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增社融止跌,市场仍在期待反弹

作者 | 《财经》记者 张威 编辑 | 袁满  

2021年11月10日 19:58  

本文2429字,约3分钟

尽管新增社融止跌,但社融同比增速10%,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专业人士认为,整体上,10月金融数据延续了此前的走势,并未出现明显反弹。

“初步统计,2021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70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7219亿元。”

2021年11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符合市场预期的10月新增社融终于结束了连续三个月同比减少的趋势。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7752亿元,同比多增108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167亿元,同比多1236亿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向《财经》记者表示,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净融资等同比多增,对社融带来一定支撑。“居民中长期贷款10月多增了,与房地产市场融资有所回暖有关系”

事实上,数据发布之前,市场研究机构就曾预期,在涉房融资基本恢复正常的背景下,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有望止跌企稳。

2021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曾表示,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也存在一些误解,将要求“红档”企业有息负债余额不得新增,误解为银行不得新发放开发贷款,企业销售回款偿还贷款后,原本应该合理支持的新开工项目得不到贷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

针对这些情况,邹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于9月底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指导主要银行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262亿元,同比多增1364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6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2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2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310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8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9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6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583亿元。

远洋资本高级研究员盖新哲向《财经》记者表示,10月信贷数据略有一点偏弱,或与信贷需求不足有关。一是企业长贷偏弱。10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2190亿元,这一数值远低于去年同期4113亿元,也略低于2019年2216亿元。二是居民长贷有所回暖但仍然不算高。虽然住户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62亿元,但环比减少446亿元,这比之前有媒体报道的环比多增1500亿元相去甚远。

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底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提出了“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仍需努力”,透过上述数据,盖新哲依然认为目前来看尚未有明显成效。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末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贷款需求指数双双下滑,未来信贷需求不足可能有持续压力。同时,制造业PMI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10月值双双下滑,表现为历史最低水平(除了2008年、2020年),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降至4%甚至更低水平。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3.6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9.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

一位银行分析师向《财经》记者表示,M2同比增速为8.7%,超出市场预期(市场预期8.36%),社融同比增速为10%,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整体看,10月金融数据延续了此前的走势,并未出现明显反弹。

临近年末,梁斯认为,预计货币政策基调和操作模式不会有变化。短期内仍将根据市场流动性需求,结合专项债发行情况、财政支出力度以及缴税等情况综合权衡,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要做好政策衔接工作。一方面,维护金融数据运行基本稳定,确保整体资金支持力度不减。同时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用,对小微、绿色等领域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精准性。另一方面,需警惕美联储taper的影响。全球流动性长期充裕的情况将发生逆转,要密切关注美元资产收益率及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变化情况变化,做好风险应对。

盖新哲则提醒,四季度还要注意房企违约风险上升的风险,避免硬着陆。近期房企债券市场尤其美元债异常波动,恐慌情绪开始误伤冲击绿档房企债券价格,一级市场几乎丧失融资功能,未来房企将需要加快卖房销售来偿付大量到期债务,才能阻止恐慌情绪传染,这可能需要按揭贷款、预售资金监管等多方面政策同步支持才可能实现。昨天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举行座谈会,房企在境内发债可能有所松动,是政策支持改善的重要信号。

2021年11月8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光大证券研究所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初步测算,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额度大概在6000元-9000亿元,预计分两年使用,释放的基础货币规模略低于一次降准(约1万亿元)。对此,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则表示,低利率主要是为了鼓励银行支持碳减排,并不是全面的降息行为,这是一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货币政策工具。

梁斯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能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加合理的金融支持。一方面,碳减排工具“先贷后借”的机制,能够提高资金支持的精准性,这也对金融机构精准辨识企业的绿色、可持续经营程度提出了要求,有助于提高碳减排相关资金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碳减排支持工具将鼓励金融机构的更好发挥其中介作用,从源头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和引导企业将碳核算、披露等工作落实到实处,向企业和公众传递绿色生产、低碳生活以及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经济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