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重镇的开拓之路

《财经》杂志 文/王昊  

2022年10月24日 13:47  

本文4977字,约7分钟

苏州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镇,其历程可视为中国制造业升级之路的浓缩版。苏州对制造业的坚守,尤其是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持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是支撑苏州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根基

苏州吴江区产业园的盛虹化纤。

 

2021年,苏州工业突破4万亿元大关,超越上海,仅次于深圳,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苏州对制造业的坚守,尤其是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持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是支撑苏州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根基。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苏州从“鱼米之乡”转型成为“工业强市”,建立起庞大、先进、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已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覆盖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和505个工业小类,是中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在纳米技术、生物医药、高端纺织、优特钢铁、通信技术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苏南模式”“中新苏州工业园”“百强县第一名昆山”等关键词代表了苏州制造业发展的辉煌历史,但苏州制造业开拓进取的创新之路从未停止。新时代下,苏州持续发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打造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体系,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贡献“苏州力量”和“苏州模式”。在此,对苏州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及主要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也希望为苏州实现“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目标提供一些启示。

 

制造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1978年到1992年,“苏南模式”奠定良好基础,可谓苏州制造业发展的起点。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苏州凭借毗邻上海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吸纳上海的技术、人才(以“周末工程师”为主要形式)等要素,加上自身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以非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探索出著名的“苏南模式”,即以集体经济与乡镇企业为主、以乡村干部推动为主,追求共同富裕。

数据显示,到1988年苏州全市乡镇企业户数超过1.5万家,职工总人数超120万,工业总产值达23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二分之一,乡镇企业成为苏州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到1991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50.1亿元,比1988年又增长约1倍。至此,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与关键一环,也为下一步更好更快发展以及更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从1992年到2012年,苏州全面开放,充分融入长三角及全球产业链循环体系,可视为苏州制造业发展的腾飞阶段。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是苏州制造业发展的“第一桶金”,主要靠的是“改革”红利,那凭借“开放”这把金钥匙,苏州在20世纪90年代则是充分迎来了制造业的腾飞时代。

以“中新苏州工业园”为典型代表,拉开了苏州吸引外资与一流企业、大力发展外贸经济的序幕。此后,昆山市“以台引台”“以商引商”,依托长三角地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充分吸纳台资企业在电子信息加工制造领域的产业转移,借助电脑、手机等终端产品发展红利迅速做大电子产品代工制造规模,并牢牢占据了“全国百强县第一名”的宝座;太仓市则借助毗邻上海、为大众汽车提供便捷配套的优势,瞄准德资企业开展重点招商,创办了国家级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成为中德产业合作的典范。

在此20年间,苏州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嵌入全球产业链,形成了外向型发展的“苏州模式”,并实现了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升级蝶变。1992年-2012年的20年间,苏州累计批准外资项目33450个,实际使用外资1016亿美元,140多家国(境)外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苏州设有投资项目,出口从9.6亿美元增长到1747亿美元,进口从2.2亿美元增长到1310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从14.7%提高到92.27%,2012年苏州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到38.6%。

从2012年至今,量质齐升,苏州制造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步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苏州发挥发展水平高、转型升级早的优势,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内外资融合,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走上了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高地”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这个阶段,苏州制造业发展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持续做大做强制造业、夯牢实体经济基本盘。近年来,苏州抓住国内市场快速扩大的机遇,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的溢出作用带动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制造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与此同时,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制造业进行系统性重塑,例如2021年提出“将用三年时间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极大促进了制造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升。

二是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以提升产业能级,高精尖产业占比不断提升。苏州近年来充分把握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趋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沿浪潮,通过加大投入兴建科技创新载体、引育高端创新人才,已建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纳米实验室等高能级载体,赋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底,苏州共有11165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企业占比达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68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2.5%。

 

