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中国外贸走出至暗时刻 | 《财经》封面

作者 | 《财经》记者 张明丽 编辑 | 王延春  

2022年07月13日 19:15  

本文6508字,约9分钟

物流、产业链复苏,叠加前期外贸企业积压订单集中释放,五月、六月外贸增速明显回升。先导指数已显示贸易增长信心逐渐恢复

2022年7月13日,江苏连云港,在港口集装箱码头,货轮停在泊位上装载出口集装箱。图/视觉中国

7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2022年上半年进出口情况。今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11.14万亿元,增长13.2%;进口8.66万亿元,增长4.8%。

其中,5、6月份外贸增速明显回升。5月份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各项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特别是长三角等地区进出口快速恢复,带动全国外贸整体增速明显回升。5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9.5%,增速较4月份加快了9.4个百分点,6月份增速进一步提升为14.3%。

就在今年5月之前,外贸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大连美投钢铁有限公司主营钢材出口,客户涉及全球七大洲共计71个国家。外贸业务员李诗瑜介绍,公司钢材制作地在山东滨州和河北唐山,货物从天津港和上海港发出。今年3月-5月,由于山东和唐山两地疫情管控,导致运输停摆。

港口也有不同程度的停工。3月-5月,上海封控期内,集装箱卡车货运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车辆很难进入上海,陆上运力不足导致长三角生产的货物、生产原料的运输出现阻塞,港口货物积压。从中国发往美国的集装箱量跌至新低。李诗瑜说,中国钢材大多集中在上海港和天津港发出,船公司如果评估亏箱赔钱就会一直等,尽管今年相比去年各航线运费下降了,但上半年业绩相比往年并不乐观,甚至不如去年一个季度的业绩。好在5月单月数据比4月增长了50%。

然而,中国外贸在经历了三个月短暂的暗淡时刻后又迸发出新的活力。

“6月外贸开始好转,运费又开始了新一轮暴涨。南美航线一个小柜半个月运费涨了1000美元-2000美元。”李诗瑜介绍,这主要由于疫情好转运力恢复,加之现在属于钢材市场旺季,所以爆仓现象严重。“一季度以来受积压的货物开始集中交货发出,很多外贸企业都在加班加点赶进度,造成了运费暴涨。”随着全国复工复产,企业将会出现一波出货潮。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6.0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3%。其中,出口8.94万亿元,增长11.4%;进口7.1万亿元,增长4.7%;贸易顺差1.84万亿元,扩大47.6%。5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45万亿元,增长9.6%。其中,出口1.98万亿元,增长15.3%;进口1.47万亿元,增长2.8%;贸易顺差5028.9亿元,扩大79.1%。6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进一步提升为14.3%。

中国贸促会6月29日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外贸形势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随着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中国二季度外贸基本面趋势向好。外贸企业对全年增长预期有所上升。

疫情以来,外贸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强支柱。2021年,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贡献率达20.9%。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苏庆义告诉《财经》记者,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抑制程度高,投资方面,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投资都受到很大影响。外贸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不过,今年下半年情况或许有所不同,随着政策陆续发力稳投资,投资可能扛起经济的大旗。

今年外贸荣景可否持续,目前业界看法不一。《财经》记者采访的数位专家认为,中国外贸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环境的变数和压力。从国内环境来看,外贸企业依然面临着疫情不确定性以及成本、供应链和物流卡顿等因素的影响。从国际环境看,外需持续走弱,订单外流、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美国打造的“印太经济框架”等泛政治化因素对中国外贸企业形成多重夹击。

五月、六月外贸增速明显回升或为三月、四月订单积累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2%、8.1%、7.5%、2.1%,从增长率来看呈现下跌趋势。5月逆势反弹增长9.6%,6月则为14.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分析5月外贸增幅较大的原因,一是出口是外需的函数,进口是内需的函数。外需恢复较快,导致出口增长势头较好。上海及周边2月底疫情蔓延,深圳及周边1月底蔓延。形成了国内订单转移。一季度深圳及周边疫情蔓延,长三角和京津冀外贸和物流相互补位。4月、5月上海及周边疫情蔓延,其他地区相互补位。包括4月和5月,中国和越南订单相互转移,反映中国外贸供应链韧性强,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中越跨境贸易上。包括长三角北仑舟山港,珠三角深圳、南沙港,北方天津、青岛港之间的订单转移和相互补位。尽管5月上海仍处在封控期,但对中国外贸整体影响不大。二是很多上海企业配套生产放在周边地区,如江苏昆山、太仓和浙江等地,因此企业接到订单后可以在未封控地区完成生产。

