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细解“港版淡马锡”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2022年10月20日 18:08  

本文5149字,约7分钟

随着特区政府开始采纳“招商引资”的一系列新做法,“港投资”标志着香港“已正式进入产业政策的年代”

近年来,中国香港成立的一系列产业基金成大多与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巩固生产力与竞争力有关。在将现有的四个基金合并管理后,“港投资”有望减少各自为政、欠缺统筹的成本。图为汇聚多家创新企业的香港科学园外景。《财经》记者 焦建/摄

10月初,一家名为“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港投资”)的新公司在中国香港特区正式注册。根据当地政府公司注册处文件显示:其于10月11日成立,英文名称为Hong Kong Investment Corporation Limited。

这是一家已被提议多年故而备受相关各界关注的新公司,其被认为是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治理体系”改革的具体标志。通过用好财政储备以市场化方式主导投资策略性行业,以吸引企业为手段促进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是其成立的宏观背景。

按照10月19日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阐释其首份施政报告主旨时的说法,这一公司“属于破格决定”,其与“抢人才”“抢企业”等一系列政策相辅相成,最终目标不只是赚钱,也是为了香港整体产业发展增加机遇。

在全球范围内,政府成立基金以投资企业的方式获取回报的做法已不新鲜。以规模论,作为养老基金的挪威主权基金(Norges Bank Investment Mnagement, NBIM)全球最大,其当下市值约12.34万亿元克朗(约9.09万亿港元);从坊间的熟悉程度来说,1974年新加坡政府以“延延时代、欣欣向荣”为使命成立的淡马锡控股,亦曾对中国香港的企业有所投资。

“港投资”的构成基础较为复杂,其是由香港特区政府“未来基金”旗下“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策略性创科基金”及“共同投资基金”归一收纳而成。2016年,旨在为政府储备获得更高回报的“未来基金”成立;2021年,“未来基金”拨出约220亿港元成立“香港增长组合”,用作策略性投资与“与香港有关连”的项目;2022年,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并协助香港产业扩展,港府对“香港增长组合”的分配增加100亿元,其中50亿元用作成立聚焦大湾区投资机会的“大湾区投资基金”;“共同投资基金”则由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从“未来基金”拨出300亿元成立,以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

究其性质,上述基金成立的背景与作用大多与提升香港科技创新能力、巩固其生产力及竞争力有关。因“港投资”的公私营机构角色、架构、实际投资项目及回报等细节尚未公布,在其酝酿期内便曾多次被形容为“港版淡马锡”或“初级版淡马锡”的“港投资”,目前并未强调甚至淡化其与NBIM等类似的基金性质。而是关注在将现有的四个基金合并管理后,有望减少各自为政、欠缺统筹的成本,亦通过规模效应加速实现核心目标。

因其涉及动用财政储备进行风险投资,有关方面提出的“会审慎挑选企业”的说法尚不足以打消各界对其运营效率高低的好奇心。结合以往中国香港对部分重点产业进行投资的经验来看,其如何通过制定清晰的投资原则和管理操作模式,如何与目前亦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不同类别资产的“外汇基金”形成分工,如何通过“实战”起到帮助香港“抢钱抢企业抢人”的目标,仍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中国香港特区延续多年的“小政府”以及“太过太平、分饼仔”的经济政策与模式,将有助于理解上述挑战的来源,即倾向于保守、倾向于“积极不干预”。如有意对一些行业及公司重点投放资源,则往往被几经审视。也正因如此,在多位香港经济研究者乃至香港立法会议员眼中,“港投资”意味着特区政府开始采纳“招商引资”的一系列新做法,标志着香港“已正式进入产业政策的年代”。

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选委会界别议员洪雯,便是直接倡议相关议题最具有典型人士之一。她近年来一直持续建议政府成立策略性的投资机构,以此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今年6月,洪雯在香港立法会动议了议员议案《善用“未来基金”及“香港增长组合”,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并获得通过。

自称“一点都不漂的港漂”的洪雯出生于中国贵州省,在港博士毕业后曾在政府中央政策组、公司等从事经济研究。按照她在专著《两个香港的弥合之路》提出的框架:当下香港既是国际金融中心、超级联络人,也同时面对产业单一化、空心化、就业劣质化、青年向上流动空间狭窄、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社会逐渐撕裂为一个前景广阔的“精英香港”及一个固化甚至“向下流”的“中产和基层香港”;在财富推动型发展模式下,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要扭转“K形”发展趋势,香港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和实体化。

10月20日,以有助于推动这一转型的“港投资”的成立为引子,洪雯在中国香港接受《财经》记者专访。针对其成立背景与香港经济发展等话题,她给出了以下一系列思考与建议:

《财经》:中国香港各界对于2022年的施政报告有很多解析。以立法会议员的角度会有哪些观察?

洪雯:李家超特首的首份施政报告谋划香港发展,突破传统“积极不干预”的思维局限,在不少领域都出现了改革,旨在将政府治理与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政府改变了“不做不错”心态,敢于承担责任,确立“做成事”的思维。例如宣布成立“港投资”就是一个好例子。其可补足企业成长期缺乏关注的短板,有效改善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增强香港企业市场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及投资收益率,实现政府与市场共赢。

《财经》:“港投资”的提出与设立有何背景?

