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明:实施“一揽子扩大有效投资计划”,及时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来源 | 《经济日报》 作者 | 冯煦明,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 研究室主任  

2022年05月11日 14:21  

本文2263字,约3分钟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总体上实现了较为平稳的开局;然而3月份以来,受部分地区新一轮疫情和乌克兰战争两个超预期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挑战明显增多,宏观经济景气度转弱,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与此同时,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加剧,经济中的悲观情绪有所蔓延。面对这些新的形势变化,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从宏观层面来看,投资和消费疲弱是制约当前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主要梗阻,国内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矛盾的主要方面。微观调研中也发现,缺需求、缺订单是当下很多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国内需求就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着力点。

国内需求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大类。从短期来看,投资是实施逆周期调节、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最具主动性的政策抓手。相较而言,消费取决于微观居民主体在特定收入约束下的决策,且粘性较大,因而宏观政策对于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空间和作用效果都较为有限。正因如此,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全力扩大国内需求。

当前,我国既存在扩大有效投资的现实需要,也具备扩大有效投资的现实条件。

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客观上仍然有大量领域亟须新增投资。一是基础设施投资。不论在传统基础设施领域还是在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我国都存在大量投资空间,前者如交通、能源、农田水利、垃圾处理、战略物资储备、应急管理等基础设施;后者如5G、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智慧物流体系、工业互联网等。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专题研究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提出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产能绿化投资和产业技术改造投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钢铁、煤炭、化工、家具制造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面临数以万亿计的“产能绿化”投资需求。同时,纺织、家电制造、煤炭采掘等诸多传统行业在科技进步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也需要实施技术改造来保持竞争力。新型农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也需要新增投资来实现产能升级和扩张。

三是民生补短板投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仍然存在供给短板。人口净流入规模较大的城市普遍面临基础教育学位不足、医院床位不足等问题;以大学毕业生和新一代农民工为主体的新市民群体购房难、租房贵,住房困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地区老旧城区、老旧小区亟须改造更新……等等问题都意味着巨大的投资空间,需要增加有效投资来扩大民生服务供给规模,提升供给品质。

另一方面,我国宏观储蓄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加之当前经济中可供使用的劳动、资本等要素资源较为丰富,产能利用率有待提升,因而具备将上述投资需求转化为实际有效投资的现实条件。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主体预期转弱的情况下,单项政策的作用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提振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因而须要从较高层面进行全局性、综合集成式的政策规划。建议以“短期稳增长、惠民生;长期促转型、攒后劲”为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民生补短板等领域及时谋划出台影响面广、规模足够、乘数效应明显的“一揽子扩大有效投资计划”。

具体而言:第一,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实施联网、补网、强链工程。二是提升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基础设施,加快5G、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智慧物流体系、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平台。三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在交通物流、水电气暖供应、商贸服务、垃圾处理、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方面,为城乡居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第二,在传统行业实施产能更新和产能绿化工程,带动技术改造投资和产能绿化投资。一是通过财税和金融手段,鼓励支持传统行业市场主体进行技术改造投资,更新生产设备,升级流水线和生产工艺,从而为提高产品品质和提升产业效益打好基础。二是通过财税、金融、碳配额等手段,鼓励支持传统行业市场主体进行产能绿化投资,降低生产环节的能耗和污染排放。科学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三是在一些市场集中度过低、产能过于分散、低水平竞争过于激烈的“内卷”领域,鼓励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法治化途径在兼并重组中向高质量均衡和高水平竞争状态迈进。

第三,加快补齐民生领域投资短板。一是在幼儿托育、中小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个环节,全面优化教育服务供给,系统性地提升国民人力资本,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跨越。二是扩大医疗及公共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和老年护理机构,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人口服务体系。三是根据地区间人口流动格局,提高建设用地指标的供需匹配度,重点在人口流入较多城市加快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部署,加快实施老旧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本文原载于《经济日报》,转载请注明。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