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风口:初探数字金融新范式

文/百信银行首席战略官 陈龙强  

2022年07月19日 00:05  

本文4231字,约6分钟

元宇宙浪潮来袭,如何顺应数字经济和元宇宙发展大趋势,金融机构需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探索,深刻理解元宇宙趋势下的数字金融服务范式转换,百信银行由自身实践提供了新路径

2021年被业界称为“元宇宙元年”,包括脸书、微软、英伟达、腾讯、百度在内的全球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元宇宙,元宇宙概念股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历史上每一次新科技革命都将带来新一轮产业变革,金融业应如何适应新趋势、抓住新机遇?本文从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百信银行的创新实践,探索金融元宇宙的逻辑框架,并提出数字金融的新范式和相关建议。

源起:元宇宙出现探因

科技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数字生活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生动的写照,也是不可逆的必然趋势。回望过去近30年,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文明。但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流量格局已趋于稳定,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渐消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遭遇瓶颈,各个平台“内卷化”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宇宙概念的出现可以视为人们对新一轮增长突破口的期待,代表了下一代互联网的生产力和流量环境。

我们无法预测元宇宙未来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真实生活,正如19世纪的人们无法预测电力将如何改变世界,20世纪90年代的人们也无法预测移动互联网时代具体的模样。但在技术迭代上具有相对确定的可预测性。

从互联网发展历史看,交互媒介、通讯网络及计算与存储设施等的底层技术,每一次迭代都会引发一轮互联网革命。例如,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底层逻辑是4G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云计算的发展,继而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从信息形态上看,互联网经历了从文本、语音逐步进化到图像、音视频等二维形态(见图1)。移动互联网时期,短视频的爆发就是个佐证。面向未来,随着5G通信网络、VR/AR等智能终端的普及,我们将被三维全景式的信息内容所包围,内容将更加丰富、生态更加开放,在感官上更加沉浸。

从交互终端来看,移动互联网时期的智能手机和App是主要的交互媒介,未来将逐步普及到VR/AR/XR等头显设备,以及更多智能化的眼镜、手环、智能屏等。目前全球头显出货量飞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1.5亿台,而且平均价格可能普遍低于智能手机。此外,随着自动驾驶的发展,智能汽车也可能成为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所能承载的内容和交互体验充满想象。

因此,从互联网发展规律去判断,结合全球各大企业的探索和实践,业界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代表了更高阶数字化水平、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相比移动互联网,元宇宙在内容载体、交互方式、参与感和互动性等方面将发生突破性的变化。目前我们正处在从移动互联网到元宇宙的转换期。金融行业作为数字化程度极高的行业,也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新的业态。

前景:元宇宙发展新机

元宇宙并不能一蹴而就。可以预见,未来10年,将是元宇宙基础设施建设期和商业模式探索期。底层科技方面,科技巨头主要着力在软硬件设备、平台与生态、算力迭代和算法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创新应用方面,围绕虚拟数字人、虚拟场景和数字资产等的创新成果已经开始逐步显现,文娱、金融、社交等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将率先找到商业化路径。

据彭博行业报告预测,元宇宙市场规模有望在2024年达到8000亿美元;普华永道预测,元宇宙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花旗银行预测,2030年元宇宙市场规模可能增长到8万亿至13万亿美元之间,用户数量可能多达50亿。在这样的代际转换过程中,势必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不能适应的机构可能面临被时代淘汰的风险。

初探:数字金融服务新范式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元宇宙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途径,催生出了数字货币、分布式理财和数字资产等数字金融新形态,进而形成金融元宇宙的新模式。金融作为特许经营行业,可以从“人”“场”“物”三个基本要素切入,逐步升级数字金融服务新范式。

首先,“人”是指虚拟数字人,作为元宇宙最核心的交互载体,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虚拟分身进入元宇宙,人机交互可能演变成人“人”交互,而且这种关系更加数字化,交互感更加自然。例如,兼具AI算力和财商的虚拟助理可以与客户进行“面对面”更智能、更友好的在线交流互动,基于用户洞察,向客户提供随时随地、更精准的理财服务。

其次,“场”是指沉浸式场景。以百信银行为例,作为纯线上的互联网银行,由于没有线下网点,在触客方面主要依赖App,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感较传统银行相对较弱。因此,百信银行在业内较早推出数字员工AIYA(见图2),拥有自己的个性和人设,目的就是增强和用户互动的新鲜感、真实感和信任感。一方面,作为虚拟品牌官,AIYA是才艺达人,可以为百信银行代言;另一方面,AIYA财商在线,是理财达人,通过AI大脑,可以洞察市场变化并支持用户交互,成为每个人的理财小助手。

