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连续四年上马新核电?

作者 | 《财经》记者 韩舒淋 编辑 | 马克  

2022年04月23日 18:25  

本文3953字,约6分钟

分别采用自主设计的华龙一号和国和二号技术。综合估算,此次获批的三个项目可拉动1000亿至1100亿元投资

4月2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核准纳入国家规划的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核电项目。

这是中国自2019年以来连续第四年核准开工新的核电项目,一次核准6台机组,也是近年来最多。

《财经》记者多方获悉,此次核准项目的分别是三门二期、海阳二期和陆丰5号、6号机组,一共6台机组。三个项目分别由中核、国家电投和中广核控股开发。三个项目使用两种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三门二期、海阳二期使用CAP1000技术,陆丰5号、6号使用融合后的华龙一号技术。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要立足中国国情,应对外部环境新挑战,抓住重点,强化能源保供,未雨绸缪推进条件成熟、发展需要的能源项目开工建设,促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这也能扩大有效投资和带动就业,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据《财经》记者了解,随着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不断成熟,批量化建设成本下降,设备国产化率提高,并且三门二期、海阳二期是在原厂址上扩建,较一期可省去拆迁、码头等基建成本。另外,采用中核版融合后华龙一号技术的华能昌江二期预计总投资365.8亿元。综合估算,此次三个项目可拉动约1000亿至1100亿元投资。

新厂址、新技术

具体而言,三门、海阳项目是在已有核电厂址上扩建,三门项目由中核控股开发,海阳项目由国家电投控股开发。这两个厂址已有三门一期、海阳一期四台机组建成投产,这四台机组是引进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建成的全球首批AP1000技术机组。

三门二期、海阳二期将使用CAP1000技术继续开发,CAP1000技术是国家电投下属的国家核电在引进消化吸收美国AP1000技术基础上开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在内部被称作国和二号,其关键成套设备都已具备国产化制造能力。

三门二期、海阳二期两个项目,由此成为使用CAP1000技术的首批机组。其中海阳二期也是国家电投在2019年2月开工国和一号(CAP1400)示范工程之后,首个获批的新核电项目。据《财经》多方了解,未来国家电投廉江厂址、白龙厂址,华能集团石岛湾厂址至少8台机组预计都将使用CAP1000技术的核电机组。

对国家电投而言,其自主开发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还在建设过程中,国家电投计划在国和一号完成冷态功能试验之后推动后续的国和一号机组开发。在新的国和一号核准前,使用CAP1000技术机组的核准开工,将有助于维持国家电投的核电队伍,不断积累开发建设经验。

陆丰是此次获批的新厂址,由中广核控股开发,采用融合后的华龙一号技术。此前,采用同一技术的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浙江三澳核电项目已在2019年获得核准,两个项目4台机组已经陆续开工,此次获批的是陆丰5、6号机组。

陆丰厂址是中广核开发较早的厂址,其1、2号机组按照AP1000技术进行前期工作准备,但条件还未成熟,核准开发进度落后。

同一核电厂址的后续机组先核准开发的情况并非首次。此前在中核控股开发的徐大堡厂址上,徐大堡一期计划采用AP1000技术,但其后徐大堡二期采用俄罗斯VVER三代核电技术,在2021年4月率先获得核准,并在当年7月获颁建造许可证。

按照AP1000技术进行前期工作的核电项目之所以开发滞后,一个重要背景是美国后来收紧了与中国在民用核能领域的合作。2018年10月,美国能源部发布《美国对中国民用核能框架》,严格限制新型反应堆技术和小堆技术的合作,并限制和美国核电形成竞争的中国核电技术所需设备的出口。

自此之后,中国未再核准采用美国AP1000技术的核电项目,新核准的核电项目所用技术均为自主三代核电、俄罗斯技术和新型小堆技术。

而中广核又受美国制裁影响最大。2019年8月,受此前一起涉核技术交流诉讼影响,美国商务部将中广核及其关联共4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方企业对其出口。彼时,中广核回应《财经》记者称,这对中广核发展影响可控。

核电的安全、清洁和廉价考量 

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核电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了安全。会议指出,要在严格监管、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对经过多年准备和全面评估审查、已纳入国家规划的三个核电项目予以核准。

核电的安全担忧始终是其发展面临的争议。事实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提及核电,在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对核电的定位是,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新的核电项目核准建设。这一表述相比以往,也并无变化。

另一方面,国内外的能源供应与转型形势,是核电虽然面临安全担忧,但仍然不可或缺的重要背景。在2021年国内面临电力短缺的形势下,核电出力稳定可靠,核电利用小时数7777.85小时,不仅远高于其他电源品种,也是近年来核电最高的年利用小时数,比2020年高出350小时,以2.2%的装机容量贡献了超过5%的发电量。

