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院闯“三界”

《财经》杂志 文/舒婷  

2022年11月21日 11:11  

本文3387字,约5分钟

智慧医院的优秀典范,几乎都经历过“一把手”大刀阔斧强势地推进

2018年4月2日,广州首个智慧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的过道上,智能物流机器人“小易”为一台正在进行的手术运送手术器械。图/视觉中国

 

智慧医院的概念被提出只有十年时间,它的基础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HIT)。到底什么是智慧医院,或者说医院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谓之为智慧,世界各国对此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探索,也都在技术驱动引领、数据孤岛整合、流程重塑再造、信息数据共享和安全加持保障等山重水复的曲折之路上艰难迈进。

简单来说,智慧医院就是在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支持下,运营更高效、管理更智能、质量更可控的医院。运营得更好,是指医院资源更为丰富,更具创造力,医院运营成本和效率更合理;更智能,是指医院利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对医疗质量和安全更具控制力,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需求更具洞察力,对医学医疗的发展更具支持力。

智慧医院在改变传统耗时耗人的医疗服务流程、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集中体现,也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中国智慧医院始于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在建设、汇聚、连通这三重境界修炼。

 

第一重“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在探索引进计算机,尝试电子化进程中,开发出“单机版”以财务清算为主要功能的医院信息系统(最早期的HIS系统)。随后,HIS系统功能从财务逐步转向医疗临床业务,实现对患者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以及医嘱的开立与执行。

可以说,最早期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就是医疗和计算机的直接叠加,医疗是医疗,技术是技术。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几乎是参照和模仿传统手工的医疗业务流程。

现阶段虽说早已不是30年前,但这种“山是山、水是水”,割裂地看待信息技术与医疗业务之间的联系,或简单套用手工业务流程,或孤立建设各业务系统,或将智慧医院简单理解为在医院里跑几个机器人的思路依旧会多多少少存在。

这一思路的困境在于,常常会导致“信息、智慧无用论”,只投入,无回报或少回报,信息化建设花费巨大又见不到应有的效果。但不可否认,这也恰恰是意识转变的必由之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善之为善,境界的提升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

 

第二重“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重境地,应该是现阶段各医院在建设智慧医院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业的发展进步,医院管理者意识逐步转变,医院信息化投入增加,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行业创新应用亮点频现,智慧医院的建设自然也是百花齐放,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不断建立健全院内信息系统,并在《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等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院系统整合集成,数据统一管理使用。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困难重重。这一阶段已经不再是单一系统建设那么简单了,伴随着一系列变化,如管理思路的转变,顶层设计的补充,旧有流程的重塑,推进应用的压力,成本投入的持续,人才培养的困惑,数据使用的期望,还有国家政策的硬性要求,临床管理、临床科研、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将多如牛毛的碎片系统织补成网,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信息化也成为了打破所有习惯和传统的突破口,信息化建设也已经演变成了医院管理的全方位改革,质量较好的数据开始被应用于医疗行业的各个领域,建设效果逐步显现并被医院管理者越来越直观地感受到。

智慧医院建设已不再是信息科一个科室在战斗,信息科负责人仅掌握信息技术已不足以应对,临床、技术、管理,三路业务在信息化的十字路口相遇。因此,有了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这种说法,何去何从,都要看“一把手”手里的那根指挥棒。

所有智慧医院的优秀典范,几乎都经历过“一把手”管理者大刀阔斧强势推进的道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新建院区要预先进行智慧医院的顶层规划与设计,新上系统需要考虑跟现有系统平台的集成整合,旧有系统面临迭代与升级,医院业务流与数据流要重新梳理优化,现有的市场产品也要加快研发以满足医院千变万化的个性化需求。

现在,医生与患者紧密相连,技术与业务紧密相连,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政策与市场紧密相连。

这一阶段,在急剧增多的具体又复杂的事务前,所有人都会感觉精疲力尽,然而,智慧医院的应用效果并没有尽如人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各方对HIT行业没有期待,这种期待反而更加一致也更加坚定:一路向前走下去,行业发展的前景一定会妙不可言,甚至出现从“智慧无用论”直接过渡到“智慧万能论”的现象。

 

第三重“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进入智能时代,数据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医疗信息化、智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因为和居民健康息息相关,对推动全民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根据各方预测,在“十四五”期间,HIT行业的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千亿元级别。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推进政策,首次提出了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框架”。面向医务人员的是“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是“智慧服务”,面向医院管理者的是“智慧管理”,“三位一体”完善了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且三者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医疗是业务基础,服务是外部延展,管理是内功修炼。

智慧医疗,是指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应用,包括诊疗护理、医辅医技等,其目标是服务医院内的医务人员,成为他们看病的工具;智慧服务,即利用各种新兴的互联网手段,如手机支付、预约挂号和诊疗,甚至包括停车信息、订餐服务等,服务于患者;智慧管理,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辅助医院的全程管理,如后勤、科研教学、物资供应等,其目标是服务于医院管理者。

智慧医院系列政策、标准的推出,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第三重境界——通。在这一阶段,智慧医院的样子已经逐渐清晰——智慧医院就是医院,它就是未来医院该有的样子。它有着千万个用技术满足医院个性化需求的样子,也有着一个共同的样子:高质量的临床结果,高效率的医院管理,满意的患者体验。

医疗行业有了新兴技术的加持,医疗数据资产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也因此能够挽救和抚慰更多的生命。

信息化智慧化的应用无处不在,被医务人员、患者、管理者时时使用,当我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甚至对它视而不见的时候,就表明信息化智慧化已回归本原——支撑和辅助,而非替代和颠覆。山水有融合,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智慧医院的推行和存在是为了默默地成就人民健康这个大事业。

真正有智慧的医院管理者,应意识到智慧医院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也应该意识到智慧医院建设虽然重要,但其建设不是无边界、无止境的,智慧化更不是无所不能的,甚至要意识到医院越智慧,面临的安全风险就越多越复杂。

智慧医院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工程,一定要在增加业务工作复杂度、提升医疗质量安全与优化成本支出之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要在规划设想与实践中开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到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它。”这些都是智慧医院从业者应有的智慧。

(作者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疗信息化研究部主任;编辑:王小)