供应修复,预计能耗“双控”的政策宽容度较低)、需求潜力释放(财政支出年底发力、货币政策协同配合、房地产政策压力阶段性缓和、消费出台针对性政策),在短期出口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度的情况下,四季度经济有望较三季度改善,实际GDP两年同比增速有望回归5%之上。

针对经济内生动力继续走弱的背景,多位专家预测,后续相关宏观政策或将进一步加码。

宋雪涛、郭微微认为,需求端,随着政府债券发行提速、部分到期MLF被分批置换;生产端,可能通过放宽煤矿生产限制、提升审批效率、提升电价等方式抑制煤价飙升、改善电力供应,保证正常的企业生产和居民用电,能耗“双控”的政策宽容度可能不高。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告诉《财经》记者,随着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四季度依然是消费复苏的重要窗口期。三季度单季居民收入增速6.6%,较二季度有所回落,且地产销售冷清均对消费复苏形成制约。应继续加大力度提振内需,进一步挖掘消费的增长点,出台相关促消费政策,并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增速。

罗奂劼表示,一方面,鉴于中国对疫情反弹的防控效果,部分商品消费有望出现回补,或将继续带动整体消费回暖以及服务类消费的改善,消费复苏的动能有望延续,但复苏斜率预计偏缓。另一方面,仍需关注收入增速放缓、防御性储蓄导致消费倾向降低等两方面因素对消费的压制作用。

多重挑战和风险下,中国经济亮点犹存。康勇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仍在复苏进程中,制造业投资的恢复显示出制造业企业的中长期信心改善,预计今年四季度中国经济环比增速将提高,今年全年经济增速达到8.2%左右,体现出中国经济仍然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