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社交媒体成虚假疫苗信息“温床”

作者 | 《财经》记者 孙爱民 编辑| 王小  

2022年09月15日 19:03  

本文2510字,约4分钟

别让疫苗犹豫拖慢终结新冠疫情的脚步

“新冠疫情结束‘近在眼前’,世界正处于战胜疫情的最佳时机。”2022年9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在线上新闻发布会上称,上周报告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是自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谭德塞呼吁,所有国家继续坚持抗击疫情,如为包括卫生工作者、老年人在内的高危人群接种新冠疫苗。

接种新冠疫苗的好处已经显现,但是仍然有人对接种犹豫不决。

中国未完成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占比约10%,这对于实现群体免疫至关重要。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7日,中国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亿剂次,已完成全程接种1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0.13%。

如何增强民众接种包括新冠疫苗在内的所有疫苗的信心?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系兼全球卫生学主任崔富强在9月15日的“消除疫苗犹豫、提升接种信心”研讨会上建议,疾控体系与医疗体系应打破壁垒,加强医防融合,鼓励临床医生积极参与疫苗接种的科普。

社交媒体在公众的疫苗犹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项研究显示,社交媒体更容易将反疫苗群体联结在一起。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韩纲告诉《财经》记者,美国的几家社交媒体已经采取了技术手段甄别、标注或者删除针对疫苗和病毒相关的虚假信息。

疫苗犹豫何来?

疫苗犹豫,是对接种疫苗,介于完全拒绝与完全信任之间的一种认知。2019年新冠疫情初起,WHO将疫苗犹豫列入全球卫生面临的十项威胁之一。

疫苗犹豫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存在,但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美国阿肯萨斯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2021年的研究显示,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犹豫的人群占18%—25%。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1年1月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8岁至59岁居民中,对新冠病毒疫苗表现出犹豫高达44.3%。

难以扑灭的新冠疫情,推动了公众对疫苗的接受度。2021年1月与6月,崔富强的研究团队两次进行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民众的接种意愿从66.6%提升到90.5%。

他和团队分析第一次调查的接种犹豫发现,71%的受访者担心疫苗安全性,22.4%担心疫苗有效性。半年后,第二次调查发生了明显变化,担心安全性的降为47.6%,30.9%担心有效性。

疫苗犹豫的产生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更多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欧美国家,政治、宗教等因素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民众对于疫苗的认知。WHO曾表示,在一些高收入国家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排斥疫苗接种的现象正越来越严重。

不同于发达国家政治与宗教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疫苗犹豫有特殊性。崔富强分析,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老年人与儿童接种,受监护人、成年人影响最大。此外,一部分民众会纠结于接种国产疫苗,还是进口疫苗。

自2007年底中国制定《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国家免疫规划类疫苗的报告接种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但近年来发生几次疫苗事件后,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度明显下降。云南省疾控中心、罗湖区疾控中心等研究者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2016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后,监护人对儿童疫苗犹豫率约为30%。

崔富强表示,充分的沟通和及时的疫苗数据披露,可以加强公众疫苗的信心。

社交媒体成为虚假信息“温床”

在疫苗信息的沟通方面,社交媒体无疑扮演重要的角色。

韩纲的团队研究显示,社交媒体更容易将反疫苗群体联结在一起,而且负面情绪的疫苗图片更容易被用户转发,“一项针对2010年至2016年的推特信息研究发现,反疫苗的信息被推荐的力度,是中立信息的4.13倍”。

2021年4月,南京一网民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新冠疫苗致人死亡”的评论消息,引发公众恐慌情绪。南京警方在审讯中发现,发布者自己知道新冠疫苗没有问题,也正准备去接种,但当在网上看到排队打疫苗的视频后,为吸引眼球,故意发表了“新冠疫苗不能打,打死人了”的谣言信息。

2022年6月,一条“钟南山一针疫苗都没打,却要求全国人民打”的聊天记录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广泛传播,此后多家机构媒体发文辟谣。

把关机制乏力、推崇情绪化内容和方便群体联结,社交媒体成为孵化和传播“疫苗犹豫”情绪的温床。

医者和健康公卫机构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更易于与公众的沟通,并最终实施干预。

2020年11月,美国社交网站脸书、推特和优兔等三家社交媒体巨头达成协议,表示将与监管部门、事实核查机构和学术界合作,共同遏制与新冠疫苗相关的假新闻和阴谋论在平台上泛滥成灾的趋势。

全部真实(FullFact)是为脸书提供事实检查的组织之一,它在2020年表示,已经发布了160个关于新冠病毒和疫苗的事实检查,然后将警告标签应用于成千上万的帖子。

美国研究人员追溯所有关于宣扬“疫苗无用甚至有害”的谣言信息时发现,有12个核心人物一直致力于制造此类谣言。据外媒报道,这12人在社交平台制造并传播的虚假信息占此类谣言的65%。在脸书上,平均每10篇疫苗不实讯息帖文中,就有7篇来自这12人的论述。

据报道,位于佛罗里达的骨科医生约瑟夫·默科拉(Joseph Mercola)是12人中的关键人物。默科拉的策略是,并不直接在网上宣称疫苗无效,而是经常对其安全性提出尖锐问题,并传播一些受到其他医生诟病的研究。

默科拉曾在网上发表长文称,新冠疫苗是“医疗欺诈”,打疫苗不能预防感染、提供免疫力或阻止疾病的传播。这篇文章从英语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波兰语等,出现在数十个博客上,仅在脸书就有40万人点击观看。

关于新冠疫情的虚假信息,脸书公开称,已经删除了3000个账号、2万多条内容。

虚假信息如此之多,脸书与照片墙(Instagram)公司也在做一个改变,试图通过改变算法以减低反疫苗的内容及页面的排位,或从热签、搜索推荐中将之移除,拒绝带有明显的反疫苗内容的广告,并推荐来自可信来源的疫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