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上市公司超越上海,还有多远?

作者 | 《财经》研究员 王立峰 编辑 | 杨秀红  

2022年08月25日 18:53  

本文3682字,约5分钟

深圳企业相比上海企业,创新意识更强;但在创新的广度方面,深圳尚不及上海

深圳会不会最终超过上海?

据统计局数据,2022年上半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5万亿元(文中如无特指均为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同期,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1.93万亿元,同比下降5.7%。从数据来看,深圳GDP为上海的78%,越来越接近上海GDP总量。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深圳GDP仅为2亿元,是上海的1/146,约0.7%。改革开放推动了深圳这个小渔村的飞跃式发展,历经四十多年发展,深圳经济地位明显提升,其与上海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从人均水平看,深圳已经超过了上海。2021年,深圳人均GDP17.46万元,上海为17.36万元。从这样的角度看,上海GDP总量大于深圳,某种程度上沾了人口规模的光。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常住人口2487万人,深圳常住人口1756万人。

上述结论略显简单粗暴。毕竟要比较不同城市的竞争力,还要看人文、历史、战略定位、教育、医疗等诸多因素。不过,通过这种简单的比较和数据分析,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两座城市当前不同的财富创造能力,尤其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上市公司层面的时候。

《财经》研究认为,与上海相比,深圳上市公司具备更高的企业家精神,创新意识更强。不过,在创新的广度方面,深圳与上海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深圳总市值完胜上海

深圳与上海,均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这不仅仅因为两地都有自己的交易所,深交所和上交所,都曾被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实验田”,也因为两座城市产生了最多的优质创新型上市公司,如深圳的腾讯、比亚迪,上海的中芯国际等。

据Wind(万得)数据,截至8月16日,深圳本地上市公司388家(文中如无特指,均为A股,不含B股,下同),总市值8.8万亿元;上海当地上市公司401家,总市值7.8万亿元,落后于深圳。

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较长时间内落后于上海。如1993年,上海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585亿元,深圳仅为289亿元,不及上海的两成。彼时申能股份、上海石化以及城投控股等优质上海国有企业的上市,拉开了双方的差距。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公司上市,双方差距开始缩小。直到2017年二季度,历史性的变化出现了:深圳以5.54万亿元的市值领先,同期上海的市值为5.52万亿元。自此,深圳逐步拉开了与上海的差距,双方差距最大的时候,上海总市值仅为深圳的70%。

导致2017年二季度上海与深圳上市公司市值地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年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以及万科A等深圳优秀企业的市值崛起。如相对于2016年底,中国平安的总市值在2017年上半年增长超30%,至当年年底涨幅近100%。

另外一层因素跟业绩有关。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创新与科技,创新企业业绩快速增长,传统企业营收增幅在放缓。

从行业来看,深圳创新企业布局优于上海。截至8月16日,深圳388家上市公司中,115家为技术硬件与设备类公司,如立讯精密、工业富联等;对比来看,上海排名居前的是船舶、电气、机械重工类上市公司。

总体来看,上海这些代表性公司的营收与利润规模有限,市值与深圳领先企业相比暂时落后。数据显示,沪深两地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公司,深圳15家,上海16家,但是深圳这15家公司的总市值高达4.8万亿元,上海的市值为2.7万亿元。究其原因,还是深圳企业创新的深度以及业务的长期前景所致。

深圳更具创新精神

沪深两地市值的差异,反映了两地上市公司在营收、利润、盈利能力方面的差异。

以2021年数据为例,深圳388家上市公司实现营收5.98万亿元,上海401家上市公司实现营收6.13万亿元。在两地上市公司规模相近的前提下,深圳公司实现净利润5545亿元,较上海当年4737亿元的净利润,高出约20%。

以净利润来算,深圳上市公司净利润率9.3%,上海为7.7%。再看净资产收益率(ROE),深圳公司ROE较上海公司高出两个百分点,为10%。

这两项数据足以说明,深圳公司具备比上海更强的盈利能力。市场规模大小以及盈利能力高低共同决定了两地上市公司市值的差异。深圳当地公司具备更高的企业家精神,其创新意识更强,盈利能力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数据的统计并未包含海外上市公司。如深圳的腾讯在中国香港上市,上海的拼多多则在美国上市。如果这些上市公司统计在内,上海与深圳的差距将会更大。仅腾讯一家,总市值就超过2.5万亿,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高达5614亿元和2248亿元。腾讯一家公司的净利润,就接近了上海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的一半。