不过,5月进出口数据超预期反弹还需辩证看待。苏庆义告诉《财经》记者,由于5月多地尚在疫情封控期,所以进出口数据高与我们直观感受相悖。一个重要原因是3月-4月受积压的订单统一在5月发出。数据统计相对订单的滞后性造成了5月数据高位反弹。若要客观评估5月外贸企业情况,需要参照未来两个月的进出口数据。

李诗瑜称,从接到订单到生产完毕大概需要20天-40天的周期,加之前段时间疫情影响,造成物流停滞运输车出不来,因此3月-4月大连美投钢铁有限公司的订单基本积压到5月集中发货。

疫情导致的物流阻塞困扰着不少外贸企业。菜鸟国际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空运成本飙升,海运港口靠泊作业不确定性大;全球整体海运和空运紧张,跨境电商面临订不到舱位、货柜等不确定性因素;跨境直邮方面,由于国内入关后需要消杀、静置一段时间,整体物流时效下降;此外国内不同地区疫情突发,如果跨境电商在国内采用“一仓发全国”的模式,会面临单仓熔断的风险。

从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港口数据看,1月-5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2.51亿吨,同比下降0.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8.81亿吨,同比下降3.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6亿标箱,同比增长2.3%。

“受全球疫情影响,我们进口商家面临空运运力紧张、运费上涨等诸多挑战。”天猫国际Biossance海外旗舰店供应链经理王先生表示,在“618”关键备货时期,国内主要港口拥堵,最后通过菜鸟临时开通的航线来解决运输问题。

外需与内控:外贸的双重压力

据了解,2021年5月、6月进出口总值(当期值,下同)同比增速超过30%。2021年7月-2022年1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速在20%-30%之间。自今年2月起,进出口总值增速维持在10%以下,4月增速为2.1%,为一年来最低。

那么,5月、6月是进出口总值增速由低走高的转折点,还是机缘巧合促成的短暂荣景?

《财经》记者采访的数位专家认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疫情、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冲突、汇率波动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外贸保稳提质仍需进一步化解压力、稳定预期。

前五个月,中国自欧盟进口增速值为-8.5%。张燕生认为,俄乌冲突部分程度影响了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由此可见,国际环境依然将对中国进出口产生持续影响。李诗瑜介绍,俄乌冲突直接导致公司损失了一大批欧盟客户,而且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税已经高达25%,加之欧盟推出的内部保护措施,这些因素均导致国内外产品降价,对于买方来说,大家都是买涨不买跌,所以客户还处于观望期,这也将影响之后的外贸订单。

国际环境带来的影响之一是外需持续走弱。李诗瑜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以来订单不足的首要原因还是大环境不好造成的需求持续走弱。“客户没有需求,这比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苏庆义认为,目前来看,世界经济形势大概率越来越差。这导致外部需求持续下降。

影响之二是订单外流。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部分替代中国中低端产业。盼盼龙童装创始人姚志宵告诉《财经》记者,东南亚地区人力成本低,一些大牌童装供应链及厂房都搬移到了东南亚国家,相比较国内,东南亚工人工资更低,每月只需要700元-800元人民币。但苏庆义较为乐观,近几年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对中国还谈不上冲击,中国的优势产业例如纺织业的中上游以及玩具制造等,其他国家难以抢走订单。

张燕生分析,东南亚对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上位置的替代有两种不同效应。一是腾笼换鸟的升级过程。随着2007年开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低增值环节转移出去,国内高增值工业制成品和生产性服务业环节的生产和贸易的增速在快速提升。二是地缘政治的影响。包括供应链“去中国化”和贸易意识形态化,迫使一些领域供应链即使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也被迫加快对外转移。

除了东南亚,不同领域的低成本市场均在蚕食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李诗瑜介绍,现在国际市场钢材订单更偏向印度和土耳其,首先是价格低,其次是政策好。前两年,国际市场整体钢材需求供不应求,只有中国能满足产能要求。但今年外部需求不高,土耳其和印度等国家的产能都能承担得了,且像冷卷、镀锌卷这些基础加工大家都能做,这时中国企业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会调低报价,目前钢材报价距离价格最高点每吨已经下跌400元-500元。

影响之三是美国打造的印太经济框架等泛政治化因素对中国外贸企业形成不可预期的打击。5月12日至13日,美国-东盟特别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东盟国家发布联合声明,承诺在今年11月将东盟与美国关系升级为“有意义、实质性和互惠互利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5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东京宣布启动一项新的亚太经济伙伴关系,首批13个参与方包括美国和日本,但不包括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印太经济框架作为美国政府印太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去中国化”。围绕拜登政府所推行印太战略下的对华选择性“脱钩”与全球价值链重塑的议题,一个基本判断是,未来在亚太地区有可能出现两个平行的区域价值链或区域供应链。

