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本书读懂“安倍经济学”|《财经》书单

作者 |臧博  

2022年07月10日 19:34  

本文6777字,约10分钟

安倍对这套经济政策寄予了极高期望,也下定巨大决心。他亲自安排几位核心阁员每人具体负责一个领域,自己则主推货币政策,旨在解决经济受通货紧缩困扰而长期停滞的问题,意图借此重振日本经济

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是日本战后出生的一代政治领导人,曾两度担任首相组阁。作为政治家,其身后免不了种种不同评判。“安倍经济学”(Abenomics)作为其政治遗产之一,也再次引发人们关注和思考。

安倍推动并执行于2013年的一揽子经济改革计划,被媒体冠以“安倍经济学”的名称,一度引发热议。这是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试图重新激发经济活力的又一次努力,也是新世纪以来日本最具雄心的经济改革政策。许多经济学界人士对这一问题展开过系统研究。本期书单无意对“安倍经济学”作出评价,而是想通过一些代表性著作,追溯“安倍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思想源流,以及实践过程。

“安倍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三方面,即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机动财政政策,以及经济成长战略。它们也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箭”。

安倍对这套经济政策寄予了极高期望,也下定巨大决心。他亲自安排几位得力干将每人具体负责一个领域,自己则主推货币政策,旨在解决经济受通货紧缩困扰而长期停滞的问题,以重振日本经济。为实现既定目标,他甚至强压央行执行相关政策。此事在日本银行前行长白川方明的回忆录中也能找到端倪。

白川在《动荡时代》中回忆,面对安倍提出的大胆的宽松货币政策,他曾经历过“极度痛苦的权衡”。他甚至在这本回忆录中明确回应了“央行批判派”的说辞,即“失去的20年”是由于央行没有迅速采取大胆政策举措。他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就采取这样的对策,结果同样陷入与日本类似的境况。最终白川以辞职结束了这场意见分歧,继任者是与安倍观点立场接近的黑田东彦。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各种政府投资计划都未能实现既定目标,财政赤字却不断扩大,日本国民对政府投资多有批评,认为是浪费资金。在安倍推行其经济改革时,形势却发生了变化。经历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普通日本人更能接受政府投资用于灾后重建,以及为未来灾害做筹备。安倍顺应民意推出了“国土强韧化计划”。安倍提出的财政政策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得以比较顺利推行。

至于成长策略,出台的相关内容包括降低法人税率、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激活民间投资、促进女性就业、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扩张农林水产业、发展金融和资本市场,等等。这些政策与民众生活、就业息息相关,且能提升中长期经济活力,所以没有遇到什么反对意见。

安倍尽管对经济政策表现出极大雄心,也采取了诸多强势手段,但他毕竟无法自外于日本的整体经济环境、决策和执行机制,以及社会传统,而这些因素要么成为“安倍经济学”出台的大背景,要么对其构成一定的阻力或推力,它们都是理解和评判“安倍经济学”功过不可或缺的考察维度。

《日本第一》《通产省与日本奇迹》《日本经济政策亲历者实录》都立足于解释泡沫经济崩溃前日本奇迹的诞生根源,提供了理解和考察“安倍经济学”的三个维度。

《日本第一》是傅高义先生的名作。他认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在新版序中,傅高义对此再加以强调,所谓日本第一,意指日本的社会模式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成功。在2016年的新版序言中,傅高义认为,即便经历了所谓“失去的十年”,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

《通产省与日本奇迹》追溯通产省的历史与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同时也讨论了日本精英官僚制度。日本精英官僚实际控制着经济决策实权,因为首相和阁员可以不断更换,但具体负责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中低层官僚则保持着高稳定性。这一特征保证了日本行政机构运行稳定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改革需要面对的挑战。官僚们很多会在退休或离职后进入企业工作,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交际文化。

《日本经济政策亲历者实录》是研究日本经济的学科经典之一。宫崎勇是日本资深官厅经济学家,曾任经济企划厅事务次官。他描绘出一幅日本战后官场和学界的群像,以及官学之间、企业界和政界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作者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结合众多现实案例,按照日本经济发展线索,将该国经济决策中的复杂机理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

《破旧立新者:安倍晋三与新日本》,托比亚斯·哈里斯(Tobias Harris)著,赫斯特出版社,2020年10月

海内外安倍传记目前已面世多种,各有瑕疵或不足。名气最大的一本是日本知名记者、人称安倍晋三御用记者的山口敬之所作。可惜此君品行不端,在传记出版前后身陷性侵官司,不仅令安倍无比尴尬,更让这本书受相当多读者抵制,被打上了另类标签。所以此书迄未发行外国语版。状告他侵犯的苦主、独立记者伊藤诗织则将自己在四年诉讼期间的经历与思考著书出版,定名《黑箱:日本之耻》,引发广泛反响。