其中辽宁红沿河核电尤为典型,此前在2015年到2018年东北电力相对过剩的背景下,其多个机组多次曾应电网要求降功率或间歇性停止运行,利用小时数显著低于全国核电平均水平。

在去年秋冬季全国电力供应紧张、电煤价格飙涨、新能源出力波动导致东北出现拉闸限电的背景下,红沿河核电出力稳定,其原先投运的四台机组年利用小时数高达7562至8549小时,综合水平高于往年,去年8月具备商运条件的5号机组能力因子达到99.97%。

核电利用裂变能发电,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2021年,全国核电发电4071亿度,相比燃煤发电减少碳排放3.01亿吨。成本方面,大部分核电电量执行标杆电价政策,其电价一般与各省燃煤标杆电价持平或低于燃煤标杆电价。

另外,核电项目一般为百万千瓦机组,总投资高,建设周期长,此次获批的项目,预计将在2027年至2028年才能建成投产。因而更需要稳定的行业政策,提前谋划。

综合来看,强调安全前提下审慎而稳定的推进核电建设,是当前核电面临的政策主基调。一年六台左右新机组核准开工,也比较符合业内预期。

随着此次6台机组获批,中国当前核电装机并网机组达到53台,装机容量5464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0台,总量2133万千瓦。另有7台机组获得核准等待开工,按照流程,机组核准后需在生态环境部核安全局颁发建造许可证后方可开工。

核电之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对煤炭、煤电做出部署。会议提出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引导煤价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煤电机组节能减排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全年改造规模超过2.2亿千瓦。

当前全球能源供应的形势,无疑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煤炭、煤电、核电等能源领域工作部署的重要背景。受俄乌冲突影响,全球能源供应面临供应短缺和高成本的危机,稳住煤炭、煤电生产,是当前保障国内能源安全最重要的基本盘。核电的建设周期较长,需要提前部署,有助于在远期提供清洁能源,助力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

全球核电在危机中回暖

不仅国内核电稳步推进,全球来看,新的能源形势下,核电正处在福岛事故之后最积极的气氛中。尤其是欧洲和东亚国家在核电取舍上的转向更为明显。福岛核事故11年后,核电气候相对回暖,但前景还难言光明。

2月2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补充授权法案(EU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activities),将满足特定条件的核能和天然气归为可持续投资的“过渡”能源。这一法案为可持续的投资活动设立分类标准,供各国参考,制定相应的财务、税收、管理政策引导可持续投资。

该法案的制定过程中,芬兰持支持态度,芬兰的执政联盟包含绿党(Greens),但最终在这一议题上与政府保持一致。

今年2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演讲,宣布计划从2028年开始新建6个核电机组,并计划之后再新建8台机组,到2050年新增2500万千瓦核电装机,现有机组计划延寿运行。这是目前欧洲国家里最明确的核电发展计划,相比此前逐步减少核电比例的政策是巨大转向。

4月,英国发布《能源安全战略》(British Energy Security Strategy),其中提出到2050年核电机组装机达到2400万千瓦,是目前装机容量的三倍,届时可满足25%的电力需求。具体措施包括为新项目投资决策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小型模块堆和先进反应堆技术的研究,接下来推动最多8个核电机组投入建设。

明确弃核的德国最终没有动摇,在一番考量后依然维持2022年底关停核电的目标。

比利时推迟了其核电的退役时间表。3月中旬,比利时宣布将其两座核电站的退役时间从2025年推迟至2035年。

在东亚,饱受天然气涨价之苦的日本和韩国开始重新重视核电。

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21年6月发布《绿色增长战略》,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该战略涉及14个领域,核能也位列其中。经济产业省提出了快堆、聚变堆、小堆、高温堆等反应堆技术的研发计划。

此外,据日本《日经新闻》今年3月28日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3%的受访者支持安全的核电站重启运行,38%的受访者反对重启。这是福岛事故之后该项调查中支持核电重启者首次超过反对者。

韩国则刚刚经历政坛更迭,总统换届后,核电政策也将迎来转向。文在寅总统主张取消新建核电,已有核电机组不再延寿,但候任总统尹锡悦对核电持明确支持态度,他不仅支持在韩国国内继续发展核电,还表态将支持韩国核电出口。

综合来看,在当前弥漫全球的能源供应危机下,核电自身低碳、稳定、相对廉价的优势,正在一些传统核电国家和能源大量依赖进口的国家重新引起重视,在新的能源战略中占得一席之地。

但另一方面,对核电的安全担忧,以及项目自身建设周期长、审批复杂、建造技术难度大的特点,也让这种回暖气氛,还难以立刻在产业界有所回响,多国在核电领域的发展目标,都放在相当长的周期内来筹划,最终能否落地,仍需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