泛政治化因素将为中国外贸出口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美国时间6月21日,美国《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正式生效。根据该法案,如果货物被美国海关认定为部分或全部在中国新疆地区开采、生产、制造,将被禁止进入美国,除非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局长认为,进口商已经有清晰并令人信服的证据能够证明该货物没有使用“强迫劳动”。

张燕生表示,2020年-2021年中国外贸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国较早从疫情中走出并恢复生产,彼时国外疫情蔓延,产能供应不上,因此形成了订单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但今年以来,随着国外疫情好转,生产恢复,此前流入中国的订单开始流出,中国外贸增速可能不及去年。因此外贸高速增长的趋势不可持续。从全球范围来看,依靠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上半年,利好外贸出口的一点是人民币贬值。4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幅度达3.8%。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分析,人民币贬值短期利好企业汇兑收益,基本面中长期利好出口导向型公司。汇率贬值有利于出口部门降成本进而提升竞争力,促进出口,但也会抬升进口成本,因此对于出口导向公司,汇率贬值有助于提升其竞争力,但作用效果偏长期。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表示,他看好下半年欧元、日元的反弹和升值,这种情况下人民币也不大可能大幅度的逆势贬值。在美元贬值、日元欧元升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也不大可能大幅度地贬值,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也会随着欧元、日元的反弹,有可能反弹。

稳外贸平衡术

如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寻求中国外贸的可持续之道?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一轮支持外贸保稳定、促提质的政策措施。5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困难挑战。围绕物流保通保畅、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快出口退税和通关效率等方面落实落细政策,助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多位受访专家向《财经》记者表示,关键在于要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苏庆义认为,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稳外贸政策很重要,要想办法让外贸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尽量免受疫情防控带来的负面影响。

张燕生告诉《财经》记者,疫情防控可以与稳外贸稳经济并存,关键看地方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政策。比如,惠州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1%,佛山一季度经济增长5.1%。同样在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经济增长就只有2%左右。“部分城市的变动将影响整体。”张燕生说,中国1月-2月经济整体恢复尚可,但3月随着上海等地疫情蔓延,经济下滑明显。下一步的重点,一是稳消费稳投资,二是企业正常复工复产,三是维持物流供应链秩序正常化,物流通畅后,上下游产供销通畅,外贸情况自然会好转。

4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要努力地精准平衡抗疫和经济发展、正常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山东、黑龙江、广东等省份在上半年均推出财政货币政策助力外贸企业发展。例如山东提出,银行机构免除中小微外贸企业汇率避险保证金,担保费由省与企业所在地财政给予全额补助。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对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外经贸、普惠等领域设立专项额度共计700亿元,用政策性优惠利率贷款支持符合其业务范围的重点企业,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不过,张燕生认为,优惠政策都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还是让企业能常态化运转起来。

随着政策逐步落地,外贸企业也感到了阵阵暖意。6月29日,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贸易投资促进部部长冯耀祥用一组数据证明了这一积极变化:25.43%的外贸企业二季度贸易额环比上升,19.98%的企业利润环比上涨。外贸企业对全年贸易额增长的信心有所恢复。26.22%的企业预计全年贸易额实现增长,28.17%的企业认为至少与去年持平。“中国外贸产业基础雄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外贸发展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冯耀祥说。

疫情防控之下,企业也在积极求变。因为无法参加线下展会,企业采取了电商等模式开拓新业务。李诗瑜说,现在基本靠网络平台做业务,下一步的卖点将从“量”转向“质”,在品种钢上发力,这样面临的市场竞争会小一些。
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稳定外贸基本盘、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菜鸟国际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全国保税仓之间的调拨、出口集运仓保障外贸商家在疫情期间也能正常发货。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部副主任陶金表示,外贸新业态相关业务增长空间较大,能够在规模扩张方面助力稳外贸。此外,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增加了国内外消费者多样化的购物渠道,节省了交易成本,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空间更大,进而有利于促进外贸效率提升,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冯耀祥说,在调研中,外贸企业对政策的需求仍然集中在稳定物流成本、减税降费、出口退税三个方面。根据中国贸促会近期调研的近3500家外贸企业,调研组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减税降费落实力度,拓宽企业抢订单保订单的渠道,创新服务模式以维护企业海外利益等。比如在疫情可控背景下,安全、有序组织外贸企业境外参展,支持中小微企业以“境内线上对口谈、境外线下商品展”等方式参加境外展会,让企业有机会与境外需求商对接、争取订单。优化创新线上办展模式,聚焦重点国别、优势产业、特色区域打造国别展、专业展、特色展,帮助企业用好线上渠道获取更多订单。“主要是由于在外部挑战较大的情况下,企业迫切希望通过运营成本的下降争取持续发展的空间。”冯耀祥说。

(实习生王妍琦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