从个别公司来看,深圳相对上海也具备领先优势。

就银行业来说,深圳领先的是招商银行。这家银行一直有”零售之王“的称号,国内银行业中业绩突出。现在已经是全部A股里面为数不多的尚未破净的商业银行之一了,总市值超过8600亿元。

上海领先的则是交通银行,总市值仅为3200亿元,不足招商银行的四成。导致落差的不只是两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和体量,还有双方在零售业务、财富管理等领域的差距。从数据来看,招商银行加权净资产收益率16.96%,交通银行则为10.76%。

再看汽车行业。深圳市因比亚迪可以称之为“新能源汽车之城”(见《新能源城市版图:财富流动的新密码》),上海依然是上汽集团领军。2021年,比亚迪营收2161亿元,上汽集团当年营收7798亿元,比亚迪营收不及上汽集团三成。然而,比亚迪目前市值是上汽集团市值的4倍还多。

导致这种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创新: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车的代表,是未来;上汽集团整体来看依然是传统燃油车的代表,是过去。

保险行业,深圳有中国平安,总市值超7500亿元;上海有中国太保,市值为1750亿元。交通物流方面,深圳有顺丰控股,总市值2430亿元;上海为上海机场,市值1346亿元。

当然,上海也在不少领域领先深圳。如证券领域,上海有东方财富,其以3025亿元的总市值力压深圳的中信证券;消费领域,上海有金龙鱼,总市值2500亿元,是深圳上市公司东鹏饮料的接近4倍。

下表列示了沪深两地总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其所在城市以及市值表现,行业分布情况。

在先进制造领域,上海有深圳暂时难以匹敌的优势。以半导体为例,上海有中芯国际,有韦尔股份,都是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深圳半导体领域最大的上市公司是捷佳伟创,其产品主要用于光伏,总市值仅547亿元;且在技术创新的难度和应用的广度上,都较捷佳伟创更优。

上海的优势在哪里?

深圳与上海,两座城市实在有太多可以比较的地方了。但深圳能够在上市公司领域领先上海,并非偶然。这隐含了更为宽松的商业环境,政策的倾斜等因素;深圳毗邻香港,更有利于对接外资等也是个重要因素。

从管辖面积看,上海6340平方公里,深圳1997平方公里。深圳以不及上海三分之一的管辖面积,产生了和上海差不多同样数量的上市公司,且总市值规模更大。这一事实反映深圳更具备商业活力,这也是商业环境宽松的表现。

正是这样的环境下,深圳培育了腾讯、华为、比亚迪、大疆创新等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这些企业不管上市与否,他们都以自身优秀的创新能力引领深圳经济的发展。

2021年,深圳还拿出近1700亿元投入研发,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5.46%,不遗余力推动深圳的创新发展战略。对比来看,上海这一数据2021年仅为4.1%。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圳超过上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实际上,两座城市的竞争并没有那么容易分出胜负。

要说胜负,实际也是时代赋予的。在改革开放之初,人口红利普遍存在,以及中国房地产大发展的时候,上海这样的创新与传统产业并重的城市是发展最好的。上海的GDP也在很长时间里保持至10%以上的增速,并因此成为中国GDP最高的城市。

那个时候上海的知名企业太多了,上海国资旗下一众明星上市公司,如宝钢股份、上汽集团、上港集团……

时移世易。当传统能源让位于新能源,成就的是比亚迪们,上汽集团则因为资产体量过于庞大,转身缓慢,暂时失势于资本市场。

因此,在这样的角度上,城市之间比拼的最终是创新意识,是企业家精神。

上海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战胜的。深圳要想超越上海,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外界一般认为上海具备更为综合的软实力。

上海相对深圳在全球具备更高的全球知名度,是跨国公司在华总部的首选城市。这里有比深圳更好的教育环境,名牌高校云集;更高的医疗水准,上海拥有众多知名医院,如瑞金医院、华山医院。教育与医疗目前仍是深圳的短板。

上海相对深圳也具备更多的历史底蕴,早在晚清时期开埠,并在清末超过广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历经150年发展,其早已名扬天下。这些构成上海的软实力。

从创新的广度来看,上海明显优于深圳。截至8月18日,上海拥有6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多分布于半导体(如中芯国际、中微公司)、医药与生物科技(君实生物、复旦张江),以及材料(如海优新材)等重点领域;深圳有36家,以技术设备与硬件为主,服务消费电子的特征浓厚,如传音控股、光峰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