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

《财经》杂志 文/许召元  

2022年10月24日 13:47  

本文3483字,约5分钟

与人口规模相近的主要国家比较,苏州制造业总体规模已显著占优,产业结构也较为高端化,但人均工业增加值还有不小差距,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突出约束。在此背景下,苏州需要结合当前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践行高质量发展模式,率先发挥高质量发展的探索、示范和引领作用

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常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创新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重点城市的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的城市,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基地。

但到目前的发展阶段,这些重点城市,尤其是以深圳、苏州、佛山为代表的制造业大市普遍面临着土地开发强度已经很高,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的问题。在新发展阶段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继续发挥这些城市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新征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国际比较看,苏州制造业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

与全球人口小于3500万人的国家相比较,苏州制造业规模仅次于瑞士。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苏州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大市,工业规模在全国城市中仅次于深圳。

2019年苏州常住人口1271万人,工业增加值为8319.5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约8130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约为1177亿美元,与全球所有人口小于3500万人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瑞士(1334亿美元,857万人)。图表显示了全球所有2019年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1万美元以上,人口规模在500万-3500万之间的23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人均GDP和制造业增加值情况。由图可见,在人口约1000万左右的国家中,既有发展水平低于苏州市的匈牙利、希腊、葡萄牙和捷克,也有发展水平更高的新加坡、挪威、瑞士等。

与这些国家相比较,2019年苏州的制造业增加值不仅高于人口较小的瑞典(人口1028万,制造业增加值684亿美元)、奥地利(人口888万,制造业增加值736亿美元)和新加坡(人口5790万,制造业增加值730亿美元)等发达国家,也高于人口规模显著更大的马来西亚(人口3195万,制造业增加值782亿美元)、澳大利亚(人口2537万,制造业增加值782亿美元)和沙特阿拉伯(人口3427万人,制造业增加值969亿美元)。

从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看,苏州也处于较好水平。2020年苏州制造业销售产值3.38万亿元,其中低技术、中技术、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为4475亿元、5683亿元和23613亿元,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为69.9%,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已经处于较好水平。

2020年,苏州市中高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依存度为49.3%,与韩国、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等国相似,处于较高水平(2019年韩国、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的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出口依存度分别为44.8%、46.5%、46.9%和50.2%),显著高于新加坡、美国及加拿大的水平。这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苏州在中高技术及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处于较好水平。

人均工业增加值是反映各国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的综合性指标,这方面苏州还有不小的差距。

2019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的从业人员约266.9万人,人均制造业增加值约4.4万美元。这一数值显著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3.66万美元/人),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仍然较低。例如,2019年英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8.7万美元,法国为9.2万美元,日本为12.5万美元,韩国为16.7万美元,美国达到22.2万美元,苏州与这些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总体来看,与人口规模相近的主要国家比较,中国制造业大市如苏州的制造业总体规模上已经显著占优,产业结构较为高端化,但目前的发展中也面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突出约束。在这种背景下,制造业大市需要结合当前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践行高质量发展模式,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二、进入新发展阶段,制造业大市对国家贡献的重点与以前应该有所不同

加快技术进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应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制造业大市在这方面应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随着中国进入产业升级发展的新阶段,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重要竞争对手,全面防范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甚至对关键核心零部件供应进行限制,这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挑战。关键核心技术的升级与突破需要依托实际的生产,制造业大市产业规模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具有加快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与此相对应,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扩大制造业规模对全国的贡献意义相对有限。

当前,中国总体上面临工业品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很多欠发达地区对进一步发展工业的意愿很强烈,而制造业大市普遍面临土地开发强度很大,进一步通过规模扩张的方式扩大制造业规模,不仅成本高难度大,而且对全国的贡献有限。

进一步积聚人口扩大消费,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要求,也是制造业大市的新贡献。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是要实现从企业生产,到实现产品销售形成企业和员工收入,再到形成居民和政府的市场需求,其中扩大有效需求,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长期任务,制造业大市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带头扩大消费的基础条件。

要扩大消费需求,制造业大市首先需要主动吸纳更多人口。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等多种原因,不少城市吸纳外来劳动力多,给予外来劳动力本地市民待遇少,吸纳外来劳动力抚养的父母子女少。这既不利于更多居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不利于扩大消费促进国内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更多吸纳人口着力扩大消费,是制造业大市应该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居民的幸福水平,同样是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贡献。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我国在经济发展、技术突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方面实现大的发展。

制造业大市处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有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也应该率先探索出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制造业大市有必要按照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在率先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获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多方面取得率先成就。

 

三、制造业大市应该率先在践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探索、示范和引领作用

实体经济而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仍然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

具体来看,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本市的优势产业为依托,着力支持创新,鼓励工匠精神,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长期发展,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二是进一步提升重点产业集群的层次和水平,以高质量产业集群为依托,培育带动性强、具有品牌效应的大集团或大企业,提高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附加值创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以促进既有产业的升级改造为主要路径,避免大规模的“腾笼换鸟”,避免硬性以高端产业置换传统产业,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之一。

在进一步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切实改变规模导向应是一个重要的要求。以苏州为例,从制造业规模来看苏州以1000万人口已经超过了几乎所有人口在3500万人口的国家,制造业规模仅小于瑞士,而瑞士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5万美元,可以说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制造业规模发展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加坡、丹麦、荷兰、瑞典等国用比苏州小得多的制造业规模,支撑了超过苏州一倍的人均GDP水平,也说明在现有的制造业规模基础上,仍有非常大的收入提升空间。

从经济持续增长和扩大消费的角度看,更加重视服务业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制造业大市要在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更加重视服务业发展。

传统上,中国制造业大市偏向于发展制造业,为提升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平做出了引领和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前中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中更加重要的部分,随着居民消费升级,扩大消费的主体也是服务业发展。而且,服务业的发展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要求更低,发展空间更大,发展质量也更高。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编辑:张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