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书单 | 从城市起源到田园城市

作者 | 臧博 编辑 | 何刚  

2022年05月15日 18:46  

本文5387字,约8分钟

本期书单考察“城市”问题,选入的图书均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不同思路,其中一些甚至彼此对立。这种争论恰表明城市规划之复杂。城市不仅是一种规划项目,更是无数个人以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合成的强大力量的创造物。

只要对城市规划问题领域的图书略作梳理,便可知在众多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学者眼中,“城市”并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聚合体,而是一个个有机生命体,具备自己的个性和独特发展轨迹。

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规划大师们也身兼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气质,他们在设计一座城市或建筑时,除了考虑布局和结构和谐,更会将其视为一次社会改造契机。但同样是这些规划大师,也容易将某种理想情怀倾注于擘画想象中的完美城市。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奥斯卡·尼迈耶,他将自己的社会改造理想付诸实践,主导设计出心目中的完美城市巴西利亚,后成为巴西新首都。

在尼迈耶设想中,新城揭幕之日,便是里约热内卢那些令人忧心的社会现象找到解药之时。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巴西利亚,穷人仍然贫穷,阶层的鸿沟并未消弭,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官员们在巴西利亚办公,周末坐飞机回到里约度假。穷人们的生活并无改观。尼迈耶的理想之城,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柯布西耶影响。

本期书单考察“城市”问题,选入的图书均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不同思路,其中一些甚至彼此对立。这种争论恰表明城市规划之复杂。城市不仅是一种规划项目,更是无数个人以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合成的强大力量的创造物。

关于城市规划问题首推著作是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作品《光辉城市》。这是作者出于对自己身处时代之城市病和严重社会问题的反思而写出的作品。柯布西耶对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以及城乡一体的构想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巴黎或伦敦这样的都市之所以问题丛生,根源并不在城乡隔离,建造卫星城反倒会让城市病进一步恶化。柯布西耶想要构建的是一个紧凑高效的新城市模型。1928年,苏联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向世界各地的学者发出调查问卷。柯布西耶在回答问卷过程中,将其对一座完美城市的想象构思成形,以《给莫斯科的回信》为题发表,之后又绘制成图纸,这就是“光辉城市”的原型。

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念,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广泛共鸣,发展成了世界性的田园城市运动。除英国建设的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外,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 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是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弊端,倡导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并将它视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钥匙。霍华德认为,新城镇应是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和乡村的自然环境和谐结合起来的田园式的处所。

芒福德所著《城市发展史》是本学科必读经典。芒福德认为,城市实质上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同样的发展过程。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芒福德对城市的未来充满信心,坚信一旦消除了它有史以来的固有缺陷,城市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从未有过的重大作用。此外,芒福德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想给予了极高评价。

《光辉城市》,(法)勒·柯布西耶著,金秋野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

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被誉为现代建筑领域的毕加索或爱因斯坦。有建筑、城市规划学者认为,“自从勒·柯布西耶之后,所有其他建筑师的成就都只是注脚”。柯布西耶的建筑和规划思想构成了整个20世纪建筑学的基本内容。

《光辉城市》是柯布西耶对自己时代城市规划的一本系统批判书,今日读来依旧不过时。1917年,他来到巴黎,目睹现代城市的黑暗一面,无尽贪欲和贫富分化共存,由此开始对彼时的城市规划理念产生深刻质疑。在他之前的另一位名家英国人霍华德,提倡“田园城市”并出版《明日的田园城市》,同样厌恶和忧虑城市恶性增殖,提出了城乡一体、纯朴自然的城市发展理念。但柯布西耶对此另有见解,他认为,田园城市不过是一个前机器时代的迷梦;霍华德的城市模型散发着浪漫乡愁,却无视机器时代的潜力与风险。

柯布西耶指出,现代城市的规划存在三方面的痼疾。首先,城市无度扩张造成大量紊乱无序的类城市化区城,那些被寄予美好想象的卫星城,在现实中沦为生活品质低下的郊区。其次,城市地理空间上的分化造成贫富差异、阶级分层和社会不公。第三城市腹地也好不到哪里去,最繁华的地段往往充斥着贫民区一般的走廊式街道和内院式街坊,那里的生活令人备感厌倦、危机四伏。

柯布西耶想要构建的是一个紧凑高效的新城市模型。1928年,苏联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向世界各地的学者发出调查问卷,为合理部署城市规划收集意见。柯布西耶在回答问卷过程中,将自己对一座完美城市的想象融入其中,并以《给莫斯科的回信》为题发表,之后又绘制成图纸,成为“光辉城市”的原型。

在本书中柯布西耶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和资本驱动下的城市建设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一座完美城市的设计理念。尽管今日读来,有些想法并不实际,但作为一种对城市形象的想象和对市民生活的美好期许,柯布西耶的理念影响了许多后世设计师,比如奥斯卡·尼迈耶。后者主导规划和设计了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峻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

刘易斯·芒福德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也是城市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作者之一,其著作广为征引。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本书是芒福德晚期著作之一,可以视为对其城市理论的系统总结。全书通过梳理五千年的城市发展史,对历史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拷问,对城市发展的功与过作出了历史性的总结。