未来,得益于高速度、低时延的网络环境和智能终端设备,百信银行还将搭建虚拟营业厅和虚拟客服等,甚至替代现有的App交互模式,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具沉浸感、更接近线下体验的服务,这与移动互联网的平面化体验有很大区别。

最后,“物”是指数字资产。存款、理财、股票、国债、票据等传统金融资产已经逐步实现数字化,但金融资产不完全等同于数字资产。随着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发展,法定数字货币已登上历史舞台,数字艺术品、游戏道具、虚拟服装、知识版权、虚拟形象等成为Web3.0时期的原生数字资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配置这类并非金融机构提供的数字资产。如果说数字经济是元宇宙最典型的经济特征,数字资产则是数字经济最典型的新兴代表。

内核:避免三个认知误区

思维认知上,在元宇宙趋势下,构建未来的金融服务需要打破传统的线性思考方式,避免“刻舟求剑”。就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金融服务,不能参照PC互联网的服务一样,由于信息载体、交互体验、操作系统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金融机构需要极具前瞻性思维、用户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才能成功构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范式。

价值认知上,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不可盲目追求技术先进,而忽视了与业务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不是为了“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技术应服务于业务逻辑,或带来降本增效、提升用户体验,或带来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实现经营管理和商业价值的全面提升。

时机认知上,元宇宙是现在时,不是未来时。所有的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元宇宙也不只是大型金融机构的转型选择,中小金融机构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弯道超车”,通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或是赋能于自身优势业务,从而继续巩固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发展建言

在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步褪去、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的今天,元宇宙无疑给数字金融行业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力。

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与迎接元宇宙不谋而合。在全球局势剧变之中,中国经济开启“双循环”新格局,并努力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只有积极拥抱数字化,才能应对不确定因素激增的未来,这与迎接元宇宙不谋而合。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数字化转型升级成功与否,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关乎未来整个实体经济能否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金融业蓄势待发,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也将为这个时代写下新的注解。

坚定用户导向,服务高于一切。生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正成为领先金融机构非常关注的重要客群。以零售银行为例,未来银行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需要主动应对变化,需要对年轻人的金融需求、服务偏好、价值观等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在元宇宙语境下,一是更强调虚拟模式。元宇宙最终形态是虚实共生,银行形态和服务模式可能迎来重大变革。二是更强调用户洞察,元宇宙形势下大数据进一步爆发,在与用户交互的过程中,绝不是单方面产品和服务供给,而是强调更精准的洞察。三是更强调“体验经济”。元宇宙核心特征是数字化、沉浸式体验,金融本质是服务业,服务质量是根本,体验跟不上,意味着将失去客户。

拥抱虚拟数字人,下好元宇宙“先手棋”。元宇宙时代,人人通过自己的虚拟分身进入元宇宙成为可能,人与“人”的交互,理论上比人与“手机”的交互更为自然。当前,虚拟偶像、虚拟主播、数字员工等虚拟数字人已纷纷进入大众视野,社交、购物、娱乐、金融等服务方式也皆在重塑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交互体验将发生重大变革。未来,数字员工将成为创新型企业的标配,无论信息载体如何发生转移和变化,数字员工可以无处不在,以更友好、更智能、更实时、更温暖的方式与用户建立沟通联系,成为众多金融机构的“数字劳动力”和个人小助手。

避免金融脱媒,前瞻审慎布局元宇宙经济系统。Web3.0是当前监管和科技界讨论的焦点。自2010年比特币正式诞生以来,虚拟货币、数字资产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给各国央行和商业银行都带来了很大挑战,甚至对中央银行在全球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定的挑战。目前美国、韩国、新加坡部分银行已经涉足虚拟货币或数字资产。但需要明确的是,元宇宙绝非“法外之地”,虚拟货币绝不等同于元宇宙时期的经济系统。商业银行需要审时度势,既要准确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更要坚守监管要求和合规底线,积极跟进央行在数字货币上的战略布局,同时持续研究分布式商业体系,避免“金融脱媒”。

坚守安全底线,方能行稳致远。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都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提升,为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伴随着更加复杂的外溢性甚至系统性风险。任何金融机构在创新的过程中,都应该坚守安全底线,坚持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绝不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

因此,顺应数字经济和元宇宙发展的大趋势,金融机构必须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探索,深刻理解元宇宙趋势下的数字金融服务范式转换,以确定性的技术创新应对不确定的需求变化,并坚持用商业模式创新赋能业务发展,坚守合规和安全底线,才能不断满足用户不断增长、不断变化的新需求,从而跟上时代发展浪潮,推进自身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编辑:杨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