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全力支持,港澳将如何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2022年10月17日 18:39  

本文2785字,约4分钟

粤港澳间一系列合作区正逐渐进入合作“深水区”,通过跨越“不同关税制度、不同法域规则、不同监管体系”的条条框框,将为港澳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提供新范本

二十大报告中,针对中国香港提出了“促进长期繁荣稳定;支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新提法。图为今年7月中国香港庆祝回归祖国25周年时的街景。《财经》记者 焦建/摄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家始终把支持香港、澳门作为重要着力点,不断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未来将全力支持香港、澳门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巩固国际竞争优势,让香港、澳门从国家发展大局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10月17日上午,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国家多个相关部委负责人在会上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而在解答如何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给出了上述表示。

据其透露:“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5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包括‘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入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加强,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

2019年2月,作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了这一规划的发展原则和范畴。从开始推进建设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就面临着如何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实现跨境协同创新、推进区域深度合作的一系列挑战。

为实现加速发展,指出宏观发展方向的《规划纲要》构成了“1+N”规划体系中的“1”。从2019年底开始,国家一系列相关部门又通过一系列编制与报批工作,逐渐建立起了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城际铁路等方面有关的专项规划,“1+N”体系才得以逐步构建起来。

在具体抓手层面,为实现前述跨越与协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则体现出“新老结合”的特点。例如,通过借助已实施十余年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广东在该框架下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在这一过程中,加大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粤澳新通道联检大楼)、创立科技创新中心等,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新的合作渠道或平台。

以后者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通过“两廊”“两点”的建设框架进行逐步搭建,其中“两廊”是指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点”则指河套、横琴两点。在科技合作方面,因为材料基因组、脑解析与脑模拟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港澳科研机构和人员可共享使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设备,这也相当于是给“科研资金过河”提供了新的可用抓手。

在这样一系列的合作渠道与方式的推动下,一系列成绩数字可对前述“取得明显成效”的说法提供佐证:在经济发展方面,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区内拥有1000多个产业孵化器和近1.5万家投资机构;在民生方面,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过8.51万人。在粤参保港澳居民达27万人次,其在粤生活享受湾区“同城待遇”。

此外,再站在港澳角度来微观解析前述“不断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的这一提法,实际在《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指出:香港与澳门、广州、深圳一同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国香港如何在保持长期繁荣与稳定的基础上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曾经在近年来的多个层面的规划中被提及:2021年3月11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则再次阐明了香港的重要功能定位:中央除了继续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和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外,亦对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能力和竞争优势表示认同和支持。

在10月16日公布的二十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新提法。

“报告首次将破解香港深层次矛盾写进内,反映希望港府在政局回稳,强化管治效能,切实解决困扰港人多年的住房难、看病难、青年上流难、贫富悬殊等问题,让民生得以改善,增加市民对香港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香港当地的一家媒体解析称。对于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为经济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有力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中国香港特区新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本周内将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会有哪些新的解决思路,备受各界市民关注。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则在10月17日的发布会上指出了国家全力支持港澳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方向: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以横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加快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完善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有序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功能,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

随着国内外一系列形势的变化,前述一系列平台、中心在完成基础的体系架构后,正逐渐增添及细化新的现实细节以实现真正的“有机循环”。以“河套”为例,其全称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今年7月,该合作区出台“产业政策包”,对于“真材实料”落户在其内的港澳台及海外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型企业,以及其他掌握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团队和机构创新发展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9月,该合作区的时空分辨桌面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则实现了科研成果的首次出境赴港。

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细化的方向与政策框架所提供的一系列发展空间中,河套合作区等一系列合作区正逐渐进入合作“深水区”,通过跨越“不同关税制度、不同法域规则、不同监管体系”的条条框框,将为港澳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提供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