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性思维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财经》杂志 文/景震强 王晖  

2022年10月24日 13:47  

本文3640字,约5分钟

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必须耐得住寂寞。科技创新得以成为引领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离不开苏州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定付出。产业创新突破需要政策、人才、平台建设、金融等领域的系统性支持

在科技强国战略指导下,苏州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以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重要领域创新策源地和世界一流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积极探索、主动作为,目前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引领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在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苏州位列第五,是前五名中唯一地级市。

十年来,苏州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9.2%提高到2021年的67.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5%增至3.9%;高新技术企业从1864家增加到11165家;2021年新增科创板企业18家,全国排名第二,累计38家,全国排名第三。“一区两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苏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地级市;专攻材料科学领域的苏州实验室也于2022年成功挂牌。

这一系列成就背后,是苏州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定付出的结果,也是苏州不断根据产业需要,打出政策、人才、平台建设、金融支持组合拳的成果。

 

稳定的全生命周期政策助力创新创业

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必须耐得住寂寞。苏州从2007年设立各级领军人才以来,不断推出“升级版”。从最初每年支持十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开始,根据发展新形势,不断升级政策,丰富内涵,加大支持力度,集聚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逐步设立了重大创新团队、创业领军人才、创新领军人才、青年领军人才等类别,根据人才的紧缺性分层设定对应支持政策。

同时,从企业初创到快速成长到培育上市,苏州市出台了高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覆盖企业成长的全生命周期。

苏州还针对不同产业领域出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项政策。苏州市正在积极推进《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预计年内出台,将从法律层面保障苏州市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从操作层面,苏州建立了专业的科技招商团队和产业发展公司体系,使人才、科技政策得以落实落地。

苏州各地先后设立专业的科技招商部门,目前已有五个板块成立县级市(区)层面的科技招商部门,乡镇(街道)层面科技招商部门实现全覆盖。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早在2006年就成立全国首家科技招商中心,组建了一支20余人,以海归理工科博士、硕士为主的科技招商团队,牵头全区科技招商工作;同时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相继成立了科技公司(负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生物产业公司、纳米公司和教投公司(负责高校成果的引进和转化),负责相应产业的载体建设、项目招商、产业服务和载体运营,为生物医药、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量身定制了一批专业的载体、提供专业服务,逐渐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几大载体累计孵化企业超过3000家,培育科技型上市公司数十家。

对于重点院所,苏州成立专业团队进行对接与服务。例如,苏州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了苏州育成中心和STS苏州中心,地方政府与中科院共同派人组建团队专门负责中科院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两个中心已经引入中科院相关的产业化项目超过600个,新型研发机构30余个,领军人才超过300人,每年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为苏州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以人为连接关键

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苏州为此建立了完善的人才生活与工作配套。苏州针对各类人才,设立了顶尖人才(团队)“一人一策”,提供量身定制、上不封顶的特殊支持,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青年人才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涵盖人才来苏创新创业所需的购房补贴、租房补贴、薪酬补贴、求职就业、见习实习、医疗保障和子女入学等各个方面。

同时苏州布局一批宜居宜业人才社区,将在三年内提供10万套人才公寓;出台了人才组屋政策,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一定面积的房源,以优惠价格,优先出售给符合条件的人才;推出了国内最高授信额度的人才贷,提供最高5000万元(企业)、500万元(个人)无抵押信用贷款;设立直投规模超20亿元的姑苏人才基金;除此之外,苏州市还不断优化城市配套,加快高铁、地铁和城市快速路等交通路网建设,加快优质学校幼儿园、医院、城市综合体、邻里中心等生活商业配套,打造了国内产城融合的样板,让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扎下根。

截至2021年底,苏州人才总量达34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34万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人才连续九年列全国首位。

一整套政策让苏州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苏州通过持续组织创业大赛和国际性专业论坛,形成了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苏州连续14年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始终以“汇聚全球智慧、打造创业天堂”为主题,以“高层次人才落户、高质量项目落地”为目标,前13届累计吸引了3万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会,共落户项目9069个,其中创业项目8122个,创新项目947个,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95%,累计注册资本716.6亿元。

2010年,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与分子生物学摇篮冷泉港实验室在苏州设立亚洲会议中心。中心启动以来,已举办了200多场高端学术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均是活跃在国际科学最前沿的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包括2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让苏州在发展生物医药的起点时就进入了国际生物医药界的视野之中。目前已有300多位各国院士、6500名青年科学家应邀来到苏州,一大批创业者都是通过冷泉港亚洲的平台了解苏州、来到苏州,最终落户苏州。

 

快速聚集高校科研机构

作为GDP超过2万亿元的最强地级市,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苏州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苏州非常重视与大院大所的合作。1998年苏州与中科院拉开了院市合作的篇章,与中科院签署了院市合作协议并延续至今,2006年和2007年与中科院共建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和中科院苏州医工所,2020年又与中国科技大学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共建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同时引入的中科院20多家研究所在苏州成立了3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平台。

苏州市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共建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牛津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大仓校区等一批优质院校。近十年来,苏州与国内外238家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平台载体130多家,实施合作项目1.5万项,总经费超300亿元,大大提升了苏州的技术和人才供给能力。

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是苏州在先进材料领域布局的一个以产业应用研究为使命的科研机构。姑苏实验室旨在跨越科技创新的“死亡谷”,解决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难题,帮助企业提前介入创新。为此,姑苏实验室设计了新的项目运行模式——成果交易前置。在科研阶段即引入企业资金,实现科研活动的多元投入,提前确定研发成果的买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搭建桥梁,这样既能激励产业界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将资金定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也能检验科技项目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

 

充分发挥平台效应

苏州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为帮助众多中小企业减少早期投入,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苏州建立了200多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产业领域,形成了系列平台群,涵盖了从研发、小试到中试放大的创新链全流程。

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为例,建立了纳米加工、测试分析、纳米生化三大公共技术平台,2021年以来已经服务超过900家企业,服务金额超过2亿元;在生物医药领域,临床研究平台、新药开发及工艺研究平台、先进医疗器械工程化平台,累计为500余家药企提供了包括工艺研究、制剂、代谢及一致性评价等方面工作,累计服务金额超过5亿元。

除了公共技术平台,苏州还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下大功夫,在金融资源与科技创新的嫁接方面尤其具有特色。

科技金融是企业迅速成长的助推器,苏州的科技金融为本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保障作用,截至2021年末,苏州科创板上市公司达38家,仅次于上海和北京。苏州针对企业不同的贷款主题,设计了多种由共同风险补充资金池担保的银行低息贷款产品。“科贷通”“苏科贷”是由省级风险补偿资金、市或园区风险补偿资金、银行三方合作,通过财政资金池与银行风险分担模式,对中小科技企业进行贷款支持的中小产品。“科贷通”累计为9138家企业解决贷款530.99亿元。苏州以市区两级国资为主导创立直投基金、与品牌基金合作创建母基金,吸引了大量产业引导基金、创新创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落户苏州。目前,苏州市创投机构数量超30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4100亿元,占全国10%。

(作者景震强为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副主任、王晖为江苏中科育成科技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编辑: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