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个月非税收入增长19.9%,扩充财政政策还有空间吗?

作者 | 财经》记者邹碧颖张寒 编辑 | 王延春  

2022年08月18日 19:07  

本文4245字,约6分钟

寄望下一步财政发力不必拘泥于基建投资。在给定的财力状况下,寻找更加合理的审批和管理方法,让财政政策的执行更加精准有力

8月17日,财政部发布的最新财政收支数据显示:1月-7月,全国非税收入增加、税收收入减少、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同时,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同期增长2.6%,连续2个月保持正增长;按自然口径下降4.1%,降幅明显收窄。

1月-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98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2%,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9.2%。全国税收收入10266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0.7%,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3.8%。同期,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338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9%。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3122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0%,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827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7%。

在多项财政收入指标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数位受访专家对《财经》记者预计,今年下半年财政收入将保持稳定增长,收支压力可能较上半年有所缓释。

下半年,财政刺激政策是否存在继续扩张的空间?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对《财经》记者表示,从7月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复苏程度差强人意。再叠加欧美经济走弱对外需的影响,年底及明年上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可能比较大。在此局面下,财政政策或将超脱年初制定的全年赤字和支出计划。

牛津经济研究院亚太地区高级经济学家胡东安认为,由于退税、卖地收入下滑以及整体经济放缓三重压力叠加,给中国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中国政府或需通过进一步增发债券来筹措资金,为后续加大经济刺激及基建投资力度提供支持。

非税收入增长19.9%,地区收入增幅差别较大

根据财政部数据,1月-7月累计,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44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7540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7.6%。同时,全国非税收入(含行政罚款等)22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1月-7月累计,全国非税收入增量近四分之三体现在地方。地方非税收入增长15.9%,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以及与矿产资源有关的收入增加。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30%,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长54%,两项合计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幅12个百分点。另外,地方罚没收入增长10.4%,主要是涉案财物罚没收入和部分沿海城市围填海罚没收入增加;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增长0.2%。中央非税收入增长73.3%,增幅高主要是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增加、按规定恢复征收的银行保险业监管费收入入库等特殊因素拉高77个百分点。

1-7月主要税收收入项目中,有所减少的包括:国内增值税、车辆购置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1-7月,国内增值税23656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0.2%,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2.3%;车辆购置税155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3%;关税16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4%;城市维护建设税308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2%;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341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3%;土地增值税436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2%。

有所增长的税种包括:资源税、出口退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等。1月-7月,资源税同比增长66.9%;出口退税增长21%;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房产税增长14%,耕地占用税增长32.7%,城镇土地使用税增长9.7%;国内消费税增长9.1%;企业所得税增长2.6%;个人所得税增长8.9%;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13.3%;印花税增长11.1%。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向《财经》记者分析,上半年疫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运转,对增值税征收产生了负面影响。车辆购置税下降,则可能与汽车销售增速有所放缓相关。资源税大幅增加,应与能源、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有关。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则介绍,煤炭、原油等上游行业利润增长带动相关企业所得税较快增长。个人所得税增长8.9%,其中,工资薪金所得税保持较快增长。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13.3%,主要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资源类省份收入持续较快增长。1月-7月累计,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为-1.3%、12.3%、16.2%、-4.5%。中西部地区,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分别增长40.8%、45.6%、32%、40.4%,延续了高增长态势。东部地区中,福建增长3.6%、山东增长3.6%、浙江增长3%、北京增长0.2%。上海7月增长11.2%,4月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1月-7月累计下降8.9%。

惠誉评级公司亚太区国际公共融资评级董事黄艾克对《财经》记者表示,虽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然口径、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均下降,但预计下半年收支压力可能较上半年有所缓释。首先,疫情得到控制、经济有所复苏,对于财政收入增长起到支撑作用,且疫情相关支出对于支出端的压力也将有所减轻。其次,上半年大规模留底退税之后下半年税收收入可能也会迎来反弹。