真正得到各界首肯与赞誉的安倍传记出自资深日本研究专家托比亚斯·哈里斯,即《破旧立新者》(The Iconoclast)。

哈里斯是咨询公司Teneo的高级副总裁,专注于日本及东亚研究。他还曾为一位日本议员工作,对日本政情民意了然于胸。时常在报端、电视上评论日本政治和社会经济问题,其评论文章是西方世界了解当下日本的一个重要窗口。

哈里斯以翔实的材料描绘出安倍晋三的成长轨迹和政坛起伏,讲述了他如何以洞察日本社会情绪和政治运作的能力赢得拥护者的坚定支持。哈里斯笔下的安倍晋三并非受祖上政治名望荫庇而取得后来的成就,而是从父辈、祖父辈那里继承下对日本国家、民族、社会的深刻认识,并克服种种挑战,最终成为一名优秀政治家。

《日本第一》,(美)傅高义著,谷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3月

1979年,傅高义先生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出版了自己的名作《日本第一》,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同时全景式地介绍了日本在经济、官僚体制、福利制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指出日本足以成为发展速度减缓的美国之镜鉴。

傅高义在出版本书时,已经看到日本经济正在快速增长,在许多方面都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竞争者。很多美国人认为他夸大了日本的成功。然而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社会才开始对日本的经济竞争力感到担忧。可以说,正是《日本第一》开启了此后十年美国社会“向日本学习”的风气,比如美国学习了日本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一度借鉴日本人所发展的工厂管理模式,等等。

傅高义认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在新版序中,傅高义对此再加以强调,所谓日本第一,意指日本的社会模式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成功。举例来说,日本有着世界上最低的犯罪率。作为一个大国,日本还有世界最好的教育水平。作者在2016年的新版中表示,即便经历了所谓“失去的十年”,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大型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

本书最值得一读的是傅高义全面梳理了日本经济发展在社会层面的基本逻辑,日本独有的社会模式一方面铸就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奇迹,也构成某种改革的阻力,使得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系列经济改革难以取得实际成效,这也是“安倍经济学”启动时面对的现实挑战之一。

《日本经济政策亲历者实录》,(日)宫崎勇著,孙晓燕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

宫崎勇是日本资深官厅经济学家,曾任经济企划厅事务次官。1982年就任大和证券经济研究所理事长。1995年—1996年间任经济企划厅长官,与时任通产大臣桥本龙太郎、大藏大臣武村正义共同制定村山内阁的经济政策和景气对策。作者另著有《裁军经济学》《宫崎勇集》等。

作为官员和研究人士,宫崎勇直接或见解参与了日本战后众多经济决策过程,亲身经历了以倾斜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战后复兴期、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策划和制订为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石油危机、经济大国化及国际化、泡沫经济崩溃等所有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他在本书中以口述史的方式再现了政策形成现场实景,以及上述一系列变革中发展起来的日本如何策划和制定经济政策,又是如何运营了这些经济政策。

本书胜在描绘出一幅日本战后官场和学界的群像,包括官学之间、企业界和政界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他以亲历者的第一视角,结合众多现实案例,按照日本经济发展线索,将该国经济决策中的复杂机理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日本经济学界信奉凯恩斯、熊彼特、弗里德曼思想的各派人物,各自作出了何种贡献。

《通产省与日本奇迹》,(美)查默斯·约翰逊著,李雯雯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

作者从日本国内体制和核心决策机构——通产省的沿革及作用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奇迹”。通过梳理通产省的沿革史及其间产业政策的讨论和博弈过程,阐明了该部门战前、战后在人事、组织上的直接连续性,揭示出日本模式的核心要素。

查默斯·约翰逊是美国政治学家和著名日本问题专家,《通产省与日本奇迹》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傅高义的《日本第一》出版后引发广泛反响,但该书对日本经济的分析相对较为浅显,没有深入到更细致的社会纹理。几年后出版的《通产省与日本奇迹》则在这方面作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本书及《日本第一》共同激发出了美国国内和欧亚经济体对日本模式的研究和学习热情。

除了回顾作为日本产业政策主导者的通产省如何逐步成为日本经济掌舵机构之一。与此同时,作者也以通产省的历史和现状为背景,讨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日本精英官僚制度。日本精英官僚实际上控制着经济决策实权,因为首相和阁员可以不断更换,具体负责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中低层官僚则保持着极强稳定性。这一特征保证了日本行政机构运行稳定,也可能成为改革需要克服的阻力。官僚们很多会在退休或离职后进入企业工作,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交际文化。

日本通产省的政策往往能发挥实效,根源在于该机构能够锁定明确的政策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借助精英官僚体制,政界和商界也能在达成一致目标后共同发力,切实有效地执行政策。

