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供应链复苏、消费政策提振等多重因素影响,新能源市场销量再创新高。7月11日,中汽协公布新能源汽车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分别完成59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均增长1.3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1.2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市场加速回暖的同时,新能源车行业也迎来了新车密集发布期。从六月至今,已有哪吒S耀世版、蔚来ES7、理想L9、赛力斯问界M7等多款车企新产品上市,新能源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业内观点认为,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提高,以及双积分、促进新能源车等相关政策的发布与实施,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强势发展期。但如何洞察用户真正需求、自研智能化核心技术仍是摆在新能源车企面前的重要难题。
政策利好助力行业复苏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迎来了全面复苏。数据显示,6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3.4万辆,并以半年64万辆的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中蔚来、理想、小鹏、哪吒汽车、零跑汽车销量全部破万。在传统车企方面,小康股份、广汽埃安、长安、长城新能源车型销量分别实现12418、24109、18268及12680辆。
北京市内一比亚迪经销商告诉《财经》新媒体,6月该店销售新能源车共计三百余辆。与此同时,较晚入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哪吒汽车,其北京门店销售人员也表示,近期哪吒汽车在北京市的销量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针对6月新能源车市表现以及市场回暖原因,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说道:“六月份新能源车市场强势发展与产业链的完善密切相关。同时,各地促消费政策的有效拉动、前期市场影响,以及北京五月发放大批家庭及个人新能源指标也推动了六月新能源市场发展。”
事实上,尽管上半年受供应链影响,车企普遍面临了停产、难产等问题,但新能源市场加速发展的趋势或已成定局。从政策面看,相较燃油车,新能源车的优势还在不断扩大。
近日,商务部等17个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促进汽车更新消费丰富汽车金融服务等政策措施。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郭守刚更是表示,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是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保障产业平稳运行的有效途径。
对于销量预期,长城汽车告诉《财经》新媒体,其销量目标没有调整的计划,除解决物料供应紧张的问题,叠加下半年的强产品周期,长城有望提升整体的销量和业绩。零跑汽车方面同样表示,年初销量预期或可达成。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车市场正处于大幅回暖的状态,且呈现强势、高增长的态势。目前,简单的回暖已经不能表现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它将是一个强势、持续、良好的产业发展趋势。接下来,新能源市场产销量还会持续放大。
众车企加码中高端市场
在新能源市场逐渐走向正轨的同时,车企也纷纷发布新款车型,开启了新一轮竞争。相较以往发展初期不同的定价区间,此次车企发布的车型定价不约而同纷纷“向上”,且车型也已SUV为主,各车企间的交集日渐增多。
近期,除小鹏G9外,备受市场关注的对标宝马5系的中大型SUV蔚来ES7,理想旗下第二款车、聚焦家庭用车场景的理想L9,搭载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的赛力斯问界M7相继上市,售价均在30万元以上。其中,蔚来ES7首发版售价高达52.6万元,理想L9售价则为45.98万元。
众车企产品提价的背后,或与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分析认为,一方面,以往中国本土自主品牌主要聚焦于低端市场。随着新能源弯道超车,本土品牌车企的研发能力及品牌影响力相应提高,往30万以上售价的车型发展,已成行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增换购用户对价格更为不敏感,且30万以上车型多位SUV,用户普遍认为相较轿车SUV功能性更丰富,因此愿意接受更高的售价。
《财经》新媒体注意到,除了备受业界关注的“蔚小理”,造车新势力中第二梯队的零跑汽车、哪吒汽车开始进行提价策略,例如零跑汽车的主力车型已从15万以内的售价区间,提高至20-30万元。国内新能源销量冠军比亚迪,则预计在今年三季度发布价格区间在80-150万元的高端品牌。
谈及布局高端市场的原因,比亚迪方面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表示,具体到新能源细分市场,由于中国消费升级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首购或换购时选购新能源汽车,致使中、高端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零跑汽车市场部/公关部总监何皓则认为,对标同价位区间段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在智能化、舒适性方面,新能源车型表现或更胜一筹。部分消费者更愿意接受价格相对较高、体验更好的新能源车型。
张翔认为,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车型销量占比能否显著提高,有待市场检验。受新能源汽车销量剧增影响,中高端新能源车型销量也会相应提高,但能否跑赢行业增长率,仍需未来更多的市场数据研究。
核心竞争力仍需提高
伴随着新车陆续发布,国内新能源车厂商也喊出了“超越百万豪华级豪车”、“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等口号。然而,在社交平台中,用户对新能源车设计中诸如三排座椅设计但最后一排空间较小、全景天窗美观但不适宜夏季使用等伪需求的“吐槽”声音不断。
易车研究院院长、首席分析师周丽君分析认为,车企要想获得竞争力需要确定明确的目标用户定位,判断需求真伪也是考验车企能力的关键竞争点。目前很多车企采用先制作产品,再寻找用户的策略需要进行调整,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设计策略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用户更关注所购车辆能否解决续航、充电焦虑。随着新能源车及充电设施普及,充电和续航不再是用户焦虑的主要问题,目前智能化成为了用户及车企关注的焦点。而在智能化技术发展中,初期阶段用户更关注车机相较传统燃油车是否好用。当类似于移动终端般的车机成为普遍现象后,主动安全、自动驾驶等又被用户所提及。”何皓举例称。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在新一轮竞争中蔚来的第二代数字座舱、赛力斯问界M7的鸿蒙智能座舱以及理想L9的前排双连屏、悬空手势等功能各有千秋,但按照以往发展规律,随着后来者入局,车手互联等研发提速,差异化智能水平或再次被拉至同一水平线。
业内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同级别内的车辆比拼的是配置和用户满意度。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日渐完善的同时,用户的焦虑与满足度不停在变,有针对性的产品配置来提高用户满意度,将是车企发展自身竞争力的核心关键。
何皓认为,新能源汽车出现同质化的原因在于行业自身遵循着创新和沿袭的发展过程。在此背景下,车企的自研能力尤为重要。如何让软硬件更好地结合,在产生同一功能时拥有更低的成本,在降低整车价格的同时,让产品更有竞争力,并保障供应链端有充裕选择或成为车企角逐新能源市场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