洪雯:我在香港立法会的工作目标之一,是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实体化;围绕这个目标,我有很多关注点。“港投资”是我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作为投石问路,今年六月,我在立法会动议了议员议案《善用“未来基金”及“香港增长组合”,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最终获得通过。做好了前期的铺垫,我便将这一建议呈交给了特首和财政司司长。最终,特首宣布成立“港投资”。

我的提议背后,有一系列原因。正如我之前曾提到,需要巩固提升“一号香港”,更要推动“二号香港”的多元化和实体化,让两个香港均衡发展,走上弥合之路。这样的路径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用“一号香港”来服务“二号香港”。这就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义金融的价值,用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来推动香港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实体化。具体的切入点,便是创立一些可用的“金融工具”,让政府可以参与塑造经济,逐步迈向“适度有为”。在一系列的工具中,港投资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必要性较高的一种。

《财经》:其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洪雯:可从平衡资本收益及社会效益的需要、促进产业多元化布局,直接参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带来更高潜在回报等大的方面解析。

从产业角度来说,未来五至十年,将是香港发展2.5产业时间窗口期,过期不候。而2.5产业可以让香港在供应链上的角色得到深化,将提升其对供应链的“黏性”,使得香港在服务方面作用不易被外界替代,甚至带动其他增值活动在香港发展,包括产品设计、检测认证、包装、标签、维修、贸易、物流等等,带来经济的乘数效应,打造“香港制造+香港服务”组合品牌,稳固香港服务业之余,对产业实体化大有裨益。我的想法是:通过提供资源及有关政策,借内外之力启动2.5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实体化和多元化,为年轻人开创一个新时代。具体来说,以港投资为抓手,可实现以下目标:

其一,推动政府转变执政理念,从“积极不干预”,走向“适度有为”。港投资可推动政府向前迈一步,在产业发展方面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其二,港投资成立后,政府必须要拿出具策略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目标导向,引导基金运作,推动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其三,在中美博弈背景下,香港必须思考本地和国家的金融安全问题。将相关基金从外汇基金中抽离出来,可更具开拓性地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财经》:在“港投资”之前,香港也成立过一些目标类似的基金,“港投资”的特点是什么?

洪雯:过去数年,香港政府内部、法定机构、大学等等,确实相继成立了不少基金,用于投资、扶持本地创科初创企业,但其大多属于“被动式”的政策措施。先说未来基金,其存放于外汇基金中,由金管局管理。其要担负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难以担当开拓性的责任;而“香港增长组合”采取被动投资模式,主要由政府所任命的普通合伙人来作出投资。这样的模式按理说以获取更高投资回报为目标可以更为进取。但我们要期望合伙人们能有宏观、全局、长远的视野,站在推动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等角度做出策略性的投资,肯定是不现实的,普通合伙人的投资更多考虑市场回报。

因此,我们需要“港投资”这种更直接、更有效的工具和更主动的模式,协助政府从“积极不干预”向“适度有为”转型,启动“改革开放”,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和实体化,实现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

《财经》:截至目前,“港投资”的一系列细节尚未确定。

洪雯:具体细节我会持续跟进关注。但无论是淡马锡、深投控的政府全资拥有模式,还是深创投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拥有模式,都成为政府直接参与塑造产业结构及支持经济的长远发展的有效工具,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我看来,港投资应该根据香港整体发展蓝图及顶层设计投资,不局限于投资香港企业,而是在全球范围投资,并在投资后为香港带回所需的技术、人才以及适合香港发展的企业,从而令香港发展更多元化。

《财经》:为实现上述一系列目标,“港投资”可以具体怎么操作?

洪雯:首先,“港投资”是推动香港实现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并非以赚取投资回报为核心目标。其在全球范围、多个领域进行投资和资源配置,打造生态系统,培育新增长点,推进发展模式转型。其绩效评估应全面考量投资所带来的经济“乘数效应”和社会效益。

第二,应与香港整体发展策略互动,一方面根据香港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来进行规划,另方面与顶层设计进行互动,与时俱进。

第三,投资领域要多元。要配合香港未来发展战略,投资涵盖创科、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基建、环保,甚至文化、创意等与香港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的领域。

第四,在全球物色香港需要的企业和产业。应有广阔视野,其投资既要立足本地,为本地初创弥补资金缺口;也应跨越全球,物色能配合本港产业发展的海外企业。

第五,为所投企业提供多元增值服务。应该利用公有资本的特殊地位,为投资的企业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

第六,向业界学习,充当政府与产业之间的资讯和人才“旋转门”。

第七,可参考深创投的引导型母基金模式,考虑吸纳社会资本参与。

最后,由专业人士进行投资,管理团队由特区政府任命,但不直接参与和干预其投资决定与具体运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有了发展计划,就需要全社会一起,一步步去实践、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