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稳增长

《财经》杂志   

2022年01月24日 11:05  

本文1499字,约2分钟

新年伊始,中国央行超预期降息,发改委出台关于促进消费的文件……中央各部门拉抬经济的政策指向比较明显,也正在形成合力。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有望得到根本扭转。

“哀莫大于心死”,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关于市场信心的一番话颇让人动容。这一方面说明扭转下行趋势的紧迫感,另一方面说明相关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凡是从上到下充满问题意识,主动直面问题,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则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在披荆斩棘中迎来坦途,而在顺境中如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导致从上到下头脑发热,反而会遭遇种种挫折。

对一段时期以来的各种调控政策进行力度和节奏调整本身,就会发挥一定程度的逆转经济下滑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因为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就把近年来的宏观政策全盘否定,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政策从制定到执行,过程中会面临现实的变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和实际效果的测度进行实时调整,本来就是调控的题中应有之义。

调控导致一定程度的增速下滑,这也在各方预料之中,因为政策基调就是为了追求高质量增长,不能在靠泡沫尤其房地产泡沫推动增长的老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不挤压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速可能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下滑,但这样必然会导致风险的继续累积,甚至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和经济的硬着陆在不确定的时点猝然发生,到最后必然会令中国的发展付出更大更惨痛的代价。

当然,各种调控措施推出的时点和节奏是否应该更妥为筹划,避免形成“合成谬误”,形成阶段性过强的向下的共振效应,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在执行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意无意间存在层层加码的取向,这些都是应该加以总结和查摆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实时调整的机制加以及时完善,取得更好的调控效果,避免工作中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这种总结、查摆和纠偏,本身就会起到剖白政策初心的作用,进而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

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各地区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政策的制定、出台和执行如何更好地结合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如何更好发挥地方官员的积极性,如何给企业和个人更大的自主权,更是永恒的命题。中国各地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和产业构成也不尽相同,很难通过一刀切的政策来加以调控。面对各地的不同情况,应该增加调控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弹性,既要避免鞭打快牛,又要避免拔苗助长。

通过因地制宜和因地区施策,更好地发挥全国一盘棋效应,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各地接力发展,错时错峰发展,既在总体上保持发展的速度和节奏,又能更好地为彼此留出转型的时间和空间,彼此托底、互相借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发展红利的溢出效应,更好地做好内循环工作。

在从上到下、从沿海到内地、从国企到民企,各方合力谋发展的同时,应力避重走大水漫灌、以规模和速度求效益的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转型升级需要扎实投入,优胜劣汰不可能没有输家,主要挤泡沫不可能无痛推进,这些都是必然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不能因为一时的增速下滑而失去政策定力和战略定力。在稳住基本盘、扭转经济过分失速的基础上,还是要下定决心通过中长时段的创新引领发展来杀出一条血路,因为可持续的发展只能建立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

总之,中国经济的体量是巨大的,基本面是良好的,改革开放积累的红利是雄厚的,各种需求是现实的,回旋空间是充足的。只要各方直面问题,提振信心,措施得宜,必将无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