同时,也有不同的预测观点。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向《财经》记者表示,土地出让金收入在房地产低迷的环境下大幅下滑,比如大连的国有土地出让金同比降幅较大,预计这一趋势在今年下半年不会逆转。按照当前情况,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缺口或将在今年下半年继续扩大。部分地方政府面临偿债能力下滑、财政收入扩张受限等因素。要弥补缺口则需要安排新的财政收入渠道,可能的选项包括提前发放明年的专项债额度、上调财政赤字率、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

梁斯认为,随着大规模留抵退税因素逐步消退,预计下半年财政收入将保持稳定增长。一方面,当前地方仍然面临一定的财政收支压力,特别是在疫情干扰下,税收收入增长势必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仍然需要引起密切关注,尤其是隐性债务风险。地方需要继续做好“控增化存”,紧守风险底线。

支出面临硬约束,下半年财政如何施力?

前7个月,财政支出压力相当明显。1月-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7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84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2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

主要支出科目中,支出增幅较大领域的包括: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农林水、卫生健康。1月-7月,科学技术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20.5%;交通运输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农林水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8.7%;卫生健康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8.6%。与此同时,债务付息、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城乡社区、节能环保支出均有不同幅度增加,仅有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91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3%。

此外,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相继落地。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今年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已超3万亿元。已有20005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倍。新增减税降费5074亿元,其中新增减税4097亿元,新增降费977亿元。累计办理缓税缓费5533亿元。

黄艾克向《财经》记者分析,受基建适度超前、防疫相关支出增加等因素影响,上半年整体财政收支压力有所增加。今年以来,地方债尤其是专项债,发行前置的特征比较明显。1-7月实际发行规模高于年初计划,6月更是达到了发行的高峰。上半年专项债集中发行,地方政府可能尚需一定时间来消化这些资金。

经济学家分析,新增专项债3.65万亿应该会于8月底前全部用完。但地方专项债21.8万亿限额中,估算仍有1.5万亿左右的额度还未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邢自强指出,专项债的资金跟着项目走,但好项目不容易找到,某些省份和地区可能采取了部分腾挪手段,将专项债资金用来归还隐性债务。经济学家们强调,在专项债的使用过程中,需尽量避免资金闲置,同时要确保资金的规范化使用等问题。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判断,下半年财政力度很难加大。胡东安指出,从目前的政策看,中央可能并不希望透支总量政策空间,而是将希望保持宏观政策合理适度。黄艾克认为,中国财政体制采用的是以收定支模式,这是从制度上对于财政收支的硬约束。财政收支压力下,预期下半年财政支出端的结构会有所调整,一些非必要的支出可能会有所压减或者推迟,但是对于基建支出的调整可能并不会太大。

但邢自强分析,总体看,中国想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目标,财政政策力度还需加大,避免经济下行带来的财政风险发酵。如果能通过财政政策直接刺激需求,不管是基建投资发力,还是发消费券,都比单纯使用货币政策强。市场人士原本期待年中能够增发国债和扩大赤字,进一步给企业减税、给老百姓发消费券,但是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太多的进展。而如果经济出现下行压力超预期的风险,那么地方隐性债务清理的难度也会加大。

邢自强建议,决策层适时评估经济下行风险,不拘泥于前期制定的财政政策框架,同时参考国外的经验教训,加大给企业和消费者补贴的力度。中国可借鉴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一些经验,譬如,新加坡发放消费券只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并且只能用于线下中小商户,不能用于网购,这样的政策对最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商户起到了积极的扶持作用,使他们能够留得青山在,让更多人对未来有信心。

然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下半年增量财政工具从何而来?

王丹、梁斯等多位经济学家指出,一是可以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提供资金支持,如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筹集规模3000亿元的资金;二是可考虑新增发行专项债或特别国债;三是可提前发行2023年专项债,但需要有一定的附加使用条件。政府或可动用这部分存量额度发债,将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实现提振经济的作用。

邢自强表示,回顾上半年财政政策,减税降费的初衷非常好,企业的税负变低是一件好事,但关键是很多中小商户线下收入没有了,部分已经关门。所以希望政府能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企业扶助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实现溢出效应。下一步,希望看到政府直接对企业进行补贴,财政发力不必拘泥于基建投资。在给定的财力状况下,寻找更加合理的审批和管理方法,让财政政策的执行更加精准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