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亿锂矿巨头赴港上市,马斯克会参与吗?

作者 | 《财经》记者  王颖 杨秀红 编辑|王立峰 陆玲  

2022年06月23日 19:10  

本文3865字,约6分钟

伴随锂价此轮强势上涨周期,锂矿巨头纷纷融资扩产

四年前,一场40亿美元的海外并购豪赌,让A股锂矿巨头天齐锂业(002466.SZ)一度陷入资金危机。在去年159亿元再融资方案夭折的情况下,公司此番赴港融资,有望进一步卸下债务包袱。

6月22日晚间,天齐锂业公告,董事会审议通过相关议案,确定H股全球发售及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三天前,公司通过港交所聆讯,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有消息称,天齐锂业此次IPO将募集10亿-15亿美元,或于7月正式在主板挂牌上市,有望成港股年内最大IPO。同时,该公司也将成为继赣锋锂业之后,国内第二家“A+H”两地上市的锂业巨头。

天齐锂业的前身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县属国有企业——射洪县锂盐厂。创始人蒋卫平接手后,公司逐渐扭亏为盈,并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此后,敢于冒险、眼光毒辣的蒋卫平,通过两次“蛇吞象”式跨国并购,让天齐锂业一跃成为全球锂矿巨头。

根据伍德麦肯兹报告,按2020年产量而言,天齐锂业是全球最大的锂矿生产商;按2020年锂产生的收入计算,天齐锂业排名第三。

但高杠杆并购也让天齐锂业欠下了巨额债务,并带来了巨额财务费用,再加上2019年-2020年锂矿价格低位运行,天齐锂业连续亏损,连续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资金链一度十分紧张。直到2020年底引入澳大利亚战略投资者后,公司才得以缓一口气。

正所谓时也运也。转眼到了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解救了天齐锂业。随着锂矿行情转好、价格大幅提升,公司业绩反转,负债率下降,股价连创新高,最近两个月内接近翻倍。

锂被称为“白色石油”,是制造锂电池最为关键的原材料之一。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热销以及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2021年年初至今锂价上涨近10倍。今年一季度,多家锂矿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增速高达5倍甚至10倍。

但这对下游的车企、电池企业来说,却并非好消息。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开始直接入股锂矿企业,或与电池供应商签署供货长单,意欲抢占产业链话语权。

赴港募资还债

事实上,作为A股市场上市值近1700亿元的锂业巨头,天齐锂业因近年来“蛇吞象”式的巨额并购,资金链一度紧绷。而从其此次募资投向来看,天齐锂业此次IPO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缓解公司巨大的债务压力。

根据公司此前递交的招股书,募集资金拟主要投向偿还并购智利矿业化工(SQM)所欠贷款的未偿还债务及相关交易费用,为安居工厂一期建设拨资,补充营运资金等。

截至2022年6月10日,SQM债务的尚未偿还本金额为11.3亿美元。对比预估的募资额,偿还SQM债务后,剩余的资金并不多。

“天齐锂业这次香港上市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甩掉历史债务包袱,之前因为债务问题资金紧张,公司的产能扩张一直不顺。”有投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天齐锂业的大额债务主要源于2018年一场高杠杆并购。

2018年5月31日,天齐锂业发布公告,拟以65美元/股,收购SQM公司 23.77%的A类股股权,总交易额为40.66亿美元。最终,天齐锂业以现金收购方式完成该笔交易,其中,有35亿美元(约合223亿元人民币)的收购资金是向境内外银团借款。彼时,天齐锂业的净资产仅为119.37亿元。

在此之前,公司还进行了多项并购。其中,2013年,公司还曾进行了一项“蛇吞象”式的收购。彼时,公司抢先美国锂业巨头洛克伍德、以5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澳大利亚的泰利森,后者拥有全球最大的锂辉石矿。当年,天齐锂业的营业收入仅有4.15亿元,净资产为8.65亿元。

外界将这两次海外收购比作是一场“豪赌”。对此,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海外收购并不都是等你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才会发生,而是恰好处在这个窗口期,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但“蛇吞象”式的收购,还是给公司带来了庞大的债务压力。在此情形下,2018年8月,天齐锂业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上市的申请。不过,由于当时SQM产能收益尚未兑现、全球锂矿价格低迷等,公司此次赴港上市最终折戟。

此后,天齐锂业一直背负巨额债务前行。2020年,公司曾一度陷入了“生死边缘”。2020年11月中旬,公司发出通告,已无力支付因并购出现的贷款利息4.71亿元,同时并购贷款中有18.84亿美元将于11月底到期,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79.35%。彼时,公司违约在即,最终,其通过间接出让泰利森24.99%的股权,暂时转危为安。

