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新型产业金融合作生态

《财经》杂志 文/杨涛  

2022年10月24日 13:47  

本文5302字,约8分钟

中国地方金融改革正从片面追求要素集聚,转向重视金融功能完备、生态健全,并且与数字化大势日益融合。苏州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金融发展道路,核心“抓手”在于构建新型的产业与金融合作生态,充分拓展金融功能、优化金融服务实体之效果。苏州要实现经济金融协同发展,不仅需要持续“练好内功”,也需要更多的外部政策支持与战略协同

苏州工业园区内的东沙湖基金小镇全景。摄影/陈雨禾

 

近年来,苏州金融业发展呈现持续、稳健的态势。2021年,苏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971亿元,同比增长6.8%,占全市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8.7%;2022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目前,苏州共有292家持牌金融机构、309家地方金融组织、455家在中基协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917亿元,比年初增加4292.7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5234.6亿元,比年初增加4423.7亿元。此外,到8月末共有233家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4980亿元;同时,累计有167家创投企业,累计注册资本710亿元,累计实收资本452亿元。

苏州金融业在服务实体方面取得诸多成绩。例如,今年1月至5月,全市新增首贷户9595户,较去年同期增加1705户;新发放一般贷款利率4.61%,同比下降23个基点;落地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业务5万多笔,合计金额超320亿美元;全市65家机构降费让利共计1.61亿元,惠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88.41万户。

 

苏州金融发展特色

当前中国地方金融改革,正从片面追求要素集聚,转向重视金融功能完备、生态健全,并且与数字化大势日益融合。就苏州来看,也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金融发展道路,核心“抓手”在于构建新型的产业与金融协作生态,充分拓展金融功能、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的效果。

第一,全面推动产业金融创新与发展。苏州拥有极具特色、比较优势突出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布局,其金融亦围绕助力产业优化方面发展。近年来,苏州立足制造业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搭建平台、聚合资源,引导和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制造业企业,助力打造“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推动产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跃升。同时,围绕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核心主题,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在有力的金融支持下,加速落地。

案例1:金融创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都、重庆等地区,其中苏州是唯一一座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均有产业集群布局的城市。从2021年的产值来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突破2000亿元,且2018年至2021年的年均增速约15%。当前在金融资本加持、医药政策改革、海外人才回流等因素影响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加速扩张,研发创新实力持续增强。

目前,苏州针对生物医药产业提出了“创新金融提升工程”,除了加大资本支持力度、增强金融信贷和保险力度,值得关注的是开始探索VC+IP+CRO(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合同制研发服务机构)模式,鼓励支持本地龙头、上市企业以投资、收购方式拉动中小创新企业,形成大企业专注生产和市场、中小企业专注创新的企业间分工。鼓励各类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参与企业兼并重组。

第二,重视金融与科技的互动融合。苏州不断深化研发和创新成果,构建“金融+科技”核心驱动力。从金融科技视角看,苏州有序承接和推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为集聚金融科技产业链、强化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带来强大助力。另一方面从科技金融视角看,近年来苏州金融、科技、工信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完善政策链、畅通信息链、撬动资金链、优化服务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形成了四“链”联动的科技金融“苏州模式”。

目前,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三大数字人民币国家级平台先后落户苏州,且已集聚包括中银金科(苏州)、建信金科(苏州)等超300家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企业。

案例2:数字人民币创新试点全面铺开

截至2022年8月末,全市开通个人钱包3003万个,对公钱包168万个,累计交易5464万笔,交易金额362.8亿元,交易金额、个人钱包数量、首创场景数量等各项核心指标位居试点城市前列。目前,全市的数字人民币商户已增加到33万户。水、电、燃气费、通信费、有线电视费等生活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展,公交、轨交已实现数字人民币购票乘车的全覆盖。

对公场景、政府场景的全面应用是今年以来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的最大亮点。目前,试点场景遍布全域,覆盖24个行业大类,共落地应用场景85万个。截至8月末,今年全市新开立对公钱包10.55万个,全市规上企业开通率高达85%。

从率先在全国对公务员发放数字人民币交通补贴,到落地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支付工程款项,从首创实现数字人民币在线支付不动产登记费,到发放全国首例数字人民币股金、数字人民币奖补资金,苏州实现了众多对公场景的“首单”落地。与此同时,银行贷款和保险领域不断突破也是苏州数字人民币创新试点的热点。

第三,练好“内功”完善政策环境与基础要素。近年来,苏州出台了《苏州市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苏州市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若干具体政策》《关于实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融资畅通工程的意见》《苏州市金融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工作意见》《关于推进苏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关于推进苏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推进苏州市数字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积极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标杆城市、数字金融创新标杆城市、产业资本集聚标杆城市、金融开放合作标杆城市。同时,以征信服务为代表的基础要素也不断完善,苏州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中长期保持地级市前两名。

案例3:“数字征信”助力金融生态优化

苏州已经获批全国唯一的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正在全面建设基于征信体系的数字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目前,苏州地方征信平台与全市数十个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单位实现征信数据标准化、常态化采集。至9月末,已累计征集企业授权51万户,归集数据2.67亿条,全市108家(类)金融机构接入使用征信平台。