芒福德首先对城市的起源和性质做了开创性论述,继而沿着时空推延,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经过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直到近代世界。他注意到,人类文明和城市发展在历史上屡陷危机,尤在近代,二次大战后全球仍然险象环生,因而“为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专门回溯了城市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秩序,须能包括有机界和个人的,以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形式。”

芒福德不仅详尽论述了城市在各个历史时代的形式与功能,还从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描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预言了城市与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芒福德并不认为城市注定会变成市区拥挤阻塞、郊区四散蔓延、社会分崩瓦解,他勾画出了一个框架,使城市的技术设施、生活需要和社会准则三者结合在一起。他深信,城市一旦消除了它有史以来的固有缺陷,将来发挥的推动作用会远超历史上任何时期。此外,芒福德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想给予了极高评价。

《城市发展的逻辑》,(法)迈克尔·斯托珀尔著,李丹莉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4月

本书以经济地理学的视野考察城市,探讨了我们为何要以城市地区为背景来考虑经济发展问题,为何各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有巨大差异。

斯托珀尔认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背景因素有四个,即经济、制度、创新和社会互动以及政治。该书研究了这些背景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赢家城市和输家城市出现。此外,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全球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主要大城市发展所驱动,促进城市发展的关键亦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

作者分析了城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大都市发展创造了大量机会、创新,也带来了动荡和不均衡,也必然充满冲突。世界经济的赢家地区,即那些大中城市和地区之间存在差距,这些城市和地区与其他城市和地区之间也存在差距。各国的生存能力一直依赖于它们把社会的赢家和输家整合到一起的能力。21世纪,面对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与动荡不安,该采取什么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要建成我们“想要”的城市和地区,意味着应致力于找到相应的的效率和公平的组合,它们会体现在城市数量、规模、形式以及相互关系上。

《明日的田园城市》,(英)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

《明日的田园城市》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著作,在霍华德及其作品影响下,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后改名为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l941年改称城乡规划协会。该书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仅在英国就出版过六个修本。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广泛共鸣,发展成了世界性的田园城市运动。除英国建设的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以外,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 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然而,这本书常被误读或不识全貌地解读,也有人将其窄化为伦敦那样的规划样本。

事实上,霍华德是借《明日的田园城市》这本书,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的弊端,倡导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当时大批人从乡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他便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视其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他认为新城市应是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和乡村自然环境和谐结合起来的田园式城镇。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建设另一个同样的城镇。

也应当承认,霍华德的城市理念带有一点乌托邦色彩。比如,霍华德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但从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分步骤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

芒福德在本书1946年版的导言中曾经评论:田园城市不仅是为大城市的改建淮备道路,还要消除与大城市的拥挤必然相关的东西——城郊居住区。霍华德定义的田园城市不是城郊,而是城郊的对立物;不是乡村避难所,而是为生动的城市生活提供的完整基础。

《城市的故事》,(英)约翰·里德著,郝笑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3月

《城市的故事》并没有前几本那样的名气,也没有在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史上产生过实际影响,但这也是一本了解城市之特征的优秀著作。此书曾于2010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城市》为名推出简体中文版,2016年又由三联书店重出,并收入著名的“新知文库”丛书。

简单来说,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提供了考察城市的生态学视角——它们如何生长,兴盛、衰亡并自我重建,以及与周边乡村的共生关系。在作者看来,城市并非制造麻烦的根源,恰恰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者从儿时熟悉的被雾霾笼罩的伦敦讲起,选取了世界上有特殊样本意义的城市,从“第一个城市”加泰土丘,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罗马衰亡到商业城市兴起;从工业革命时期的扩张到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短缺;从克利夫兰的兴起,马德里的定都,到斯德哥尔摩的理想城市规划,再到战后柏林重建。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的故事书,作者以讲故事的生动与耐心笔触,带领读者探索了城市的前世今生。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

本书也是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自1961年出版以来享誉世界,且在世界范围内对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雅各布斯对所谓正统和主流的城市规划思想提出了尖锐批判,在其看来,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并不是建筑而是其活力和灵魂,而只有当所有人都是城市的创造者时,城市才有可能为所有人都提供一些东西。

作者在导言中开宗明义指出,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从柯布西耶到霍华德,这些被认为城市规划巨擘的显要人物,都遭到了雅各布斯的猛烈批评。其写作的更主要目标是尝试引介一些城市规划和重建的新原则,“这些原则与现在被教授的那些东西不同,甚至相反”。雅各布斯讲述了城市在真实生活中怎样运转,因为在城市改造中这是知晓何种规划、何种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经济的活力,何种实践、何种原测将窒息城市特性的唯一方式。

作者批评了美国大城市中曾经被认为是消除贫困的宏大规划,这些计划修建了供低收入者居住的住宅区,最终却成为原来贫民区的替代品;曾被寄予厚望的中等收入住宅区也死气沉沉,毫无城市的活力和生气。这些对城市的改造,事实上成为了“对城市的洗劫”

雅各布斯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是什么使得街道安全或不安全?是什么构成了街区,它在更大的城市机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街区仍然贫困,有些街区却获得新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雅各布斯具体阐释了城市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取向,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作者为本刊文化编辑;编辑:何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