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一季度GDP增4.8%

《财经》杂志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张寒 编辑/王延春  

2022年04月25日 10:13  

本文6599字,约9分钟

各项措施目前都在按照提前发力、精准施策的要求全力推进,更多政策组合也在研究和储备之中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4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87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53037亿元,增长4.0%。

《财经》记者了解到,数据发布前,多家机构预测值低于5%。平安证券预计约为4.9%,民生银行预计约为4.6%,粤开证券预计约为4.8%。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向《财经》记者表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略高于市场预期,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较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贸易结构优化,PPI同比涨幅回落符合预期。但是,相对于全年实现经济增长5.5%左右的目标而言,仍然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

国开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杜征征告诉《财经》记者,相对于去年底以及今年初市场普遍对一季度经济增速为5.5%左右的预测,4.8%的增速是低于预期的。3月以来,国内疫情的反弹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据了解,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4.8%,与2022年1月、2月相比,3月的很多数据都出现了明显下滑。3月的下滑与本轮疫情在3月暴发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认为,考虑到长三角的疫情延续,预计4月的宏观数据不容乐观。此外,目前很多工业企业由于疫情不能获得关键的零部件与原材料,可能影响5月、6月的工业生产。

“如此来看,2022年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速甚至可能低于一季度。”张明说。

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2月的经济增长数据时,用“经济恢复好于预期,中国经济呈现出了阵阵暖意”来形容中国经济前两个月的运行情况。但3月以来,国内疫情反弹,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再受到俄乌冲突、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中国经济受到较大冲击。

对于全年的经济走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剧锦文告诉《财经》记者,疫情的散发将对前两个季度的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预计一二季度是今年经济的低点,随着疫情好转,三四季度经济将实现反弹和恢复。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14.2%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当中,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制造业增长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1%。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2%、8.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7.7个、1.6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财经》记者表示,一季度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主要是得益于1月-2月的强劲表现。同时,国内商品保供稳价、助企纾困措施力保工业部门正常运行。工业三大门类继续保持扩张,矿业部门产出增长强劲,水电公用事业部门产出平稳。能源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运行,继续对上游矿业部门产出构成有力带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投资上升的同时,一季度的工业品,比如钢铁、水泥等产量却在大幅下降。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累计粗钢产量24338万吨,同比下降10.5%;一季度水泥总产量为38698万吨,同比减少12.1%。

对于这一数据之间的矛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给出的解释是:钢铁、水泥产量下降,但是工业生产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驱动力和过去相比有很大变化。现在产业发展更多向中高端迈进,今年投资三大领域中的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对传统工业产品,比如钢铁、水泥的带动有很大变化。

总的来看, “在工业生产当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对工业的支撑作用在增强。”付凌晖说。

《财经》记者注意到,数据显示,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0%,增速有所回落。

对此,杜征征告诉《财经》记者,从2021年底到今年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保持在7%至8%的水平,但是3月已经降到了5.0%的水平,这一数据明显比前几个月要弱一些。一方面是疫情的直接影响,例如,近期疫情尤其对汽车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对整车生产以及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有较大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导致港口进出口的效率也有所下降。此外,出口的增速也在趋于下降。综合因素导致3月工业生产有较明显的回落。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分析,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下滑主要表现在制造业上,同期采矿业增加值则仍保持升势。这种走势与2021年一季度形成了反差。2021年限产政策开始强化,并集中作用于上游采矿业上。因此在2021年一季度,采矿业工业增加值先于制造业而下滑。今年则是在限产放松、但疫情冲击加剧的背景下,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先于采矿业下滑。这反映出了当前经济所面临的供给冲击与去年的不同。

“当前疫情走向仍有很高不确定性。根据2020年的经验,就算疫情被控制住,经济活动的恢复也有一个缓慢爬升的过程,所以不可低估今年中国经济可能遭受的供给冲击的影响。”徐高说。

据了解,近期疫情影响下,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汽车产业尤为明显。4月15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发文称,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4月14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发文称:“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5月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已有多家车企产量出现大幅下滑:一汽红旗3月产量同比下滑73%,一汽-大众下滑45.8%,上汽通用下滑31.3%,北京奔驰下滑30.7%,华晨宝马下滑51%,上汽大通同比下滑34%。

为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问题,4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并部署十项重要举措,要求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

 

基建投资超预期发力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872亿元,同比增长9.3%。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制造业投资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

对此,周茂华向《财经》记者表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表现超预期,得益于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的强劲表现,抵消房地产投资低迷表现。主要原因是国内跨周期、稳增长政策靠前发力,加之制造业助企纾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此外房地产市场也处于筑底企稳阶段。

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5%属于超预期上行,这表明基建已经开始发力稳增长。杜征征向《财经》记者分析,一方面专项债提前下达,另一方面信贷超预期增长,再加上近期国常会多次指出财政、货币政策要配合发力稳增长,都对基建投资有较大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建持续回暖的同时,市场数据显示,石油沥青产业的开工率却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对于这一数据之间的矛盾,市场也有所疑惑。

对此,杜征征向《财经》记者分析,第一,基建方面当前可能主要是对库存的消耗。第二,新基建的占比在不断加大。“修路等传统基建使用沥青等材料比较多,但是新基建包括5G建设、冷链物流等对此需求并不大。”

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方面,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增长保持较高增速。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4%。民间投资59622亿元,增长8.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7%、14.5%。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7.5%、35.4%。

