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为何要给“硬科技”公司挂牌破例?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2022年10月26日 19:04  

本文4006字,约6分钟

“港股发展有两个核心挑战:一是流动性比较弱,二是上市审批流程和门槛比较高”“变革就是随情况变化在现有规则和体系中不断开口子”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产业形势的变化,港股市场又将迎来上市制度新改革。在当前中国香港特区的政经发展环境中,其影响或将比以往类似改革更为深远。

按照10月19日香港交易所(00388.HK,下称“港交所”)公布的制度改革咨询文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及农业技术这五个“硬科技”行业内的特专科技公司将可在其下辖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下称“联交所”)主板挂牌。

相关改革的详细框架尚未最终敲定。仅从“定性”角度分析,港交所本次上市规则的修订,将大幅降低当地所谓特专科技公司,即所谓“硬科技”公司上市的营收门槛。在此之前,此类公司无法在港上市,因其大多未能达到主板资格测试的盈利、收益或现金流量要求,还会造成依靠外来资金维持运营等监管问题。

为其“开口子”有着“大时代”般的复杂背景:自2018年港交所推行“25年最大变革”后,掀起生物科技公司赴港IPO(首次公开募股)热潮,中概股亦纷纷回流,其IPO集资额连续两年登顶全球。但自2020年来,港交所IPO募资额排名逐渐落后。截至2022年9月底,港交所证券市场市价总值为30.8万亿港元。

连接资本与机遇,是港交所乃至香港金融市场的核心发展战略。宏观而言,在过去数年中,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正在经历资本博弈及“转庄”过程,传统资金流出的同时,中国内地、亚洲及其他国家与地区避险资金的投入比重增加,这对香港金融市场“求新求变”、通过增加上市公司种类及金融产品等手段服务好区域经贸发展的新趋势提出要求。

2022年2月,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新一份的《财政预算案》就曾预告称,香港将进一步检视主板的上市规则,为其他未有盈利和业绩的科技企业来港上市制订方案;10月,在港交所发布相关咨询文件的同日,中国香港特区新一届政府亦在其首份施政报告中特地点出了将有助于香港金融业发展、提升服务竞争力的多方面措施,除修改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还包括推动市场提供更多人民币计价产品、加强与中国内地市场互联互通等。

作为中国香港当前最大的支柱性产业门类,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形势的“阴晴”有着直接的关联。与以往为港交所主板股票种类增加多样性(港交所上市规则中以18打头的章节涉及满足不了一般上市标准的特定类型公司)的第18A章(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第18B章(设立SPAC上市机制)相比,此次被业内简称为“第18C章”所要设立的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香港整体产业发展的“再均衡”过程。

这亦与前述施政报告所提及的吸引重点企业进驻有关。按照香港的规划,其一方面将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来吸引全球各地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公司,另一方面亦将通过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亲自“下场” 吸引更多企业到港发展。在乐观者看来,这些在香港落户的新企业,将有较大机率借助香港的市场平台进行融资,如此既增加在港上市的创新及科技企业的数字化、提高港股国际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如能针对上市规定一定附加规则——在港设立研发部门或进行一定规模经济活动、培养本地科技人才等——则有望实现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为实现这一目标,与之相关的类似政策准备亦已“在路上”,例如活化已“荒废”超过一年的GEM(前称创业板),为中小型及初创企业提供更有效融资平台。而按照港交所相关规划:有关第18C章的咨询期将于12月18日结束。如果一切顺利,首批按新规则申请上市的企业可用2022年的财务资料申请,最快2023年将迎来首批挂牌企业。

一系列背景影响下,中国香港的上市融资将如何再次活跃起来、第18C章的改革又将起到哪些作用?针对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话题,曾主办过港股史上前三大IPO的达维律师事务所亚洲(日本除外)联席主管何鲤近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以下是他的部分解析:

《财经》:综合过去一两年的各种指标,比如新股的发行量以及交易的流动性等方面来看,港股市场的形势并不太好,18C等相关改革是否与此有关?