《安倍经济学与中日经济关系》,李晓主编,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安倍晋三在其第二次组阁后不久的2013年初,推出了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核心内容之一的“安倍经济学”,似为长期陷入颓势的日本经济带来希望,也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各国和各地区的高度关注。在日本国内外则引发了极大争议。《安倍经济学与中日经济关系》的意义就在于借鉴日本经验,因为中日经济关系紧密且重要,无论安倍经济学成败与否,对其展开研究都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作者注意到,“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箭中,“大胆的金融政策”和“灵活的财政政策”无法长时间持续,是相对短期的政策手段,而被置于“安倍经济学”中心位置的“能唤起民间投资的成长战略”则需要花费五年到十年方能展露效果。

作者认为,对安倍经济学的评价,不仅要从一国的经济政策角度进行观察,还需要从世界经济的历史性变化中考量;安倍经济学不仅具有纯粹的经济学视角,还具有政治思想性。因此,对其评价应从多个视角进行,不仅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其运营方式进行必要的审视。

《安倍经济学的妄想》,(日)池田信夫著,于航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9月

池田信夫对日本经济政策多持批评态度,还著有畅销书《失去的二十年》。池田信夫也是“安倍经济学”,尤其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坚定批评者。他认为,安倍经济政策在实施之初,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所上升,仿佛是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效果渐弱,其本质只是强心针、安慰剂,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他认为,这些政策即便让垂头丧气的日本人精神为之一振,但除了心理效应以外,没有看出安倍经济政策有任何可以从本质上改善日本经济的征兆。池田对安倍经济学的批评态度不无偏颇,但作为评价安倍经济学的另一种观点,可备兼听。

作者在本书中尤其激烈批评了安倍任内推动的“质化量化宽松”政策,认为该政策无法解决日本经济的现实问题。作为“第二板斧”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只不过是通过原有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政策,使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罢了,而作为“第三板斧”的发展战略却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因而安倍经济政策带来的只是股价短暂上升,是虚妄的回光返照。

池田指出,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并不是通缩,而是在于竞争的国际化、雇佣惯例与财政等方面的原因,如此复杂的问题妄图用一支“魔杖”来解决是不可能的。

《大停滞与安倍经济学》,(日)若田部昌澄著,李枢川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本书试图解答,为何经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日本才出现“安倍经济学”;在此过程中,日本国内的经济观念、政策理念经历了怎样的博弈。作者认为,要更好地理解安倍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前景,有必要首先去理解“大停滞”。作者使用“大停滞”来描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表现出的缺乏发展活力现象,这是因为:其一,经济停滞时间很长,截至目前,经历了将近30年的时间;其二,引发了众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解释这场“大停滞”的成因和合理性非常困难。作者发现,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大停滞”所引发的经济争论也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正是这些争论导致了政策混乱,在此期间日本政策制定者的宏观经济管理做得很糟,应对危机乏力。2007年以来全球经济的“大衰退”与日本经济的“大停滞”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各国经济随后经历了不同强度的复苏,但对陷入长期增长停滞的担忧并未完全消失。就此而言,日本经济“大停滞”的警示和借鉴意义绝不限于日本,其他经济体应学习如何避免日本式增长陷阱。

《平成时代:日本衰退的虚与实》,张玉来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

从1989年到2019年,日本经济从高峰跌落已30年。在日本有所谓“失去的三十年”之说,事实到底是怎样?《平成时代:日本衰退的虚与实》从政治、经济、产业、军事等七个维度,全面梳理和归纳日本发展的现状、主要特征及其未来趋势,深入分析日本各领域的真实发展状况,揭示其表面现象与内在事实。

作者指出,平成时代的日本经历多重打击:泡沫经济崩溃、少子老龄化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平成之初,如日中天的泡沫经济开始崩溃,给日本社会带来剧烈冲击,地价骤降、股市暴跌、金融机构倒闭,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低迷。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的大幅下降也造成了严重问题,日本社会也滑向少子老龄化的困境。但这并不是平成时代日本的全貌,事实上,少子老龄化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日本社会转型悄然进行。

《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经济》,(日)小峰隆夫著,陈曦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

作者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系,曾进入经济企划厅工作。从其简历可知,小峰隆夫属于日本学界的官厅经济学家。

平成时代正好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的经济低迷期有一定重合,其间日本经济虽也有增长,但与泡沫经济之前的高增长率则无法相比,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才催生出日本“经济沉沦”说,有失去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等种种提法。但本书作者则认为,平成时代尽管遇到种种困境,比如泡沫经济崩溃、不良债权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但历任日本领导人都为改善经济作出了卓绝努力,也取得过不少成绩,创造出较长时间的景气时期。尽管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总量增长缓慢,但总体经济结构和产业科技得到了低调且扎实的优化升级。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形成了若干支柱型优势产业集群,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本书是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曾执笔《经济白皮书》的政府官员出身的经济学家的力作。作者以宏观经济为中心进行解说,聚焦平成经济在企业经营、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巨大转变。

(作者为本刊文化编辑;编辑:何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