苏州还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征信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撬动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配置。以“信用贷”政策为例,鼓励银行通过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苏州地方征信平台,以线上审批形式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贷款,同时政府按照银行新增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专项用于逾期后补偿银行损失。据统计,至9月末,已有1.3万多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合计1695.5亿元。同时,至9月末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服务企业96275家,共为24283家企业解决7521.31亿元融资。解决的融资需求中,有1.4万多家企业获得了334.99亿元“首贷”资金。

苏州相城区,数字人民币试点产品展示。

 

第四,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立体功能”。多年来,苏州坚持以“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挂牌一批”为总体工作思路,建立可持续上市后备梯队,初步形成了“支持企业上市、支持上市企业”的良好氛围。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8日,苏州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33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190家,位列全国第五;科创板上市公司46家,位列全国第三;2022年以来,苏州累计新增境内A股上市公司17家。截至8月底,苏州境内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8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七。

此外,苏州的创投行业已经走出了独特的“新产融模式”,在创投机构实力、创新实力、政府支持等方面表现突出。

案例4:苏州已成为创业投资最佳地区

苏州创业行业发展体现了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踊跃的良性局面。据执中ZERONE统计,截至2022年8月,苏州共有LP(有限合伙人) 2751家,关联基金数4257只,关联项目超9000多个。其中有国资参与的LP1022家,总出资额超4400亿元,占总数的37.15%,与其相关联基金数2093只,涉及多个行业布局。穿透到底层被投项目看,共有6022个被投项目公司,包含419家已上市项目公司,市值过百亿元的有154家。按照投资基金资本量统计,排名前十的LP中政府资金占比高达50%,共计702.64亿元,其他出资机构占50%。

目前,苏州将进一步着力培育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加快发展苏州创新投资集团,形成覆盖全产业链、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基金集群,围绕苏州重点产业链设立细分行业子基金,促进市县(区)两级引导基金向更加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第五,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改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互补支撑,是苏州金融发展的又一特色。例如,2015年设立的“信保贷”就运用信保基金撬动贷款规模,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截至今年5月末,累计10376家企业获得授信,突破千亿元。再如,近年来苏州设置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信用保证基金、科技贷款贴息等专项奖补资金池,每年更新并下发《苏州市科技金融计划项目的通知》,通过“政府补偿+银行信贷”风险共担模式,对科技信贷的风险损失进行补偿。还有,苏州工业园区2020年上线“园易融”,至2022年9月,上架政策性金融产品15项,合计发布需求10017项,解决需求7799项,融资451.23亿元。

 

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苏州金融业虽取得显著成绩,但还有诸多挑战。一是金融业规模实力亟待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和规模对比国内大中城市仍处于较低水平;二是本地法人机构实力短板亟待补齐,机构规模相对偏小、影响力偏弱,综合实力与领先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拥抱金融和金融数字化大势仍显有不足,亟待培育优秀金融科技企业,并找到场景落地的突破口;四是金融生态环境仍需完善,产业政策、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中心品牌等与领先城市还存在差距。

与苏州作为全国GDP进入前十的城市地位相比,其金融仍有巨大发展空间。预计苏州将以较强的制造业及贸易基础为依托,放大现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优势,不断突破发展瓶颈,真正建设成为金融服务实体标杆城市。

当然,苏州要实现经济金融协同发展,不仅需要持续“练好内功”,也需要更多的外部政策支持与战略协同。对此我们认为,一是苏州可在现有的国家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的框架内,争取更多的参与资格,推动特定领域的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如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依托绿色金融试验区和普惠金融试验区建设,重点推动农业、小微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依托科创金融试验区建设,通过科技赋能破解信息不对称,提升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等。

二是努力加强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实现互补共赢。目前从中央层面看,正在助力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如,在长三角区域,金融部门开展跨区域协作,建立健全金融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提升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事实上,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多层次城市群的协同促进。苏州正致力于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良好协同增强效应的功能性金融中心,将来可在长三角乃至更广范围内,推动跨区域经济金融要素的协同,这些也需要在国家、区域层面上争取更多制度安排。

三是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布局方面获得更多支持。无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看,金融基础设施都是承载金融体系健康、高效运行的关键。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包括金融资产登记托管系统、清算结算系统(包括开展集中清算业务的中央对手方)、交易设施、交易报告库、重要支付系统、基础征信系统等六类设施及其运营机构。此外,金融科技时代还需要匹配数据中心、金融网络、算力体系等“数字底座”类技术基础设施。综合看,这些不同类型的金融“新基建”都需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协调,考虑到苏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与潜力,也应当在相关设施布局方面争取一定支持。

四是更好地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构建金融发展“安全网”。按照现有的金融稳定与监管框架,地方金融监管在一定范围内规范履职,对于不吸收公众资金、限定业务范围、风险外溢性较小的金融活动履行监管职责,实现监管全覆盖,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派出机构共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包括苏州在内的金融创新相对活跃的地方,要更好地实现权责匹配、平衡好金融发展与安全的“跷跷板”,都应在金融治理与风险防范方面得到更多外部支持,以强化风险应对与处置能力,如来自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和数据共享,对于涉及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金融活动与风险的统筹监测与应对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编辑: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