如今,受益于新能源市场的高景气,天齐锂业也随行业进入上升周期,得以再度叩开港交所大门。预计募资额超10亿美元的天齐锂业,无疑相当于港股IPO市场的一剂“强心针”。

今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极为惨淡,融资额同步大降九成。德勤6月22日发布报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香港将会有24只新股,融资约178亿港元,相对2021年上半年46只新股融资2130亿港元,新股数量下跌48%,融资总额紧缩92%。2022年上半年,香港市场仅一家公司是大规模上市,2022年上半年,香港市场仅一家公司是大规模上市,像贝壳、蔚来这样的企业则是介绍上市(不发行新股),港股融资总额进一步萎缩。

另据Wind万得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6月22日),港股市场总计有22只新股上市,其中募资规模最大的公司为金力永磁,其募资规模为42.4亿港元。

锂矿迎最强风口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热销以及储能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碳酸锂、锂精矿的需要大幅上升。供需缺口之下,2021年以来,碳酸锂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锂矿企业的优势愈发凸显。

Wind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的平均价从2020年末约5万元/吨,上涨至如今的47万元/吨,今年3月还一度突破50万元/吨的高位。业内普遍预计今年锂价仍将维持高位震荡。

锂产品“量价齐升”,锂矿企业自然是最大受益者。2021年,天齐锂业凭借一路高涨的锂价,得以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21亿元。今年一季度,天齐锂业实现营收53亿元,同比增长481%;净利润33亿元,同比上涨14倍,已超过2021年全年净利润。

在锂价持续高位的背景下,近期锂矿板块经历乐一轮反弹,天齐锂业股价也从4月26日的区间低点59元/股反弹至6月23日最新收盘价119元/股,涨幅近一倍,已恢复至2021年11月底水平,离历史高点不到15%的差距。

在业绩股价齐升的背景下,多家锂矿和电池企业趁着主题热度定增融资“补血”,谁都不愿错过这一扩大投资版图的好机会。锂电板块掀起了再融资浪潮。

Wind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锂矿和锂电池板块已完成逾千亿增发融资,还有超千亿在路上。具体来看,2021年有19家公司定增募集资金499亿元;2022年至今有6家公司定增募资544亿元。从募投项目来看,大多数的定增投向为产能扩充项目。

其中宁德时代(300750.SZ)一家就独占450亿元定增。6月22日,宁德时代披露定增结果,发行价格为410元/股,共有22家机构投资者获配,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国泰君安证券、泰康资产、睿远基金、高瓴等多家海内外知名机构。

此外,还有国轩高科(300207.SZ)、欣旺达(300207.SZ)、华友钴业(603799.SH)等八家公司完成了超30亿元的定增。

同时,还有约26家上市公司的定增方案正在办理中,合计拟募资1027亿元。其中,恩捷股份(002812.SZ)、华友钴业的拟募资金额均超百亿元,亿纬锂能(300014.SZ)90亿元定增则由实控人包揽。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锂电企业定增引入的投资者名单中,发现了不少新能源车企的身影。

欣旺达引入的19名投资方名单中,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赫然在列。盛锂新能(002240.SZ)拟通过定增引入比亚迪(002594.SZ)作为战略投资者,发行完成后,比亚迪持股预计超5%。

市场有传闻称,特斯拉有意参与天齐锂业港股IPO的认购。对此,天齐锂业回应称“一切以公司公告为准”。

今年4月,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表示有意进军锂矿开采。马斯克称:“锂价已经涨到了疯狂的水平。除非成本压力有所缓解,不然特斯拉可能不得不直接进入大规模(锂矿)开采和精炼业务。”

在新能源车形势一片大好之下,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锂电池供应却后继乏力,这将直接限制新能源车厂的产量规模。

为平抑锂价上扬带来的成本压力,稳定原材料供应,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动力电池厂商开始染指上游,签订合作协议、入股锂矿企业,或者直接下场扫矿。

今年5月,动力电池厂商中创新航与天齐锂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碳酸锂供应框架协议;有消息称比亚迪在非洲觅得6座锂矿矿山,目前均已达成收购意向;国内四川省雅江县斯诺威矿业54.29%股权,在京东破产拍卖平台以20亿元成交,是起拍价335万元的597倍,创下了业内罕见的拍卖纪录。

整个锂资源市场似乎已陷入一种疯狂的态势,但这种繁荣是理性的吗?还会持续多久?

马斯克曾提到,“地球本不缺锂,只是开采和提炼的速度很慢。”未来随着更多的资本涌入到上游锂资源开采领域,锂矿的开采进度将加快,锂供应量也将不断增加,锂价或有所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