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启动信贷品牌隔离,银行独立信贷从“借呗”中分离

作者 | 《财经》记者 张威 编辑 | 袁满  

2021年11月08日 20:07  

本文1980字,约3分钟

品牌隔离举措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

蚂蚁集团知名消费金融产品“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有了最新进展。

2021年11月7日,细心的支付宝用户发现支付宝页面中的“借呗”变为了“信用贷”,且明确提示由银行提供服务。

11月7日夜里,蚂蚁借呗官方回应表示,借呗正在逐步推进品牌隔离工作,包括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多家持牌金融机构将共同为用户提供更便捷、优质的小额消费信贷服务。未来,借呗将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并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品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在品牌隔离过程中,用户的服务体验不会受到影响,开通、查账、计息、借还款等核心流程不会发生变化。

事实上,蚂蚁借呗品牌隔离对于市场而言并不突然。2021年6月3日,市场关注已久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得重庆银保监局批复开业。更早的时间,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于2020年9月获得筹建批复,期间因为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开业批复稍微迟到了,金融监管研究院院长孙海波之后解读称,能够在今年6月初批复出来,基本上意味着对蚂蚁集团其中信贷板块的整改思路完全明确。

按照此前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

值得注意的是,亦有支付宝用户向《财经》记者反映,目前登录支付宝页面依然显示借呗。11月8日,蚂蚁借呗向《财经》记者表示,服务机构是遵循历史服务机构优先等原则,并对用户的需求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进行匹配的。“信用贷”页面展示的信贷服务暂时还不支持用户自主更换服务机构,未来我们会进一步优化相关体验。考虑到用户习惯,展示体验将逐步优化:在用户熟悉“信用贷”页面后,我们会逐步去除现有的标注说明。此外,未来借呗在支付宝的入口也将调整为“借呗|信用贷”。

2015年,蚂蚁集团推出了花呗和借呗两款消费金融产品,此前,《财经》记者报道,根据蚂蚁集团招股书,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平台共促成信贷余额2.15万亿元。其中,以花呗、借呗(主体分别是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消费信贷余额总计1.73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中,由金融机构进行实际放款或已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98%。

资深金融分析师王蓬博分析认为,借呗服务原本就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蚂蚁集团联合运营的信贷服务,但原先统一标挂为了“借呗”品牌。品牌隔离举措,能让借呗品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形成隔离,方便用户更充分地了解信贷服务提供方的信息,避免产生品牌混同。

据《财经》记者了解,“信用贷”页面展示的信贷服务全部由其他金融机构独立经营,其授信额度、利率由服务提供方根据用户信息动态审批决策,不受此次品牌隔离工作影响。后续如用户信用记录、资质信息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变化。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财经》记者表示,支付宝中的“借呗”变为了“信用贷”,是在加强金融科技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平台垄断的背景下,蚂蚁集团金融业务整改过程的措施之一。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初步隔离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信贷产品的不当连接,减少蚂蚁集团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二是有助于纠正蚂蚁集团借助支付宝的入口优势和流量数据进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三是有助于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清晰、准确地向消费者披露实际贷款主体等信息,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下一步,蚂蚁集团应按照法律法规和金融管理部门要求,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整改,坚持持牌经营,明确业务边界,让支付归支付、信贷归信贷、投资归投资。”董希淼说,特别是,要按照《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要求,采集用户数据要获得用户授权并明确告知目的,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得过度采集;要彻底断开支付宝与信贷业务的不当链接,通过支付宝采集的个人信用信息,应由个人征信机构进行处理,不得直接提供给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