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香港为何介入卫星制造?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2022年11月10日 19:43  

本文2379字,约3分钟

因卫星涉及大量精密零部件且供应链复杂,从全球进口将产生大量关税成本。中国香港的“零关税”等优势,可将制造成本降低多达30%左右

生产人造卫星则看似应属于“非典型”的产业门类,但中国香港在航天科技领域内的准备已延续数年。10月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亦宣布将首次在中国香港特区选拔载荷专家。《财经》记者 焦建/摄

继开设炼钢厂之后,旨在通过“再工业化”夯实多元化产业基础的中国香港特区,最近的一项新尝试是生产人造卫星。

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航展在珠海开幕。据央视新闻报道:参加此次航展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表示,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即将建成投产,将成为香港首条卫星生产线。

按照相关规划:因相关产品的制造和设计采用一体化方式,该生产线可满足小卫星、多品种、柔性化生产要求。具备卫星设计制造协同、自动化测试、健康状态智能监测等功能,以及不同类型卫星混线的生产能力。

“(该中心)可以做到 50至500公斤量级小卫星年产量200颗以上,并且整星研制周期不超过20天,人员配套不超过25人。这些先进的技术指标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并且已经应用于山东产研院、银河航天等多家商业卫星项目了。”该项目总师马海龙对上海媒体称。

相比于上海,对于多年来缺乏科技和制造业基础的中国香港而言,生产人造卫星则看似应属于“非典型”的产业门类。但事实上,在前述消息“官宣”前,中国香港的相关准备及产业链基础搭建已经延续数年。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相关规划中,皆涉及将中国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创新科技)中心的内容。香港多家高校亦有参与国家航天事业的经历。例如,在科技研发领域:香港理工大学科研团队曾参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着陆区地形测量评估及火星相机的研制;10月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宣布正式展开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并称将首次在中国香港特区选拔载荷专家。

在卫星制造这一“赛道”内:2019年,香港第一家商业航天公司“香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股票代号:1725.HK)”成立。其主业包含卫星精密制造、商业卫星发射等。据其官网消息显示,其将“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建设香港卫星制造中心,以发展卫星精密制造和服务全球商业卫星需求为导向,带动香港形成商业航天研发、制造、测控、运营等行业应用亮点。”

生产制造业曾经是香港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北移后,其在当地GDP总值中的占比已从最高峰时的23%左右降至目前的不足2%。产业结构单一、本地人才无法就业以至于离港发展的现象并不罕见。

制造卫星属于高端制造业,涉及高精密、高技术含量的制造工序。面临一时难解的土地少、人工等各项成本高的制约,以太空制造业为引子拉动增值环节多且长的精密制造业回归,有望成为中国香港“再工业化”的有力抓手。这与一系列的内外环境有关:

2019年以来,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快速上升,由每年200多颗跃升至近2000颗,特别是低轨卫星数量每年均快速增长。以低轨卫星平均3年至5年的更新迭代周期测算,卫星需求将逐年递升,并作为“消费品”乃至“快消品”。除低轨通讯卫星,随着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等应用场景的不断突破,低轨导航增强星座、低轨物联网星座也有望迎来新的数量增长。

除受需求端拉动、具备一定科研及人才基础,中国香港亦有发展卫星制造的一些特殊条件:作为WTO四个独立关税区之一及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心,香港在全球零配件、原材料采购进口等方面存在零关税优势。

据《财经》记者获得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因卫星涉及大量精密零部件且供应链复杂,从全球进口将产生大量关税成本。香港的关税等优势,粗略预计可将制造成本降低多达30%左右。此外,香港在吸引尖端科学家、工程师等人才方面亦有相关竞争优势。

“香港的通关管理全球最为宽松,是管理复杂供应链的理想之地,能大幅提高卫星的生产效率。”近年来持续关注当地再工业化发展的中国香港立法会议员洪雯对《财经》记者解析称,“香港实行普通法,法制体系广为国际信赖,对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亦让各国放心在香港交易。”“卫星产业涉及大量数据跨境流通,香港数据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保证数据在合规的情况下自由流通,从而可以在满足各国数据出境监管要求的基础上,提供最优化的数据分发和共享服务,且毋须缴纳数据交易税。”

“在国家支持下,香港可把一些国家好的航天技术引入香港,在香港作为高增值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在亚洲建立基地,发挥‘窗口’作用,将国家发展优势输出到海外,如此就能让整个航天科技产业的一部分于香港做起来。发挥香港在国际市场推广能力强的优势,贡献国家拓展卫星国际市场所需,为香港打开全新的发展空间。”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近日如此指出。

洪雯也特地指出:前述一系列香港的优势并非近期出现。之前从业者却只在个别产业领域、或者显而易见的表层利用这些优势。结果产业结构日趋单一,很多产业在香港变成了“非典型”。“推动香港产业多元化,需要拓展思维,在各个范畴用足优势,或去创造新优势。”

宏观而言,人造卫星这种“内地研发、香港产业化”的新模式,亦或将扭转以往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城市进行创新产业合作的惯性思维,即一提起产业优势互补,就是“香港研发,内地产业化”的割裂思维,最终的结果是前者只有研发,没有产业,本地无法受益,亦无助于将研发向更深层次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