高质量发展仍需迈过三道坎

居安思危,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三个挑战。

一是产业创新能力与引领性有待提高。从产业创新能力看,由于苏州缺乏高端创新资源(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央企国企研究机构等),再加之许多产业的发展源自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内生创新能力稍显薄弱,与同等条件的深圳等制造业发达城市相比,产业创新能力仍有一定差距。2020年,苏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3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3.78%,而同期深圳上述两个数据分别为4.18%与4.93%。此外,由于苏州制造业多以中间产品制造为主,缺乏有影响力的终端产品或整机产品制造企业,行业发展的引领性与主导权相对较弱。相比之下,深圳近年来涌现出华为、大疆、比亚迪等一批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有效整合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了对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较强的把控能力。

二是企业梯度培育力度仍有待做强。一方面,苏州企业发展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现象,虽然工业企业总量居国内重点城市前列,但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相比,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和规模体量相对较小。根据“2020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数据,苏州上榜数量虽较深圳多十家,但户均营业收入较深圳少469亿元,存在较大差距。从2020年上市企业密度(每万亿元GDP上市企业数量)看,深圳、北京、杭州、上海分别为苏州的2.88倍、2.53倍、2.41倍、2.04倍。另一方面,苏州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力,虽然目前培育数量在省内位居第一,但仍排后于宁波和深圳等其他制造业重点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对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与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较强促进作用。

三是外资外贸结构有待提升。2021年外资企业在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的占比接近六成(57.3%),外资对于苏州经济仍起着压舱石的作用。在“逆全球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大国科技博弈加剧、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加速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联盟化、集团化、近岸化等趋势愈加明显,苏州以往制造业赖以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苏州出现外资撤离的案例,虽说外资撤离也是受成本上升以及自身产品竞争力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但由于目前苏州制造业中外资比例仍相对较大,上述现象不得不引起高度关注。

 

成为“制造强国”中坚力量

苏州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镇,其发展历程可以看作中国制造业升级之路的浓缩版。展望未来,苏州在取得现有成绩基础之上,还应继续开拓进取、勇攀高峰,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尽早实现“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应有之力。具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工作可深入推进。

首先,要持续推进苏州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苏州工业的发展基础是以“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业为主,最初主要是为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国际品牌代工以及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初级加工制造。随着苏州本地产业链配套环境的不断完善,如方圆100公里内可满足电子信息产品的配套需求,苏州制造正朝精密制造方向不断跃升,但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以电子、装备为主的现有产业体系面临大国博弈、市场需求、技术壁垒等方面约束影响,出现增长乏力态势。下一步,要围绕新发展格局构建、服务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硅能源)、生物医药(基因与细胞技术)等硬科技领域引培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抢抓产业风口。与此同时,要注重在软件等方面补齐短板,为智能制造与服务型制造发展奠定更好基础。此外,还应重视产业跨界融合创新,积极探索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其次,要加快推进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促进苏州工业发展模式革新。苏州由于自身缺乏高端创新资源,最初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科技竞争、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必须加快向知识创新型产业转变,以谋求制造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目前苏州依托强大的产业基础,在创新生态构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设立了姑苏实验室等,但离国内以及国际一流创新城市的距离仍然较大。苏州要继续加大力度导入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出台更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加大对归国创业人员的吸引等,加快构建产业发展的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再者,苏州应加强对民营经济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为更好改善苏州制造业内外资比例,规避外部潜在风险,提升自身发展能力,苏州应加大力度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给予更多创新扶持、更广阔市场发展空间,并加速推进相关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此外,应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强化因企施策贴身帮扶,在加大财税支持、优化信贷政策、畅通融资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企业走稳走实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发展机制,持续推动中小企业增强造血能力,主动融入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格局,拓展细分市场。

最后,要以改革创新永不止的精神推进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从苏州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发展历程梳理可知,很多优秀企业在苏州扎根发展,靠的不是政府的税收与土地优惠,而是由于苏州各级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善于抓住产业发展的痛点去定点突破,敢为人先、主动作为、积极争取,为企业扫清政策壁垒。在以一流营商环境等为代表的产业生态体系构建方面,苏州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下一步要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诉求,更扎实、更精准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产业生态体系来吸引、培育创新型企业。

当下,苏州提出坚持制造强市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巩固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加快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苏州制造”再创辉煌!

(作者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编辑:张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