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了32.7%,这对整个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拉动作用。相比1月-2月同比增长20.9%,一季度制造业投资的15.6%的同比增速有所回落。杜征征表示,一方面,企业利润高增长时期已经过去,另一方面,高通胀对企业的投资意愿也有所影响。此外,3月PMI回落,3月制造业景气水平反季节性下滑,再加上当前内需和外需的走弱,企业对于制造业未来前景的信心也有所下降。

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制造业与服务业PMI指数双双跌至荣枯线以下,分别为49.5%与48.4%。

“上一次制造业与服务业PMI指数双双低于50%,还发生在2020年2月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张明表示,PMI是行业先行指标,这意味着今年二季度的工业生产与服务业产值不容乐观。

在三大投资当中,房地产投资增速居于末位。数据显示,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商品房销售面积310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3.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8.6%。商品房销售额29655亿元,下降22.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5.6%。

3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7.7%和26.2%,降幅较1月-2月扩大8.1个和6.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同比分别下降2.4%、22.2%、21.5%、15.5%,较1月-2月收缩6.1个、10.0个、23.3个、5.7个百分点。

当前房地产市场在边际宽松的大背景下,大幅下滑的趋势有所缓和,但是整体表现依旧不及预期。

徐高认为,在地产政策开始放松的背景下,地产销售和融资之所以仍在恶化,关键在于地产行业的预期已经转为悲观,悲观预期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已形成。在循环中,地产开发商信用风险的上升与外界对地产行业信心的下降相互加强。

 

3月消费增长再转负,调查失业率上升

“三驾马车”中的消费表现不及预期。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59亿元,同比增长3.3%(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1.93%。

周茂华表示,3月突发的多点散发疫情对国内部分商品与服务消费支出造成冲击,餐饮、住宿、旅游、交通物流等行业受散发疫情冲击大,导致3月消费同比下滑3.5%超出预期,拖累了一季度消费表现。

3月消费同比下降3.5%,是2020年8月以来再度转负。

杜征征认为,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在3月还没有完全体现,4月的冲击会更大。4月以来,上海等城市疫情防控加强,城市之间的流动减弱,对消费造成较大影响。居民的收入、消费意愿在进一步下降。未来消费将继续走弱。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这要求我们调节消费不能简单地依赖于一般常态经济下滑时的扩消费政策,必须要根据疫情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第一,畅通供应链物流链,防止由于供应链物流链出现瓶颈后影响消费。第二,要关注疫情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冲击问题。扩需求政策要适度从投资端向消费端和民生端倾斜,可以通过购物券,或者一次性发放疫情补贴的形式来帮助一些生活困难群体。“促消费要有系统性的举措,特别是疫情期间,不能简单按照过去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模式来进行。”刘元春说。

失业率的上升也是影响消费下降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扩大,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低于去年同期的297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五个月上升,且创2020年6月以来新高。

杜征征表示,第一,失业率上升本身有季节因素的扰动。第二,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造成较大打击,对就业造成较大影响。第三,出口增速的下降对于出口企业也造成冲击,影响就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福昌告诉《财经》记者,今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创新高,就业压力非常大,缓解就业压力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市场主体。未来要出台系列措施,保证中小微企业的生存。

对于当前如何更好地救助帮扶中小企业,刘元春建议:

第一,疫情冲击导致大量中小企业订单不足。在今后的订单采购方面,政府应更偏重于中小企业,通过订单让中小企业保持生产。

第二,对于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企业,除了传统的减税降费,还应采取特殊补贴的方式来进行扶持。

第三,目前很多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中小企业作为成本的承担者,政府该如何为这部分企业化解成本冲击,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信贷政策仍要持续推出。

 

全年经济走势或“前低后高”

近期,宏观政策密集加码支持“稳增长”。

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常会上还明确了具体的措施:一是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在今年二季度实施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二是延续执行失业保险保障阶段性扩围政策。三是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符合条件的地区可从60%提至最高90%。

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有序降低拨备率,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国常会召开两天后,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又发布相关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

对于接下来的经济走势,《财经》杂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预计,预计一二季度是今年经济的低点,二季度GDP增速可能还在4.8%左右,但是三季度之后,随着基数的下降,预计下半年GDP增速大概率会在5.5%至6%的水平。随着疫情的好转,三四季度经济将实现反弹和恢复。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二季度可能是今年全年经济下行压力最集中的阶段。由于去年二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速抬高至5.5%,必然会压低今年二季度GDP增长数据。上海等地疫情对消费、投资甚至出口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显现,预计二季度GDP增速也有“破5”的可能。

“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有二次探底的风险”。徐高认为,二次探底的风险既来自于因疫情而生的新一轮供给冲击,也来自于一直未能有效缓解的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压力。当下中国经济需要的不仅仅是稳住预期,还要防止悲观预期的自我实现,避免地产行业的情况蔓延至整个宏观经济。

不过,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二季度经济形势会受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但力度会减弱,特别是疫情逐步消退,对经济增速的抑制将减弱,而政策提前发力的效果会逐步显现,特别是基建投资提速,在高基数效应减弱的情况下,预计二季度GDP可能反弹至5.5%左右。

多位专家预测,在政策操作方面,今年会吸取总结去年的一些经验教训,更多出台一些能促进经济增长、提振市场信心的措施。

近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求是》杂志撰文称,今年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下拨资金,早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4月1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廖岷也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当前要着力减少和避免出台具有明显收缩效应的政策措施,遵循经济规律,坚持依法行政,寓管理、监管于服务之中。更多采用在线整改和在线回复的做法,更大力度地保护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各项措施目前都在按照提前发力、精准施策的要求全力推进,更多政策组合也在研究和储备之中。

(《财经》记者邹碧颖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