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距离金融中心城市“第一方阵”有多远?

作者 | 姜喆 编辑 | 门国锋  

2022年04月12日 15:34  

本文3918字,约6分钟

青岛金融综合实力与国内处于“第一方阵”的城市差距依旧较大。

“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英国知名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的名言仍能带给人们极大启示。高附加值的金融业当前已成为城市转型升级,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金融中心更是一个国际化城市最亮眼的标签。

3月下旬,被誉为金融业“晴雨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发布了最新一期数据。数据显示,青岛在全球119个金融中心中位列第38名,在中国内地城市中位列第6名,排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之后。自2020年以来,青岛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不断跃升,数据是青岛金融影响力逐年提升的佐证,在政策的加持下,青岛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持续增强,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但放置在全国的维度来看,青岛在金融服务能力、金融平台搭建和人才支撑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瓶颈。在吸引头部金融机构集聚、财富管理、资本市场等方面和位于“第一方阵”的金融中心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青岛金融影响力逐年提升

3月下旬,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1)”发布。本次共有119个金融中心进入第31期GFCI榜单。中国内地上榜的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青岛、杭州、大连、天津、南京、西安、武汉12座城市。

自2007年首期发布以来,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每半年更新一次,被国际金融界广泛关注,被誉为金融发展的“风向标”。纵观十几年来的指数排名,中国内地金融中心城市的国际地位及声誉不断增强。在最新一期排名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青岛六城进入亚太地区15强。内地金融中心城市中,青岛的综合竞争力排在第6位,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五城之后,领先于杭州、大连、天津、南京、西安与武汉。

青岛在全球119个金融中心中位列第38名,与上期(2021年9月发布)的排名保持一致,较2021年3月的排名上升4位。2019年3月,青岛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一度跃升至第29位,取得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2020年3月险些跌至100名外,之后一直呈稳步回升的态势。

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金融业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金融业是典型的资金、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投入产出比高,创造税收高,是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金融业可以提升城市综合发展实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成为各大城市争先发展的产业。”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志亭介绍,近年来,青岛多项举措并重,发力金融产业创新,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持续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动力。

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岛拥有对外开放的先天区位优势。财富管理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平台的批复设立,国家战略优势叠加,让青岛具备金融产业先试先行的基础。近年来,青岛相继发布“创投风投十条”“金融20条”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不断完善金融环境,通过开展国际性的金融会议、论坛提升城市金融影响力,吸引众多金融机构落户,金融业的发展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刘志亭介绍,GFCI的排名可以印证青岛金融发展提速的成果,金融业良好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给城市带来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金融中心之路任重道远

打造举世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青岛怀揣远大的“金融”梦想。2021年9月,青岛市政府发布《青岛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在青岛金融产业规模和服务能级显著提升的基础上,到2025年,青岛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到2035年,青岛要实现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目标。

如果把时间放置在更长的维度来看,2021年是青岛实现国际金融中心远景目标的起步之年,也是青岛金融业发展厚积薄发的一年。随着联储证券和新沃基金相继落户,青岛迎来全市首家全牌照券商,山东迎来第二家公募基金;港信期货的开业,实现了青岛法人期货机构的零突破;广发银行青岛分行开业,青岛集齐12家股份制银行一级分行;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推动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聚集,当前青岛的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占据山东总数的九成以上。

“青岛的金融业,尤其是外资金融的发展历史底蕴深厚,近10年来,青岛对金融业相当重视,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金家岭金融区、莱西基金小镇都获得了较好的金融集聚效应。无论是从营商环境还是金融发展前景来看,青岛具备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条件。”但刘志亭也指出,金融中心城市所应具备的金融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经济实力、对外开放度、金融服务能力和影响力、科技研发和人才支撑等方面,青岛尚存在诸多瓶颈。

青岛并没有上海、深圳、北京、大连、郑州等城市拥有国家级的金融交易所,在改革开放初期,错失了形成金融集聚区的机遇,金融吸引力不足。目前入驻青岛的金融机构国际知名的头部企业较少。例如2021年从上海迁址青岛的新沃基金,是青岛市第二家公募基金公司。但新沃基金自2015年成立以来并无亮眼业绩,根据Wind数据显示,新沃基金公募管理规模目前排在行业倒数。

“金融平台的规模和影响力有限,决定青岛在金融理论、金融人才、金融创新等方面略显弱势,这就是大众直观上感觉青岛金融业并不强,重要原因是青岛鲜有国际知名的头部金融机构。”刘志亭介绍。

金融与资本市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活跃度较高的城市集中在“北上广深”以及长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据《2021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青岛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4家,境内上市公司达到58家。青岛近年来发力资本市场培育,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跑出了“加速度”,但放置在全国维度来看,这个数据差强人意。2021年杭州新增境内上市公司38家,境内上市公司达到199家;苏州新增境内上市公司35家,境内上市公司达到175家。宁波、南京、无锡、成都的境内上市公司均已超过100家。

此外,制约青岛金融业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是青岛财富水平不高。尽管2021年青岛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了5万元大关,但在全国来看仅位于中等水平。2021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的城市有16个,与青岛经济总量处于同一区间的宁波、无锡,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青岛1.4万元、1.2万元。“财富管理是金融业的重要分支,青岛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南方很多城市不在一个量级,财富管理的规模也无法与之相比,这是当前青岛金融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关键因素。”刘志亭说。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青岛金融业各项指标逆势上扬,金融增加值实现861.8亿元。青岛提出“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的近期目标 。从2021年各大城市的金融增加值数据来看,上海、北京、深圳一路领先。广州、重庆、成都、杭州、天津、南京均超过了2000亿元,远远高于青岛设定的“小目标”。

“从金融业发展的综合水平来看,青岛远未达到‘第一方阵’,在‘第二方阵’中,也并不是位于前列,与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依旧存在较大差距。”刘志亭介绍。

弯道超车或能破局?

实体强,经济强;金融稳,经济稳。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是金融业发展的根基。作为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青岛正面临着来自产业转型升级的各方面挑战,其中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金融与实体经济双向互动,金融与城市互为支撑,为城市跨越提供动力和源泉,是金融作为经济“血脉”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2022年2月召开的青岛市金融工作座谈会上,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命脉。全力以赴做优做强现代金融业,争取迈上新的台阶。未来一段时间,青岛要扩大金融产业规模,努力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和占GDP比重;要塑造金融优势特色,加大优质资源引进力度,打造财富管理、创投风投“两个高地”;要加快金融创新发展,实现金融科技、外汇和跨境人民币改革创新“两个突破”;要提升金融辐射能力,加强联动协同,统筹推进金融服务胶东经济圈,助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政策的支持和金融环境的改善,让青岛发力金融业具备了“弯道超车”的条件。当前,青岛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41家,管理基金规模1639.4亿元。“青岛近年来大力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已经取得了较好的集聚效应。此外,在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金融领域,国内城市差不多处于同一起跑线,青岛完全有实力在这些新兴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刘志亭介绍,青岛制造业基础雄厚,海尔、海信等企业较早开启了供应链金融的探索。青岛还有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模式结合,可以有效缓解本地优势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等问题,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志亭介绍,未来青岛需要有所聚焦,强化特定金融领域的全国性影响力,金融业在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