何鲤:港股求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是主动的,也因应了大环境的压力。作为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的香港要想再上层楼,其资本市场主要面临着两个挑战:

其一是市场整体的流动性比较弱。由于经济体量、财富累积、交易成本等多重原因,美国股市的流动性最为丰沛,中国内地资本市场钱也不少。中国香港股市里的流动性是个相对的短板。有的中小型企业,一天的交易量就几百万港币。这也会影响香港形成一个资本的良性循环。资金池浅,加上流动性折价,就很难吸引足够多的优质发行人和投资人。

其二是港股市场整体的上市审批流程和门槛都还比较高,这其实跟监管的思路有一定的关系。现行的监管体系,很难容纳不断演进变化的新兴行业和业务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港交所、香港证监会乃至特区政府要从整体上推动一些新的变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高度竞争,香港应该有这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了。现在不抓住,机会可能不会永远在那里等着。

《财经》:从改革的具体方向来说,18C与18A、18B的差别在哪里?

何鲤:一个好的股市发行及交易体制,肯定是要契合甚至助力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此之前,港股市场有大量传统行业的企业,不太接受业务创新、高速发展但是亏损甚至低营收阶段的公司。18A改革可以说是实现了港交所在医疗领域“从0到1”的突破。通过改革,香港才能吸引到这些企业,为香港资本市场服务医疗大市场从“1到100”的发展打下基础。

这次18C改革主要是针对所谓的“专精特新”。这些行业的选择展示了香港监管机构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洞察和预判。这些企业的特性是经济和社会意义重大,发展很快、但需要大量的资金先期投放到研发和市场培育当中去,战略上不专注于短期收入规模。由于缺少集体诉讼等保护投资人的法律机制,香港监管机构总体倾向于在源头上把关,对上市严格审核。如果需要变革,就需要随着情况的变化在现有的规则和体系中不断地“开口子”。18A和18C都是这样。

《财经》:从咨询进展来看,市场对于18C改革的主要关注点在哪里?

何鲤:过去一年多来,从发行人到投资人到其他市场参与方都非常关注18C立法的进程。就现在的草案而言,大家讨论的可能有以下几个点:

其一,是怎么认定相关企业符合上市标准,包括对最低市值的要求。最近全球资本市场风云突变,很多已经非常成功的大型科技企业市值都在急降,这些“特专科技公司”能否达到市值要求会是个考验。

其二,是如何在保护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前提下,增加新规则对发行人的吸引力——比如发行的50%需要配售给独立机构投资者是否容易满足?对帮助创始团队保持对企业控制的WVR(即“同股不同权”)能否为这些公司再开绿灯?这些大家都比较关心。

其三,是有些投资人会担心本来池子里的水就不多,来了更多的新公司会不会让流动性变得更差。我个人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只有上市公司的量多质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18C刚刚开始征询市场反馈,我相信会有很多市场参与者发出他们的声音,也希望最终的法规体现在现阶段市场能够达成的共识。

《财经》:A股市场也在针对创新型企业进行相关规则的改革。港股对于类似企业的吸引力在哪里?

何鲤:就资本市场而言,中国香港不是一个天生的宠儿。香港不大,本身不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也没有美国和中国内地的流动性。中国香港领先的资本市场地位是因为它有强大的法治传统,同时受益于中国内地经济的迅猛发展。所以,香港必须保持开放,不断锐意创新,同时发挥自强不息的狮子山精神,否则就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独占鳌头。

也有人预判新加坡资本市场很快超越中国香港。新加坡跃跃欲试,但想要超越中国香港肯定不那么简单,也不会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虽然近期人才、资金和企业在向那里汇聚,但就股市发展而言,新加坡也没有太强的流动性,而且缺乏指标性的新经济公司。在现在这个节点,港股市场对比新加坡的先发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香港必须有勇气变革。近期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资本市场高度动荡,这既是挑战,也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作为内地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与窗口的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决策者要有前瞻性和胆识以及足够的执行力去进行改革。

《财经》:前述这种“开口子”的过程有没有一个相对宏观的改革框架或思路?

何鲤:整体上看,我的观点是好的资本市场,是监管机构、发行人、投资人都强,三者最终能形成良性循环。监管机构通过改革和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去打造一个公平、透明、可预见性高、高效的平台。透明讲规则、有流动性又有好上市企业的市场能吸引好的上市公司。法制健全、优质公司林立的市场自然能吸引好的投资者。要实现这个正向循环的起点,往往是从监管政策的改革起步的,政策越透明越可以预判,越支持发行人和投资人,就越有吸引力。18C的立法咨询才刚刚启动。除了18C,香港也需要进一步采取其他措施提升流动性,比如降低交易成本等等。不是所有大家期盼的变化都能一次到位,也没有任何变化能够一劳永逸。但在一个时代的大变局中,变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